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泡腳時加一些鹽,可以幫助清潔腳部、防治腳氣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睡前這個時間點泡腳,最補腎。老少皆宜的養生方式,除了戶外運動,泡腳也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冷的時候,老一輩人總是說:別光著腳下床,腳會容易進風。冬天自己窩在家裡,坐在客廳雙腳也是套上襪子,俗話說「寒從腳下生」,這天一冷起來,就得先顧好腳。除了給下半身穿暖一點,穿好保暖鞋襪,在晚上泡腳暖一暖,也是一種不錯的養生方式。但是你知道嗎?在什麼時間泡、怎麼泡,也有個講究的。
這個黃金時間泡腳,最補腎——就是在每晚9點左右泡腳,能起到很好的養生效果。白天我們進行各種工作、學習,氣血都集中到上方,陽氣處於外散狀態。而到了晚上,通過泡腳這種方式,就可以讓氣血下行,讓陽氣回歸。溫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能讓自己得到徹底的放鬆。
在晚上9點左右人體腎經氣血衰弱,在此時通過泡腳這種溫和的方式刺激腳部對應的各種穴位經脈,可以更好地起到滋腎補肝的作用,還有利於提高睡眠質量。
泡腳時注意這3點
泡腳事小,但具體怎麼泡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晚上9點左右泡腳,水溫控制在40攝氏度左右為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泡腳水溫:以40攝氏度為佳。
首先是泡腳的水溫,不是說把腳泡得通紅,水溫越高就越好。水溫太高,腳部的血管過度擴張,會令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導致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對於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容易引發意外。
另一方面,水溫高也更容易破壞腳部的皮脂膜,泡完腳後表皮會變得更加乾燥。在冬天這種乾燥天氣,如果是上了年紀的人腳底更容易發生皸裂。
建議:泡腳水溫度控制在40攝氏度左右為宜。這個溫度大概就是把手放水裡,感覺溫熱就行了。
2、泡腳水量:最好超過腳踝
泡腳的水量一般需要沒過腳踝,到小腿中下三分之一處為最佳。
3、泡腳時間:別超過20分鐘
泡腳時間太短達不到效果,但泡的時間太長了,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會引起出汗、心慌等不適感。所以,一般泡腳時間最好在15~20分鐘,人微微出汗即可。
泡腳加點料 養生作用翻倍
對於一些愛養生的人,泡腳時可能還想給盆裡加點輔料。
1、加薑:活血散寒 預防感冒
泡腳時加入幾塊拍扁的生薑,有散寒、活血的作用,對預防感冒也有效果。不過要切記,加生薑泡腳不太適宜高血壓患者和脾氣急躁的人。
2、加鹽:清除角質 預防腳氣
在泡腳時加一些鹽,可以幫助清潔腳部、防治腳氣病,還可以去除腳部角質,使足部皮膚保持光滑清潔。
3、加醋:緩解壓力 幫助睡眠
經常用醋泡腳,可調節和鬆弛原本緊張的神經,對身體起到減壓的作用,利於睡眠。
4、加艾葉:祛寒通絡 緩解痛經
對於冬季怕冷且痛經的女性,可在泡腳時加入適量艾草葉,有祛寒、通經絡的效果,對緩解怕冷、痛經等都有不錯的功效。
5、加花椒:祛濕散寒 活血通絡
花椒可以溫中止痛、祛濕散寒、活血通絡,用花椒水泡腳比用熱水泡腳促進睡眠效果更好。具體可用一個棉布包50克花椒,用繩繫緊即可。另外,泡腳時,最好選擇木桶或木盆泡腳保溫效果更好。如果泡腳時加入藥材,就不要用鋁合金的器皿,可能會產生化學反應。
泡腳雖好 但4類人越泡越傷
泡腳雖然好處多多,但對於這些人來說可能有害無利,甚至可能導致截肢:
1、患有動脈炎、靜脈炎以及動靜脈血栓的患者
泡腳引起局部的血管擴張,容易讓這類有血管疾病的人發生意外。
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
這類患者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溫度,皮膚很容易被燙傷。一旦水溫太高,也易引發足部感染,加速病情惡化。
3、足部有潰瘍、炎症、皮膚病等患者
這類人泡腳容易造成傷口感染。
4、下肢靜脈曲張患者
下肢靜脈曲張說的是下肢的血液回流出現障礙,如果這類人泡腳,血液會更多地淤積在腳部,使原本就曲張的靜脈進一步擴張,加重下肢充血。
有一點提醒大家注意:對於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泡完腳最好緩一緩再起身去倒水。此時血液集中在下半身,如果急著起身容易發生意外或暈倒。
責任編輯:蓮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