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璀璨 創作靈感何來(圖)

作者:西萊 發表:2013-09-05 14:2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南柯夢醒,神佛絕非幽夢影;文化神傳,知命敬天可得安。(圖/戴東尼提供)

【看中國2013年09月05日訊】據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敦煌,因看到鳴沙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石窟。此後經歷代開鑿、修復,迄今保存700多個洞窟,壁畫眾多,彩塑近3,000餘座。其中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保存古代彩塑之多、歷時之長、技藝之精,在中國和世界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這麼多的彩塑精品,究竟是如何塑造出來的?歷史上向來眾說紛紜。一出舞劇名為「造像」,給予這千古之謎真正的答案。

一位敬仰神佛的藝匠在敦煌石窟中塑造佛像,苦於無新的思路,昏昏入睡,似夢非夢間神佛颯然出現,異彩盡顯,他醒後頓時靈感泉湧而至,繼續創作。07年末新唐人電視臺紐約晚會以生動的舞蹈語言,闡述了「敦煌藝術乃神傳」這麼一個史實。

流傳千古而不朽的偉大藝術作品,不是人的有限智慧所能創作出的。西方也流傳不少這類的故事,有許多不朽的名畫都是藝術家在神的點化下創作出來的。神選擇了道德高尚、心性達到一定標準的藝術家,直接傳授他,有意地將真正的藝術留給人。

舞劇「造像」不但闡明神傳文化的真理,在對神佛的塑造刻劃上,也是獨具匠心。過去以敦煌為題材的歌舞大多以飛花爛漫、笙歌曼舞的形式,來表達敦煌飛天之美,卻往往忽略了敦煌獨具輝煌的精華——偉大的神佛形象。我想,這不只是神佛的形象不易用舞臺藝術再現,其難點在於如何去表達神佛形象的真正內涵。

尤其現代人越來越物質化的思想,不信神佛,使得中國璀璨斑斕的半神文化遭到不斷的變異。甚至有的敦煌歌舞將展現敬仰及頌揚神佛的部分,以帝王的形象取而代之,完全偏離了它原有的內涵。好的藝術作品能啟發人的善念,提升人的道德,對整個社會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舞劇「造像」將神佛在舞台上再現,在悲壯雄厚的音樂之下,將神佛的神情、體態與獨具的手印,用流動的語言表現出來,向芸芸眾生播撒慈悲,激發人對神佛之敬仰。

来源:新紀元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