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大井與朱元璋

發表:2014-01-06 15: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4年01月06日訊】據說在朱元璋17歲那年,江淮之間地域先是遇大旱,水田龜裂,旱田生煙,後再遭蝗災。蝗蟲飛來,遮天蓋地,蝗蟲飛過,萬苗無葉。緊接著又是瘟疫流行。朱元璋為了謀生保命,無奈投奔鳳陽皇覺寺當了和尚。誰知入寺不到兩個月,寺裡也斷了炊,又被趕出廟門,當了遊方僧。一日,朱元璋在城裡求齋化緣路遇一位算命占卦的道士,那道士拽住朱元璋上下打量直是驚嘆,朱元璋被那道士看得有些生氣轉過臉去,誰知那道士也跟轉過去,口中連連念叨著:"好相、福相、大貴相,近日有好運,大好運。"朱元璋被念叨得有些心動,他說:"道士,我可是個遊方僧,身無分文。"那道士說:"貧道今天為你看相不收分文。"朱元璋好奇地佔了一卦,那道士看卦後深深吸了口氣,驚呼:"哎呀呀,你眼下要發大財了!"朱元璋又不是生意人,怎可能發大財?那道士彷彿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一邊從褡褳中掏出兩弔錢遞過去,一邊說:"這錢給你作本錢,你去江南蕪湖收購烏梅,運到金陵去賣,不光能賺,還能救生。"說完頭也不回走了。

朱元璋揣著兩吊銅錢來到蕪湖,一看滿街都是賣烏梅的,沿街打聽著誰家烏梅最多,在別人指點下最後來到江邊一家專做水果買賣的史記果行。史老闆一聽有人要買烏梅,真是喜從天降,蕪湖烏梅滯銷,倉庫裡積壓了許多烏梅賣不出去,史老闆正愁呢,三言二語買賣成交了。朱元璋付給史老闆兩弔錢,史老闆從碼頭叫了船裝上百十筐烏梅並代付了船錢。朱元璋乘著貨船一路順風來到了金陵(今南京)。

這金陵一帶當時是瘟疫流行,近日大街小巷流傳說喝烏梅湯能治瘟疫。所以朱元璋的貨船剛一靠碼頭,就有一批小販子上船要買烏梅。小販們主動出價給十個錢一筐,後來竟抬到三十個錢一筐。朱元璋心想這烏梅能治瘟疫,家鄉的瘟疫也正流行,應留下一些回去救鄉親。於是朱元璋留下兩筐,其餘的不到半天被小販們一搶而空。後來朱元璋才知道那道士是劉伯溫裝扮的,烏梅湯能治百病也是劉伯溫事先在金陵傳開的。日後朱元璋得江山,建明朝移都金陵,得到金陵地方百姓的擁戴,與當年送烏梅治瘟疫救得千萬百姓有一定的關係,那是後話。

再說這朱元璋擔著剩下的兩筐烏梅,日夜兼程,奔家鄉而來,第二天就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太平集(今明光市)。在太平集邊一棵柳樹下歇腳,走過去向挑水的漢子借過桶,打些井水喝。喝後靈機一閃,心想:這兩筐烏梅只能留下一筐,剩下一筐應送到皇覺寺去。可這一筐烏梅怎樣才能救得千萬老百姓呢?不如將烏梅倒入井裡,這井水不就成了烏梅湯了嗎?於是朱元璋將一筐烏梅倒入水中,然後對挑水的漢子說:"現在這井水可治瘟疫。"那漢子似信非信,打上兩桶水喝了幾口頓覺有淡淡的梅香味,而且比以前也多了些甘甜。那漢子將消息在太平集傳開了,人們紛紛前來擔水治病。真神奇,得病的人喝了後很快病就好了,沒病的人喝了再也沒有傳染上瘟疫。為了紀念朱元璋送梅救鄉親的美德,人們開始將這口井叫"烏梅井"。後不久聽說當時朱元璋將剩下的一筐烏梅倒進稱"烏梅"為"梅子",再加上這口井比皇覺寺的那口井要大些,後來人們就改叫"梅大井"。

幾百年後,人們用上了自來水,梅大井的水很少有人再飲,但它撫育的一代代太平集的人們始終沒有忘記它。近年來,明光市供電局請專家探測分析出梅大井的地層水脈。在水脈的上游開掘一口又深又寬的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深井,避開了城市生活工業污水對地下水流的污染,加上現代化的工藝,生產出純淨水。雖然沒有再品出有當年的烏梅香味,但甘甜清涼,令人翹指,不失梅大井水的特色。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