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靈借廟中塑像為儒生解天理人欲之辨(圖)

發表:2019-02-08 14:5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廟中泥塑判官為儒生解天理人欲之辨
神靈借助廟中泥塑判官為儒生解天理人欲之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9old9)

天理人欲之辨乃是過去讀書人的一大命題。一個老年儒生在廟中受到神靈藉助泥塑判官而為他解題。

這個老年儒生本是個品行端正之人。他在寺廟中讀書,由於廟宇很寬敞,來此就讀的人也還不少。但這個儒生性情孤僻,對廟中人一概不聞不問。一天半夜,他因失眠而不困,便在月下散步。忽有一位客人湊近前來閑談。儒生也正好寂寞,便請客人進屋,兩人閑談起來。

客人的談話顯出很有條理,在閑談中,偶爾涉及到一些因果報應的事情。儒生便說:「聖賢做善事,都是沒有主觀目的而做成的。如果懷著主觀目的去做,即使所做的事情合乎「天理」,其用心也就純粹是屬於「人欲」了。所以君子是不去談論「福田」之說的。」

客人對此說道:「先生的話純粹是屬於儒家的言論。然而,用來要求自己是可以的,用來要求別人則是不可以的;用來要求君子還可以,用來要求普天下的人則是斷然行不通。

聖人立教,無非是要人做善事而已。不能做善事的人,就誘導扶持他去做;不肯做善事的人,就用鞭子驅趕迫使他去做。於是也就產生了刑罰和賞賜。

對於能因為追求賞賜而做善事的人,聖人就肯定他是善人,必定不會責怪他為了求賞才做善事;對於能因為害怕刑罰而做善事的人,聖人也承認他是善人,必定不會追究他為了逃刑才做善事。

如果用刑賞手段驅使人們去遵循天理,卻又指責人們喜賞畏刑是「人欲」,邢麼人們遵從刑賞會被說成是不善,不遵從刑賞也會被說成是不善,人們也就手足無措,不知怎麼做了。況且,既然把喜賞畏刑稱為「人欲」而又使用刑賞手段,豈不成了聖人實際上是以「人欲」引導人民,有這個道理嗎?

因為普天之下上智少而凡民多,所以聖人的刑賞其實是在為「中人」以下設教的。佛家的因果,也是在為「中人」以下說法的。佛儒兩家的宗旨雖然不同,但在教人為善這一點上,意思完全一致。

先生拿謀利計功學說,來批駁佛家的因果理論,是要連聖人的刑賞主張一同批駁嗎?先生只見有僧眾誘人佈施錢財,說這就是行善,可以得福,不佈施就是不行善,必定有罪。從而也就對佛教產生懷疑。其實是並沒有瞭解到佛家所說的善惡與儒家沒有區別,所說的善惡報應也與儒家沒有區別。」

儒生似乎還想再說些什麼,進一步申述自己的見解。這時,天已開始發白,於是客人起身要走,儒生執意挽留。客人忽然挺身不動了,儒生仔細一看,原來是寺廟內的一個泥塑判官

責任編輯:申思茗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