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數百人聚集在加拿大多倫多中領館外舉行抗議集會,譴責中共利用香港國安法宣判45名香港民主人士重刑。(看中國攝)
【看中國2025年5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本月稍早,香港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立法風暴中,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僅僅48小時,香港特區政府以閃電速度完成《基本法》第23條附屬條例的立法,為中央駐港國安公署進一步擴權,標誌著中共對這座城市的控制達到新高度。知名自媒體人文昭指出,香港不僅是華人世界展現多元生活方式的窗口,更是中共內部派系角力與中美地緣博弈的前沿陣地。與此同時,臺灣的民主根基穩固卻面臨法治挑戰,港臺兩地在政治現代化道路上各有千秋,卻共同承載著華人社會對自由與法治的期望。在中共的「死線」壓力下,香港的命運將何去何從?
香港的「死線」:23條附屬條例閃電立法
根據中央社報導,2025年5月11日,中美在瑞士舉行經貿高層會談,雙方於5月12日發表聯合聲明,同意暫緩加徵關稅,為期90天。就在同日,香港特區政府突然宣布為《基本法》第23條制定附屬條例,並於5月13日在憲報刊登,條例即刻生效。5月15日,立法會召開特別會議,僅用5個多小時便完成審議,實現了「48小時閃電立法」。這些附屬條例包括將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國安公署等履職場所列為禁地,並明確國安公署履行職責的細節,例如國安案件移交中國大陸處理的執行程序。
《基本法》第23條要求香港自行立法,禁止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等行為,並限制外國政治組織在港活動。2020年《香港國安法》實施後,23條作為其本地化對接,已於2024年3月完成立法。此次附屬條例的制定,進一步細化了國安法的執行細則,例如根據《香港國安法》第55條,當案件涉及外國或境外勢力介入、香港管轄困難等情況時,國安公署可行使管轄權,案件將移交大陸人民法院指定的法院處理。港府強調,附屬條例並未增加國安公署的權力,但禁止任何人披露與調查相關的資料,並要求港府部門依法配合國安公署。
文昭分析,這種立法速度之快,顯示出中共的緊迫感。據《南華早報》報導,北京數月前已計畫制定這些附屬條例,並將5月中旬設為港府實施的「死線」,部分原因是預計中美貿易戰可能緩和。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稱,北京認為此時立法是最佳時機,因全球新聞焦點集中在貿易戰「休戰」,美國不太可能立即對香港採取報復措施。文昭補充,中共趁中美「休戰」之機,挑選阻力較小的時機強化對香港的控制,以避免美國立即提出強烈反對。
香港的雙重角色:自由前沿與權力戰場
文昭強調,香港的獨特地位使其成為中共內部派系較量的戰場。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港,香港一直是中共權貴向海外轉移財產的重要管道。許多高官的財富以房產、公司股份等形式沉澱在香港,與黑幫、情報機構的複雜交織,使這座城市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焦點。《南華早報》引述消息人士表示,北京推動23條附屬條例的時機,除地緣政治因素外,還考慮了「其他與香港相關的因素」,雖未具體說明,但文昭指出,這可能與中共對香港作為「中國高壓鍋撒氣口」的擔憂有關。
中央社援引香港保安局長鄧炳強的說法,國際形勢「風雲色變」,如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早前公開招募在中國的「叛國者」,反映國安風險「非常嚴峻、突如其來」。文昭提到,CIA近期發布宣傳片,直接向中共高官及秘書喊話,承諾為其家人提供「逃生通道」,這對人人自危的中共官場具有一定吸引力。在中美人員往來減少的背景下,香港作為中美情報戰的活躍地點,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因此,23條附屬條例的快速推進,實質上是中共試圖堵塞情報外洩、財產轉移等漏洞,防止香港成為內外聯動的風險點。
港臺對比:民主與法治的雙重挑戰
在談及香港與臺灣的比較時,文昭指出,兩地作為華人文化圈的政治現代化先驅,各自展現了不同的發展路徑。臺灣自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以來,民主制度已日趨穩固,公民社會與民主形成正向循環,猶如「榫卯結構」的車輪,越經考驗越穩固。臺灣的公民團體與利益群體極為活躍,成為社會的基石。然而,這種活躍也帶來風險,例如中共滲透的「第五縱隊」活動頻繁,對臺灣的安全構成隱性威脅。
儘管如此,文昭對臺灣民主的總體趨勢持樂觀態度,但他也指出,臺灣的法治建設仍有待完善。成文法與民間習慣之間存在顯著鴻溝,導致法律執行時常引發爭議。例如,近期一位網紅因接受節目通告費被以「非法打工」名義舉報,遭罰款並限制入境數年。文昭認為,這一事件反映了成文法與習慣法的矛盾。在華人文化中,通告費被視為「謝儀」或「車馬費」,是一種表達善意的慣例,金額往往微薄,僅夠支付一餐飯或計程車費用。然而,嚴格的法律執行卻將其定性為非法行為,這不僅對外來人士過於苛刻,也暴露了臺灣法治在融入民情方面的不足。
相比之下,香港在英國百年統治下,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治習慣已成為社會根基。然而,香港的民主進程卻因中共的強勢介入而受挫。2010年代以來,中共將《中英聯合聲明》視為「歷史文件」,香港的法治根基受到侵蝕,昔日「東方明珠」的光彩不再。文昭認為,香港的法治傳統與臺灣的民主活力若能互補,將為華人世界的未來轉型提供寶貴參考。然而,實現這一願景的前提,是解除中共對兩地的威脅。
香港的前途:重現輝煌的挑戰
對於香港的未來,文昭坦言,重現昔日「東方明珠」的輝煌並不容易。香港的繁榮得益於三次歷史機遇:19世紀末東亞貿易興起、1949年上海資本南移、以及1960年代西方製造業外移。這些機遇在英國提供的安全保障和香港穩定的法治環境下得以實現。然而,隨著地緣政治的變遷,香港的獨特優勢已難以複製。
文昭提到,香港本地人長期將大陸視為潛在威脅,許多人希望香港能如新加坡般獨立。但他指出,城邦國家的生存需通過提供價值換取大國認可,香港的地理位置使其難以脫離大陸的影響。他援引歷史上的「上海自由市」方案,認為在後共產主義時代,若中國中央權力弱化,類似的自由市模式或許是香港未來的出路之一。該方案由1862年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提出,建議由英、法、美、俄四大國共同保障上海的安全,成立事實上獨立的自由市。類似構想在1980年代中英談判中也曾以「主權換治理權」的形式出現,但最終未實現。
中央社報導提到,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案曾被視為可能移交大陸處理的案件,而香港長和集團出售海外港口的交易,也被指可能涉及國安法審查。然而,《明報》引述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表示,附屬條例並非針對現有案件,黎智英案已接近審結,長和交易也無需以本港法律應對。他認為,此時立法是回應北京對完善國安法律的要求,以及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後加強遏制中國的政策。
中美博弈中的香港角色
文昭指出,香港一直是中美博弈的重要一環,但其優先級在美國對華政策中從未位列前茅。2019年以來,有聲音認為美國「拋棄」或「出賣」香港,但文昭認為這並不準確。香港在中美交往事項清單中始終佔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在中共承諾開放後,香港作為外資進出中國的橋頭堡,其重要性有所提升。例如,外國企業撤出中國時,通常先保留香港總部;外資進入中國時,也往往以香港為第一站。因此,香港的政治包容性成為關鍵。
中央社報導指出,5月中美會談前,有消息稱美國單獨提出黎智英案,認為其釋放將是香港氣氛回暖的標誌。文昭補充,中共選擇在此時完善23條,顯示其無意在香港問題上做出實質讓步。這也意味著中美關稅「休戰」極為脆弱,隨時可能破裂。鄧炳強提及北京的「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指有域外勢力企圖透過「香港問題」圍堵中國,顯示中共對香港的國安風險高度警惕。
港臺對大陸的啟示
文昭的分析結合中央社及香港媒體的報導,揭示了香港與臺灣在政治現代化道路上的共性與差異。香港作為中美博弈的前沿,正面臨中共前所未有的控制壓力;臺灣則在民主穩固的同時,需補足法治短板。兩地的經驗不僅是華人文化圈的寶貴財富,也為中國未來的轉型提供了借鑒。然而,中共的強勢存在仍是最大障礙。
文昭呼籲,港臺應在各自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共同探索華人社會的現代化之路。香港的法治傳統與臺灣的民主活力若能結合,將為華人世界樹立典範。同時,國際社會應繼續關注香港的命運,推動其在壓力下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