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鳳文苑】《浮生漫記》之談天

作者:宋紫鳳 發表:2014-09-18 19: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4年09月18日訊】我之少年時代,每值閑暇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大概就是於傍晚時候去到一處高地極目長天。而那時也不似現在到處高樓林立,所以我坐於五層樓的外樓梯上,已覺視野極其開闊,特別是西南天下的一片稻田地,哪怕在百谷凋落的時節,襯著遠天,居然令人如見白草連天而生大漠窮秋之嘆。而天之有四時,在春為蒼天,在夏為皓天,在秋為旻天,在冬為上天,遂於諸天之下,感四時之代序,嘆流光之易逝,竟覺似從羲皇世來,那種幽遠的況味如寂如定。

至於以後飄無定蹤的歲月裡,越發少有這樣悠哉的時候,大多是從窗口忙裡偷閑的一瞥,或在高樓的縫隙間以管窺天。雖然如此,每每目遇雲破天青之色,便覺心眼一亮,豁然開朗,幾忘命途之多艱,卻有一種有類自醉自唱「今夕是何年」的喜悅翩躚於心頭。

而我之記憶中,較為特別的一個對「天」的印象,則是第一次浮舟夜行海上,舉目四望,天地窈黑,不辨方位,不知上下,俱與此身晃晃漾漾,如坐雞子,如游宇宙。而星斗稀然,與之俯仰升降,又有海風獵獵,濤聲轟響,想來坡仙所謂「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便是眼下光景。

我人枯坐人間望天興嘆,目遇之為色,耳接之為聲,心觸之為感,往往為局外人冷眼,以為種種臆想,隨心而化,與天何關。殊不知,天公不言,默而有知。如若不然,天無耳,何以聲聞於天;天無手,何以翻雲覆雨;天無喜,何以喜從天降;天無怒,何以六月飛霜!或以為天公無情,何以助善罰惡,或以為天公有情,何以天無私覆,想來天之有情,非常情也,而劉禹錫說天,所謂「道似無晴卻有晴」,正是達人語。

我曾飽看了幾年江南梅雨杏花天,也曾臨風而立於燕山古堞之上悵望雁過遼天。如此心馳於萬仞之天時,所最神往者還是古人的視角。古人說天,從天之起源說起,一無所有曰太易,氣之始成為太始,化而成形為太初,形而有質曰太素。有形有質,於是清濁始分,天地開闢。所以雖然今人可以藉助天文望遠鏡沿此空間之維度不斷在宇宙中「開拓」視野,而比之古人遠遠超離這一切出洪入微的談天說道,幾如在平面裡爬行。

古人說天發軔至高,故而領悟也必深,或立意文學,或取境美學,或探求科學,這些尚可歸於「有形」之天。而古人之意識中,於此「有形」之天外,還有一「形而上」之天,所謂天理,天道是也。正所謂天外有天,其源至深,其流也必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千門萬類莫不宗之於天。而中國人無論格物、立說、修身、處世、無不是對天道之體察、闡發與實踐。所以屈子發《天問》,柳宗源有《天說》,劉禹錫寫《天論》,《紅樓夢》起筆於女媧補天之世,《西遊記》開篇於混沌未分之時,更有《太平御覽》總集天部十五卷,至於佛經道藏萬卷纍纍不離「天」,大智大慧,機鋒縱橫,千古相蕩。

而說起這些,便如羈旅之人坐數家珍以慰思鄉之苦。想來古人如我,我如古人,坐於高天之下,望彼正色蒼蒼,荏苒於心頭的總是遠謫紅塵的鄉愁。當日邵子大書「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寫梅花之詩,推興亡氣數,我人讀之,不由一嘆:千載歸思,盡在是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