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去向之謎又有新解(圖)

作者:黃環生 發表:2012-12-15 12: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泉州清源山的老子造像

坐落於中國「道教名山」——福建泉州清源山的老子造像(「羽仙岩」),歷經千年風雨,如今又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這緣於清源山景區管委會對東方智聖老子「出關迷蹤」的深入探究,使得司馬遷《史記》中關於老子西出函谷關四處雲遊、「不知其所蹤」之說,再度扣動社會各界的神經。

千年傳奇如今備受關注

清源山位於海峽西岸閩南大地,海拔618米,素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譽,被《中國道教大辭典》定為「道教名山」,是中國重要的道教聖地之一,也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坐落於清源山中的「老君造像」,千百年來默默訴說著天地大道,見證了多元宗教文化特別是道教文化在清源山水之間生生不息。

歷經千年的傳奇,再度為世人悄然揭開這座「三清之源」「聖上靈臺」「神牛載道」的神秘面紗。

相傳,每年農曆三月三,道教都要慶賀王母娘娘誕辰。這年,雲遊閩中的呂洞賓趕赴盛會,途經清源山,但見山中祥瑞氤氳、奇石崢嶸、清泉潺潺、洞穴幽奧,便耽於山中逍遙遊樂,接著又在一方青石上和衣小憩……恍惚間,感覺一股紫氣東來,盤繞升騰於山林之間,遂翻身而起,登上石臺張望,只見林間祥雲繚繞,如龍似蛟,一尊巨石兀立其中,酷似「道德天尊」,呂大仙不禁驚呼:「見龍!見龍!」

這個傳奇的出處今已無從考證,不過清源山中至今仍可見呂洞賓和衣小憩的仙人石、刻有「見龍臺」的大石岩以及呂大仙留下的足跡,加上新近發現的「青牛石」等具象與神奇的傳說互證,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

據北京一家《老子傳奇》劇組多年研究認為:老子早年曾經來到清源山,在山中元元洞養心悟道,清源山民徐良、徐甲父子常聽老子講道,相處甚篤,老子後因家事而返鄉,徐良便將自家一頭小青牛送給老子當坐騎。老子返回楚地,應邀擔任了周朝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之職。

周朝末期,王權衰落,名存實亡,老子棄官出走,四處雲遊講學,騎青牛至函谷關……司馬遷《史記》對此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另據《大明一統志》載:「老子姓李名耳,楚之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為周柱下史,得長生術,欲化西域,乃駕青牛之車,西度函關,以長生術授令尹喜,著《道德》五千言,曰:千日之外,尋我於蜀中青羊之肆……」

至於老子是否去了「蜀中青羊之肆」,今已無從可考。不過專家對「千日之外」另有解釋:它既是一個時間概念,也是一個距離概念。從距離上說,即為老子騎青牛行千日的路程,換算一下大約就是從楚地輾轉到閩越的距離。從時間上說,古時民間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之說,據史載,老子在世為公元前571年至471年間,羽化登仙千日之後,恰是唐朝建立之時。

相傳,唐高祖李淵曾夢一老者,騎青牛,儀容甚偉,曰:「吾汝祖也,李氏將興,天祚有應。」言畢,化為一兩耳垂肩,鬚髯飄飄之石像。李淵稱帝后,一再宣稱「歷數有歸,實為天命」,尊李耳為李唐王朝的先祖,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被唐朝統治者運用為治國之術。於是,從唐初到中期的開元、天寶年間,道教空前興盛。據專家分析,清源山老君造像形成於唐代,這並非只是一種巧合。

傳說老子羽化登仙,雲遊千日,悠悠然「由楚入閩」,落駕於山水清幽之地,遂「一氣化三清」,顯聖清源;所騎青牛也相隨來到清源山,羽化為石,伴老子造像與清源山水而眠。從此,清源山中有了「羽仙岩」,有了「神牛載道(青牛石)」,有了「一氣化三清」的「清源」之說。

種種具象可為史說證言

如今,傳說中的「仙人石」「見龍臺」「神牛載道(青牛石)」等具象遺存於清源山中,不僅為千古傳說增添了重要佐證,也成為清源山重要的人文景觀;尤其是「羽仙岩」的存在,清源山因此蘊藉了「一氣化三清」的道教文化內涵。「三清之源」符合老子主張的本意,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時也強化了世人對老子「出關謎蹤」的關注。

事實上,清源山道教產生時間最早可溯及秦代。據史書記載,「秦代有大道者修真於清源左峰,後人供奉之,名曰大道岩。」相傳當時有位名曰「大道」的人,為躲避楚漢相爭,從中原遷往閩地。那時大海延伸到清源山麓,大道乘筏直抵山下,登岸後看到這裡樹木蒼碧,洞穴幽深,便修真於清源左峰。現在山中仍留有遺蹟,後人稱之「大道岩」。

自秦大道開發,清源山逐步發展成為歷代道教聖地,有文字記載和民間口傳的道教人物眾多。唐代有高道蔡如金、呂岩,五代南唐有譚峭,宋代有裴仙,明代有董伯華等,在清源山中均有行跡。明代大學士、大書法家張瑞圖特為清源山留下「道教聖地」的墨寶。據史書記載,從前清源山下曾建有真君殿、北斗殿等十八重道觀,殿宇恢宏,香火鼎盛;現存於山上的還有三清殿、純陽洞等,「三清殿」仍香火不斷。

據《晉江縣誌》記載,清源山有三十六岩洞,正合道教三十六洞天之數,形成清源山自然與人文結合的獨特景觀。清源山頂峰的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被譽為清源山第一洞。清源山還有百多處清泉,凝玉含煙,涓細如絲,清冽甘甜。洞為山之靈竅,泉為山之脈血,洞和泉增添了清源山的鐘靈毓秀,也象徵著多元文化的生生不息。山水交合,靈性生發,清源山因此又名「泉山」,成為泉州的「母親山」。

1000多年來坐落於清源山中的老君造像,高5.63米、寬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舉世罕見。「雨深衣袂生秋蘚,月曉鬚眉帶石霜……」東方智聖的神韻風采歷經春秋風華,與天地渾然一體。據考古專家研究,這座老君造像形成時間可溯及唐代,這也正是此前所述,老子出關羽化雲遊千日之後的時期。

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又云:「其地有石天成,略見頭目髭鬚之狀。」就是說這尊石造像渾然天成,非人為力量所為。也有人認為「石像天成,有好事者略施彫琢」的好事者,可能是傳說中的呂洞賓。

關於老子生平歷史記載甚少,據《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生於楚國苦縣(今鹿邑縣)厲鄉曲仁裡。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人類社會偉大的聖人、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也有專家認為,老子系太上老君化身,顯世下凡,歷劫度人。至於「羽化」之說,並非只是脫去凡俗,而是指「精氣神」的轉化,是民間對神祇的一種觀念上的認同。如今,舉世罕見的老子羽化造像已成為世人朝覲的千古靈聖,也為中華道家文化在清源山留下世代延續的精神香火。

史書記載揭示「出關迷蹤」

兩千多年來,老子「出關」後的行蹤一直是個歷史之謎。有史家認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老子的去向杳無蹤跡,只有「羽化登仙」才合情合理。那麼就有一個問題:老子是在何處羽化登仙?

縱覽古今史書,僅有寥寥記載,但也莫衷一是。概言之有秦地樓觀臺、河南鹿邑、安徽渦陽三說。河南鹿邑、安徽渦陽是待考證的老子出生地,以出生地附會老子「羽化」地,無證可考,亦無史論支持;而秦地樓觀臺只是老子與尹喜會面滯留之地,老子在函谷關留下道德五千餘言出關雲遊,怎麼又會在樓觀臺「羽化」,顯然此說不足採信。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山川·清源山》記載:「(千手岩)其下為羽仙岩,在羅、武二山之下,今名老君岩。《晉江縣誌》也有類似記載:「……其下為羽仙岩,在羅山、武山之下,今名老君岩。」明代何喬遠在《閩書》也有記載:「羽仙岩在羅山、武山之下,宋羅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文公曾游焉,今曰老君岩。」

為何明朝以前叫羽仙岩,後又叫老君岩?這個問題又引起人們的思考。「羽仙岩」,顧名思義就是「羽化顯聖之造像」。從「羽仙岩」到「老君岩」,叫法的變化恰透露了老子羽化登仙顯聖的信息。據專家分析,清源山中坐落的老君造像,大約形成於唐代,也就是在老子「莫知其所終」之後。據此推論,很有可能老子出關羽化雲遊千日之後,至清源山的羅、武二山之下顯聖(即「羽化造像」)。

《泉州府志》關於老君造像的記載寥寥數語:「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彫琢。」足以說明這尊石造像乃渾然天成,只有「好事者」(或呂洞賓)的些許人為。史料中提供的信息,以及現存於清源山中的種種具象,可以為推測老子「出關迷蹤」提供有力的指引。

《史記》中有一段文字記載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回鄉後三日不語,弟子問其因,孔子曰: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魚,吾知其能游。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曾。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龍的傳說,起源於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百姓出於對大自然的崇拜,在心中構造了一種擁有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等特徵的神獸,並賦予它翻雲覆雨的神力。幾千年來,龍成為一種吉祥物,飛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其影響波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如今龍被賦予新的生命,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還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成為新世紀的中華魂。

孔子將老子比作「龍」,可見老子思想精神在當時的影響力。事實上,老子所著道德五千餘言,闡道論德,微妙玄通,思想博大精深,常人甚難悟解,然其內容又至簡至易、樸實易行,從無至有,從絕對至相對,明晰萬事萬物生存發展狀態,涵蓋治國、修身、養生、自然、軍事、哲學、社會……內容樸實無華,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內涵至深至奧、至簡至易。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史書所記載的文字,揭示了老子「出關迷蹤」的線索,儘管這條線索撲朔迷離,並不明晰,卻為後人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認同:羽化登仙,龍行天下。之後的史書記載,也為世人提供了打開老子「羽化迷蹤」的揣測和想像的極大空間。

三清之源」造化清源名山

清源山曾名「齊雲山」,改為「清源山」,是有緣由的。主要是由於「羽仙岩」的出現,後世相傳老子在此顯聖,一氣化三清,從而成就了「三清之源」的清源山。

「一氣化三清」的說法在許仲琳著的《封神演義》中有描述,即太上老君與通天教主鬥法,用一氣化出三個法身。而道教「三清」是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各種說法不一,但據史家今考:老君「一氣化三清」最早出現在唐宋時期,大概也正是老子出關雲遊之後,即清源山「羽仙岩」出現之時。這並非只是一種巧合,歷史的神奇也許就在這裡。

老子「一氣化三清」的「三清」是指萬物。「氣」是構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因此「一氣化三清」說明瞭道的本源,指道的延續、道的演化、道的形成。也有專家認為,「老君」「三清」等其實不代表任何實際,只是說明一個「道」字,即道無不在、包容萬物,一切都是「道」演化的過程。

至今,清源山中道教遺存遍佈,道教場所香火不斷,道家文化的包容為多種宗教共生提供了條件,使清源山很早就成為了多元宗教文化並存的聖地。基督教、伊斯蘭教、火神教、摩尼教等,都在山中留下聖跡。因而清源山被稱為「宗教博物館」;《中國道教大辭典》把清源山定為「道教名山」。

近年來,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根據歷史遺存和各種資料,進行多方考證,在蒐集了大量證據並綜合各方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得出:老子出關羽化雲遊四方,行「千日之外」後「由楚入閩」,在清源山顯聖,從此留下被後人譽為「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造像。此推斷可從民間傳說、歷史遺蹟、史書記載、專家推論等多角度、多方面加以考證。故此,清源山應是老子「一氣化三清」之地;清源山之「清源」指的就是「三清之源」;「羽仙岩」就是老子羽化雲遊在清源山的顯聖造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當人們重新審視這一方青山碧水,朝覲這尊世所罕見的老君造像,深切的感悟悄然而生——神是神秘的,道是神聖的,神秘的神與神聖的道可以與世俗社會相融通。如今,老君羽化顯聖造像為世人頂禮膜拜,清源山成了八方遊人觀光、朝覲、悟道的名山聖地。一年一度的老子誕辰日,這裡總要舉行大型誦讀《道德經》活動,由此形成一道山水與人文交融的獨特景觀,也是一次聖靈與心靈跨越時空的對話。

清源山之美,在於它的鐘靈毓秀;清源山之靈,在於它的地脈風水與仙風道骨;清源山之奇,在於它正在被虔心破解的神奇與神秘;清源山之魂在於它的「神牛載道」、「三清之源」。

来源:中國文化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