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大旗」詮釋貴族精神(圖)

作者:畢唐書 發表:2016-05-13 08:0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5月10日訊】公元前638年初冬,宋國國君宋襄公領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能大將成得臣率兵直接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退,雙方的軍隊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相遇,隔河相望,準備交戰。

當楚軍開始渡泓水河時,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建議說:「楚兵多,我軍少,應該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指著繡有「仁義」二字的軍中大旗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時發起攻擊呢?」等到楚軍已經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時,目夷又建議說:現在可以進攻了。宋襄公還是不聽,說:等他們布好陣再說。一會兒,楚軍布好了軍陣,立刻一擁而上,發起進攻,宋軍大敗。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他的護衛官也被殺死了。

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舉國上下都埋怨宋襄公不聽公子目夷的意見,宋襄公卻辯解說:"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俘虜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經過泓水之戰,宋襄公也在第二年去世。

司馬遷評價宋襄公說:「襄公時,修行仁義,想做盟主。他的大夫正考父稱讚他,所以追述契、湯、高宗時代殷朝興盛的原因,寫了《商頌》。宋襄公在泓水吃了敗仗之後,有的君子認為他值得讚揚,感嘆當時中原地區的國家缺少禮義,所以表彰他,因為宋襄公具有禮讓精神。 (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或許是這個原因,司馬遷認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但對宋襄公,後人的負面評價也相當多。毛澤東就評價宋襄公是蠢豬式的仁義。然而如果把「仁義大旗」這個故事放到宋襄公所處的時代背景中去看,你就會發現這其實是對「貴族精神」的一種很好的詮釋。

春秋時期的戰爭其本質是為了爭霸,目的在於使對方屈服,而不在於消滅對手。所以,春秋時期的戰爭更像是一場競技運動。正如錢穆先生所說:「當時的國際間,雖則不斷以兵戎相見,而大體上一般趨勢,則均重和平,守信義。外交上的文雅風流,更足表現出當時一般貴族文化上之修養與瞭解。即在戰爭中,尤能不失他們重人道、講禮貌、守信讓之素養,而有時則成為一種當時獨有的幽默。」比如發生在公元前597年的晉國和楚國之間的邲之戰。晉國被楚國打得大敗。在逃跑時,晉國的許多戰車陷入泥坑。楚國士兵不但不乘機追殺,反而還跑上前教晉軍如何抽去車前的橫木,讓戰車衝出陷坑。晉軍脫離困境後,還回頭調侃楚軍說:「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意思是說,還是你們大國逃跑有經驗啊。     春秋時期的戰爭極其講究禮儀和規矩。公元前575年的晉楚鄢陵之戰中,晉國大夫郤至在戰鬥的過程中三次遇見楚王,都急忙下車行禮。楚王非常感動,派使臣帶了一張弓去慰問郤至,郤至見到楚王的使臣,立刻脫下頭盔,說: 「您的外國臣子郤至,奉了我國君主的命令作戰,在戰場上正穿戴著盔甲,不能下拜。承蒙您派人慰問,我心裏實在感到不敢當。因為在戰鬥當中,所以只好對您的使者行個敬禮了。」《左傳》記載的宋國內亂時,公子城與華豹的戰車在儲丘狹路相逢,華豹張弓搭箭,向公子城射來,結果卻偏離目標。華豹動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見,對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為鄙!」按照當時的戰爭規則,雙方一人各射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現在應該我射你一箭了。不守規則,豈不太卑鄙了!華豹聞言,就放下弓,老老實實地等公子城搭弓,結果被一箭射死。史書盛讚華豹以生命維護了士的尊嚴。春秋時期的戰爭規則可概括為如下幾條。第一條,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必須要師出有名,派使者去敵國告訴對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並且不能趁人之危,比如不可以趁敵國國君過世等重大變故發兵攻打。第二,不能在險要的地方阻擊敵人,必須要找個寬敞的地方,堂堂正正擺開陣仗干一架。第三,不鼓不成列。在對方沒擺好陣型之前,不能發動進攻。第四,不重傷。就是說不能在對方已經受傷失去戰鬥力的情況下,對對方造成二次傷害。第五,不擒二毛。意思是不能俘虜花白頭髮的老人。第六,不逐北。就是敵人敗退逃跑時,不能追。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這樣的戰爭規則體現的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是一種戰爭文明,更是一種政治文明。 

在春秋時期,能參加作戰首先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平民和奴隸沒有資格作戰,只能充當後勤保障工作,叫做「卒」。而戰鬥則是由貴族階層,也就是「士」來完成,所以叫「戰士」。顧頡剛先生就曾說,「吾國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有統馭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故謂之‘國士’,以示其地位之高。」貴族一般分為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和士,士其實就是低級貴族。士有貴族的身份,但沒有自己的領地。直到春秋後期秦國首先確立了徵兵制,並鼓勵平民通過戰功來實現階級地位的轉變,後來各諸侯國紛紛效仿,平民階層才逐漸取代貴族,成為戰場上的主要有生力量。但從此以後,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貴族和貴族精神也基本上消失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