外國人要注意的中國交通文化

發表:2012-10-26 15: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前不久,無意中看到的一個標題引起我的注意:「外國人要注意的中國交通文化」。這個所謂「中國交通文化」包括步行者交通安全守則——其一,綠燈的「新」概念:行駛的車輛往往無視信號,過橫道的時候,必須注意前後左右,否則後果自負;其二,請熟悉「車輛優先文化」,車和摩托車常常不顧為步行者設計的交通信號,很多時候步行者不得不讓車;其三,有車輛會不遵守停止線,因而要時刻留意車行,並與車輛確保安全距離。

入鄉隨俗,可謂是一種美德,但有的時候它也是人們務必要採取的生存方式。關於交通方面的本土化問題,我在中國看到了兩種類型的外國人。第一類是比中國人還會過馬路的老外。一般他們比較年輕,二十出頭。在我的印象中,西方人比亞洲人多一些。第二類是面臨斑馬線總是猶豫不決,不知啥時能過馬路的外國人。他們的特徵是,年齡比第一類大一些,看似言行舉止更穩重點。我雖然不具有後者的特徵,但還是不幸地屬於該類。

那什麼樣的特徵決定一個人屬於哪一類呢?這與過馬路時能否把握邁出第一步的正確時刻有很大關係。在中國過馬路的最佳方法不是綠燈時過馬路,而是人們過馬路時(無論綠燈還是紅燈)敏捷地跟著他們過馬路。跟著人們過馬路問題不大,但我自己過馬路的時候,總是沒有別人那麼果斷地邁出第一步。通過幾年的觀察,我發現把握邁出第一步的正確時刻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比正確的時刻晚,你可能這回就不能過馬路了。如果你比正確的時刻早,你有可能會面臨危險。

2002年,我在美國短期生活期間,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美國的交通文化。當時韓國也沒有完全形成「車讓人」的習慣。於是,在沒有信號燈的斑馬線前,我依舊等著車先過去,但們總是等待著我先過馬路。後來我才知道在美國過馬路的時候,車都讓人。我記得這是一種被人重的、不錯的感覺。此後,我也入鄉隨俗地形成了不等車先過馬路的習慣。回了韓國以後,我又面臨得讓車的情況,花了一段時間後才能適應。令人欣喜的是,近十年以來,韓國也逐步形成了車讓人的習慣。

而中國呢?貌似還沒有改變的跡象。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現在,我接觸中國的時間也超過了十多年,但在本質上中國交通文化沒有顯著的變化。優先順序一直是車輛>電瓶車(或自行車)>行人,但是也有電瓶車擠進去汽車被迫讓道的時候,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行人永遠是排最後的。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有關部門已在方方面面做過不小努力:比如宣傳交通法規、創建文明城市等等。他們想藉助的奧運會、世博會都早已結束了,你覺得有變化嗎?我覺得有,但變化遠遠小於當初的期望。我記得在舉行奧運會和世博會時,在交通文化上曾經有過一些變化。但可惜的是,奧運會和世博會結束後,人們的習慣立即回歸了以往的狀態。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中國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認為很多變化還是侷限於硬體上的變化。經過奧運會和世博會後,北京、上海的交通設施改善了很多,兩個城市的地鐵已經四通八達,可是交通意識沒有跟著環境的變化而發展。

我對中國生活始終懷著一個期望:有一天我能安安心心地過馬路。可惜的是,那天看似距離現在還很遙遠。

来源:雅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