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為什麼要建土樓?(組圖)

發表:2015-10-09 12: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振成樓,位於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的土樓。(圖片:維基百科)

這要從客家人的歷史說起。

一般所指的客家民系,起源於秦朝到宋朝這段時間裏,由於戰亂災荒政權交替等多種原因不斷從中原遷徙到閩粵贛交界地帶的特殊族群。他們既繼承了傳統的漢族文化,又融合了畬,南越,閩越等百越諸族文化。因為是外來居民,在當地立足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另外客家民眾除了要與當地人融合交流摩擦之外,還常常受到陌生環境裡的猛獸山賊以及沿海而來的倭寇海盜等的不斷騷擾。迫於無奈,客家人便建造起這種採用防禦性工事做法的土樓,使用防火防水性夯土材料,設計小而高的窗,牆上預留出槍箭孔等等。

最早的圓形土樓,可以追溯到唐朝陳元光戍兵漳州,五十八姓落戶閩南。由於閩南多丘陵,圓形的山頭不宜筑方形山寨,因此山寨也多呈圓形。今天閩南的許多圓形山頭上還留存有古代兵寨的遺蹟。這些圓形山寨便是圓形土樓的原型。最初山寨只有一層,後來被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廣泛採用,逐漸演變成多層民居。需要一提的是,土樓並非只有客家人會建造,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等地的閩南族系也有建造類似的土樓。

文獻中土樓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明代。其中《重修虔臺志》記載著閩西土匪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永安與連城的交接處建立了兩座土樓。1573年的《漳州府志兵防志》則記載漳州地區居民開始建築土樓以抵禦海寇。


福建土樓 。(網路圖片)

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形式,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就地取材,吸收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禦外敵的防禦的要求,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責任編輯:修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