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規模將超美國?學者指為時尚早

發表:2021-02-04 21:0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21年2月4日訊】作為疫情的爆發地,中國經濟在2020年創下了2.3%正增長,其國內生產總值(GDP)也首次突破了100萬億元人民幣的水平,達101.6萬億元人民幣(約14.7萬億美元)。

部分經濟學家預估,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可能提前於未來5-7年內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對此,多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經濟學者表示,中國經濟由內需帶動的力道仍然有限,未來能否持續成長還要看其他外銷貿易國的需求,其中包括逐漸出現抗中路線的美國。

據美國政府1月28日所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美國去年GDP雖然衰退2.3%,僅達20.93萬億美元,但其代表內需消費的零售銷售額仍微幅年增0.6%。

對比中國,去年的GDP比重中,出口年增4%,進口年減0.7%,而零售銷售額則年減3.9%,代表中國消費者放心花錢的意願仍不高。

中國人均GDP遠落後美國

學者說,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因此,單單比較美、中兩國的經濟規模,有失準頭。比較有意義的對比數據應是人均GDP,中國去年的人均GDP達1.1萬美元,仍只有美國人均GDP(6.32萬美元)的近六分之一,這代表中國的工業化和開發程度還是遠遠落後美國。

另外,專家說,就產業結構而言,中國的科技製造業也還處於國際貿易之價值供應鏈(value chain)的相對下游或低階製程,因此,在工業化、開發程度和高科技競逐等面向,中國要和美國爭霸,還早得很。

位於臺北的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中兩國長期爭霸的最主要領域將是:誰是未來高科技的領導者?因為高科技的領導者將擁有較高的附加價值。

他說,若納入附加價值之考量,中國目前對外的巨額貿易順差可能要打很大折扣。

例如,他說,以高科技5G技術競爭為例,外界一度以為中國投入5G的基礎建設得早、又有國家補貼在支撐,應該具有領先地位。但去年美國一發動科技戰,限製出口使用美國技術的高階晶片,中國馬上陷入技術水平不到位、被勒脖子的窘境。

邱達生說,中國去年若不是靠臺灣供給電子零組件,其高科技業的不少出口訂單恐都無法完成。

晶片出口遭美卡脖子

邱達生說:「中國在2020年從臺灣進口的電子零組件相較於2019年是增加了大概25%,最主要原因就是,美國一啟動科技戰,一對中國進行管制,它馬上技術就捉襟見肘,必須趕快地備貨,要不然的話,它沒辦法出貨。那你就知道,它做得真的是比較低階的(製程),因為關鍵的技術(在美國手上),它一被管制,它(中國)就整個動不了。」

和中國一樣,臺灣受惠於防疫有成和暢旺的電子產品出口,去年GDP也取得了2.98%的正成長,是30年來首度超越中國,也是全球GDP表現最強的經濟體之一。

雖然臺灣人口只有2,300萬人,但人均GDP約達3萬美元,也遠超過中國。

邱達生指出,臺灣經濟去年之所以表現強勁,是因為臺灣在高科技價值供應鏈的位階也無可取代,包括,臺灣的半導體業、IC設計、晶圓製造的高階製程、封裝測試的水準都屬中上游。因此,他說,在產能飽和時,臺灣仍有餘裕可以分挪一些低階製程給中國,類似於握有關鍵技術的美國將低階製程外移到中國製造的概念,也充分顯現出,美、臺、中三方在高科技業所分屬之價值鏈位階的高低。

防疫績效透明度不足

邱達生說,歐美國家較尊重個人自由和人權,因此,在疫情的防控上,無法執行中國那種專制且激烈的高壓措施,所以,對疫情的管控績效的確落後中國,不過,他說,現在歐美各國都寄望能透過疫苗的施打來達到群體免疫,以盡快回到常軌、並挽救經濟的頹勢。

雖然中國防控疫情的績效優於各國,但邱達生對於中國數據是否摻有水分,不無質疑。他說,中國普篩規模之大、但確診率卻不成比例地低,讓人無法不懷疑,是否有低報確診、隱匿疫情之況,以爭取外資的青睞。

聯合國近期的外國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統計顯示,中國去年也首次「超車」美國,吸引到1630億美元的外資流入,高於美國所吸引到的1340億美元。

除了中國產業所處的價值鏈位階還有待提升外,中國經濟仍主由出口帶動。若未來國際外貿環境對中國不利,中國的經濟成長也恐失去很大的動能,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頻頻強調「雙循環」之經濟新戰略。

以去年的GDP為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座教授謝田認為,中國只是發了筆瘟疫財,不代表具有長期穩健的經濟動能。

長期經濟動能穩健?

謝田說:「中國有些出口對經濟有所帶動,這個帶動其實並不是中國自己的需求增加,而是在其他國家,尤其是很多醫療類的增長。那就是說,你看,美國也好、歐洲也好,因為抗疫嘛!所以這類的需求很大。中共現在是利用瘟疫,發了點小財。但實際上,它的經濟發展沒有動力。」

據中國海關於1月中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前五大貿易夥伴分別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歐盟、美國、日本和南韓,對其進出口總額去年分別增長7%、5.3%、8.8%、1.2%和0.7%。此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貿總額也成長1%。

其中,對美出口(3.3萬億元人民幣)年增8.4%,進口(9,318.7億元)年增10.1%。對美出口成長最多的包括筆電、醫藥材及藥品等類別產品,而進口增長則以農產品年增近67%為大宗,主要包括大豆、豬肉、棉花等。據CNBC報導,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去年再度擴大,以美元計,達近3200億美元,仍高於2019年的2960億美元。

謝田說,中國總理李克強去年曾坦言,有6億的中國人口月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在此前提下,他認為,中國人的可支配收入不可能高到可以支撐內循環或擴大內需。

不過,中國官方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9元人民幣,比2019年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2.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謝田認為,中國經濟數據的可信度不高,其真實狀況可能比較接近:國進民退、國富民窮之況有惡化之虞,再加上失業問題嚴重、欠缺外商投資、未來可能還要面臨美國等大國企業將部分供應鏈、生產線移出中國所帶來的經濟衝擊,因此,前景不容樂觀。

中國失業率嚴重低估?

中國官方去年12月發布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只有5.2%,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姚洋則認為官方的數據過分低估,他近期在接受騰訊財經採訪時直言,據他私下調查推算,中國全國的失業率可能高達20%,也就是,約有1億人失業。

在出口方面,據國家統計局、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週日(1月31日)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比去年12月回落0.6個百分點達51.3,這是該指數連兩個月下降,且表現低於預期,顯示中國製造業擴張的勢頭因傳統出口淡季和部分城市冬季疫情復發而有所放緩。

北京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經濟學者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指出,近期的全球經濟、乃至中國的經濟因受限於疫情,都不是常態的發展。他說,尤其美中兩國於去年1月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後,受到疫情影響之故,中國很可能在屢行美國農產品的採購承諾上也並未達標。

在此前提下,他說,美中緊張關係會不會再起?新任美國總統拜登的團隊會延續前總統川普(特朗普)所簽下的貿易協議、開展第二階段的談判,還是會要求重新協商?都還具有不確定,也都會對中國的經濟前景帶來變數。

美中經貿摩擦再起?

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經濟學者認為,透過對美採購農產品或鬆綁外企進入中國市場的限制來消彌美中貿易摩擦或貿易順差,這對中國來說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他說,現在中美間最大的分歧恐不在貿易赤字、而是在價值觀和政治制度上的差異,也就是,美國想要施壓,來讓中國以更民主的方式或以接納主流價值觀的方式來融入國際社會。但中國擔心,美國所要求的結構性改變恐削弱中共執政的基礎或黨國對社會的管控,因此,中共的抗拒不難想像。

在此前提下,該北京學者認為,中美未來的談判難度很高、達成共識的可能性也低。

他說,改革開放數十載以來,中國的經濟仍難稱得上是市場經濟,以中國的證券市場為例,他說,資源配置的效率很低,功能也殘缺不全。等於讓一般中國散戶用口袋的錢來幫大企業提供了超額的融資,使其一夜暴富,但這些企業卻鮮少給投資人提供實質合理的報酬。再加上,中共緊控言論,他說,有識之士對於證券市場改革的建議也經常無法暢所欲言。

又例如,中國自去年初以來,取消了證券、投資銀行、基金管理業的外資持股比率,引發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外商金融業者搶進插旗,此一開放政策符合美國期待、也是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承諾項目之一。但這位北京學者說,中國對外資開放金融市場,只是為回應外界給的壓力,所做出的小幅開放。他說,如果中國的金融市場真的具備市場經濟的特性,那開放程度就應該更大,不會只有今天的局面。

針對美中貿易爭端,臺灣經濟研究院的邱達生認為,拜登總統應該會要求中國繼續屢行第一階段協議的採購承諾。但美中若進入下一階段的經貿談判,包括美方可能要求中方進行「結構性改革」,如智財權的保護、強迫企業技術轉移、國企補貼、匯率操縱等問題,他認為,這都屬於深水區,雙方要達成協議的難度的確很高。

中共不再抗拒改革?

不過,邱達生說,由於中國政府希望看到,拜登政府推翻前任政府所留下的諸多抗中政策,因此,北京也不無可能做出讓步,特別是在國企補貼方面。

他說:「它(中國)在去年完成的RCEP(東南亞國家聯盟十國所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談判裡面,確實在條文裡面有談到國企改革的部分。所以,我認為,它自己也是在做一些準備,讓它國內的這些國企老總有一些準備,避免,譬如說,國內的反抗的勢力影響到他們與美國在談判的進程。」

邱達生說,他認為,中共應該認知到,如果一再抗拒改革,未來跟美國或其他國家要進行雙邊談判時,它的籌碼會越來越少,內部的反對壓力也會越來越大。不過,中共未來會為美國做出什麼樣的讓步或真正開放到什麼程度,他說,還有待觀察。

不過,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Harry Harding)看法不同,他在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因為中國對自己的治理制度越來越有自信,未來美國或許很難透過施壓的方式,來強迫中國進行結構性改革。

他說:「中國若認為進行結構性改革對其有利,他們會有意願。只不過,他們現在認為,自己的(治理)系統運行得很好,所以,他們不太認為需要改革,尤其,不至於要改革到美國所想到達到的程度。所以,我認為,未來美國很難對中國施壓。」

針對美中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何漢理說,該協議有嚴重的缺陷,而且只治標不治本,因此,就算泡湯,他也不覺得可惜。

責任編輯:辛荷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