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在哪裡?(圖)

作者:新明 發表:2022-08-26 01: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img3.secretchina.com/pic/2021/3-24/p2903872a382514650-ss.jpg
桃花源(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午後,正在品讀詩詞的我,被一首小詩吸引。內心瞬間泛起了漣漪,唏噓中,感嘆陶公筆下桃花源那獨有的魅力,這個令許多文豪們樂此不疲歌詠的地方,竟讓我也多了幾分好奇。這個世外桃源,不知人能否找到呢?於是,我反覆吟詠著這首小詩,在驚嘆之餘不知不覺入了桃花境。下面請欣賞這首《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人在雲煙繚繞中,隔溪遠眺,隱約間看見桃花溪上,有一座小橋時隱時現,在迷濛中,詩人站在溪水西畔的石磯上,尋問路過的漁夫:「請問,那流水的花瓣,每天順流而下飄向遠方,不知那桃花源的入口在哪裡啊」?原來,桃花源入口在哪裡對詩人來說是謎。詩人身在桃花溪,然而卻不得見桃花源。

吟詠這首詩,虛幻中好似融在一副山水畫裡,美的令人窒息。「隱隱飛橋隔野煙」,這美輪美奐的景致使人在深邃幽遠的仙境中徜徉流連忘返。我一邊欣賞著眼前的桃花溪,一邊神思隨詩人探尋那神秘的桃花源。

在詩的尾聯,詩人竟奇妙構思,突發在詢問中收束,曰:「洞在清溪河處邊?」這就讓我更加的好奇,這個漁夫是何許人也?是不是當年偶遇桃花源的那個武陵人?然而,作者留給我們的卻是永遠的懸念。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名家張旭,唐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字伯高。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又善於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桃花溪》的創作背景是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引子而作,「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那入口,冥冥之中是詩人要找尋的,可是哪能輕易被人找到呢?

桃花溪與桃花源只有一字之差,看似近在咫尺,但卻恍如隔世。因為那世外桃源比人的空間層次高,不是人能找到的,沒有那個慧根或沒有仙人指點根本到不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詩人在朦朧中看到了飛橋、野煙、石磯、桃花、流水,好像身臨仙境,但是進入桃花源的洞口卻不得知,更別說深入其中了。所以詩人把希望寄託在漁夫身上。此詩描寫的空靈縹緲,意蘊深遠,讓人回味無窮。

桃花源是世外桃源,是另一個世界。在品賞這首《桃花溪》的同時,真是為張旭婉惜,也許機緣未到吧。那有沒有人能找到呢?

大唐著名詩人王維有詩曰:「安得舍羅網,拂衣辭世喧。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詩人寫此詩時,剛經歷了安史之亂的錘煉。此時的他已看破紅塵,不想在官宦中沉浮,選擇遠離塵囂進山修行。因為他覺得回歸自然,過隱士生活,就是陶公筆下的桃花源。所以大詩人說:「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那桃花源到底在哪裡呢?張旭與王維都嚮往桃花源的生活。從表面看,他們一個外求一個內求。張旭之所以外求,應該是不知道心性的升華是真正通往桃花源的鑰匙。而王維是個看淡名利的修行人,恰恰能讀懂這個天機,明白風動草動心不能動,明白悟禪靜修就是自身的一處風景。正如他在《過香積寺》中寫到:「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所以說,對桃花源的理解,可不可以說成心中的桃花源呢?是境界提升後達到的,環境隨著心境變動,境隨心動。

是啊,一個滿身慾望的人想去高於人境界的空間(桃花源),怎麼可能呢?更別說佛道神的世界了。

来源:看中国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