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款流失1.5萬億,調整存貸比就行嗎?(圖)

發表:2014-11-06 11:0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銀行的流動性指標存貸比,真的過時了嗎?(看中國配圖) 

【看中國2014年11月06日訊】受網際網路金融等新網路金融業務的衝擊,實體銀行存款流失已勢不可擋。財報顯示,截至9月末,大陸16家上市銀行的銀行存款總額較三月前減少了1.51萬億元,降幅達1.97%,其中有13家銀行的存款明顯減少--這種情況15年來首次出現。銀行存款流失的狂瀾難以抵擋,令人震驚!而業內專家則認為,應考慮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放鬆存貸比考核指標的嚴格程度,因此,有關調整存貸比的呼聲又此起彼伏。

存貸比過時了嗎?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存貸比。存貸款比率(Loan-deposit Ratio),也稱存貸比、存貸款比例,指銀行的貸款總額佔存款總額的比率,公式=(各項貸款總額/各項存款總額)x 100%。從銀行盈利的角度講,存貸比越高越好,因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謂的資金成本。如果一家銀行的存款很多,貸款很少,那麼存貸比就會較低,意味著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銀行的盈利能力就較差。反之,存貸比高,意味著它收入多,銀行的盈利能力就較強。不過,從銀行抵抗風險的角度講,存貸比例又不能過高,因為銀行還要應付客戶日常現金支取及日常結算,需要銀行留有一定的庫存現金存款準備金(就是銀行在央行或商業銀行的存款),如存貸比過高,這部分資金就會不足,銀行就會出現支付危機。如支付危機擴散的話,最終可能導致金融危機。顯而易見的是,該存貸比率越高,表明負債對應的貸款資產越多,銀行的流動性就越低。為保持銀行的流動性,中國央行規定,該比率不得超過75%。

根據大陸上市銀行三季度的財報,截至9月末,16家上市銀行的銀行存款總額為75.62萬億元,較中報的77.13萬億元,減少了1.51萬億元,降幅達1.97%。其中,13家銀行存款下降,其中工行存款減少3884億元,交行存款減少2594億元,中信銀行存款減少1775億元。受制於流動性管理的商業銀行,已經遊走在監管紅線邊界。從五大國有銀行的存貸比情況來看,截至2014年9月末,建行、中行、交行存貸比分別為72.02%、71.65%、73.92%,都已逼近75%監管上限;工行、農行存貸比略低,分別為68.1%、63.28%。

在這種情況下,取消和調整存貸比的呼聲又起。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存款增速已明顯跟不上貸款增速。存貸比考核越來越難以符合以市場化為導向配置資源的原則,逐步取消是大勢所趨。而今,銀行存款吸收難度增加,不排除階段性存款增速進一步放緩、負債成本難以有效下降,從而限制信貸投放能力的可能性。

自1995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下稱《商業銀行法》)將存貸比納入了商業銀行考核指標,存貸比不得低於75%成為一道監管紅線,針對當時銀行資產負債表是一個比較科學合理的指標。近二十年間,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多家上市銀行財報顯示,在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主要表現為:現金及存放央行款、同業存款、衍生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買入反售金融資產、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款項;而在負債端表現同樣多樣:吸收存款、央行借款、同業借款、拆入資金、衍生金融負債、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等款項。

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戰略室負責人楊馳對媒體表示,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存款佔負債端比重越來越小,貸款佔資產端比重越來越小,存貸比調整、補充、完善的時機已經到了。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現代銀行的業務已經不再侷限於單純的存款和貸款,資金來源和使用多元化,因此他認為,存貸比已不能準確地反映銀行業真實的流動性狀況。

曾剛表示,存貸比是一種簡單易行、低操作成本的監管辦法,但並不適用於所有銀行業。存貸比適用於以存貸業務為主的小銀行,而綜合化經營、創新業務多元化的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需要更全面的指標。為此,對中國銀行業流動性管理參考了國際最新監管標準。

從監管政策看,2013年1月發布的《巴塞爾協議Ⅲ》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引入了流動性覆蓋率(LCR)和淨穩定資金比率(NSFR),在此基礎上,中國銀監會於2011年發布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將強制性流動性監管指標調整為流動性覆蓋比率、淨穩定資金比率、存貸比和流動性比率。

自2014年3月1日起,《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的正式實施,規定了流動性覆蓋率、存貸比、流動性比例三項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提出了多維度的流動性風險監測分析框架及工具,規定了流動性風險監管的方法、手段和程序。

華夏銀行的楊馳認為,如果嚴格按照《辦法》執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將處於可控範圍之內。而且,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內控水平較二十年前顯著提高。商業銀行希望能放寬存貸比口徑,因為這一指標限制了銀行的放貸能力,也提高了經營成本,特別是受金融脫媒的衝擊,商業銀行負債成本進一步提升,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情況看,也不利於支持實體經濟的要求。

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

中國銀行業經營環境、業務模式、資金來源已經發生明顯變化,部分商業銀行面臨資金來源穩定性下降,資產流動性降低,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加大,流動性風險隱患增加問題,對存貸比調整有著強烈訴求。近幾年,中國的「兩會」上關於《商業銀行法》修訂的提案議案紛至沓來,修法已經提上日程,調整存貸比正是其中一部分,但立法程序仍是長期過程。

不過,業內專家們均認為,短期內受到《商業銀行法》的「約束」,完全廢止存貸比指標並不現實,但是對存貸比統計口徑進行調整和補充十分必要。

曾剛給出的調整思路是:「降低分子,擴大分母」:存款端增加穩定性較好的金融工具款項,比如同業存款、同業存單、創新類金融產品等主動負債工具,其流動性接近於存款性質,可計入分母;在貸款端比如再貸款、小企業專項債等與資金來源相匹配的貸款應從分母中扣除。

楊馳則建議,從流動性管理角度看,存貸比應不做具體的數值限制,或者在未來《商業銀行法》修訂中保留存貸比的監管指標,但不設定具體數值要求。「在經濟上行期,存貸比限制可以緊一些,在經濟下行期,存貸比的數值可以放得寬一些,靈活掌握。」曾剛亦發表了類似看法,認為應逐步放鬆該指標考核的嚴格程度,減少強制考核可能導致的各種扭曲。他建議,針對不同的金融機構要實行分類監管。大銀行監管向新巴塞爾協議方向發展,使用流動性覆蓋率和淨穩定資金比率監管指標,小銀行使用存貸比指標。

結語

說起來,存貸比也就是一個計算公式,調整來調整去,也只不過是在分子分母上發生的數字遊戲而已。上市銀行存款流失1.5萬億的關鍵在於,國內商業銀行的運行機制。如果吸收存款的確不振,那你就是再減少分子,這個所謂的存貸比仍然不會好到哪裡去。儘管存款端你可以增加其他金融款項,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大陸的民間存款仍是商業銀行的主要資產來源,而同業存款、同業存單、創新類金融產品等款項只是賬面數字,他們畢竟還不是實打實的存款。而貸款方面,再貸款、小企業專項債等項目,無論怎麼解釋,他們都是貸款,怎麼可能不算在貸款類別裡呢?有分析人士認為,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徹底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才能使得商業銀行存款等融資徹底市場化,與現行市場化融資平起平坐,在一個起點上競爭。當然,這只是從小的方面講,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銀行現在的存款降幅可能不會只是最差,更糟糕的結果還會再次出現。但從大的方面看,目前中國大陸整體經濟情勢的惡化,也會進一步令這種不良的金融局面雪上加霜,一籌莫展。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能否真正湊效,也難有定數。

責任編輯:靖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