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的國籍正在回歸(圖)

作者:郭家瑋 發表:2025-07-01 09:4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碼頭
美中貿易戰(圖片來源: pexel )

【看中國2025年7月1日訊】在過去,製造業流動是成本的計算題;在現在,它已是權力的選邊題。

二十世紀末以降,製造業彷彿從國家的疆界中掙脫,成為一場全球效率最優解的布局競賽。中國崛起為「世界工廠」、越南與墨西哥則成為「次級外包者」,印度如沉睡的巨獸,被視為下一個潛力基地。這一切建立在自由貿易、供應鏈延展與資本全球流動的神話之上。

然而,2020年之後,這套邏輯正逐步潰解。疫情讓世界首次集體意識到「過長供應鏈」與過度依賴的風險;烏俄戰爭讓歐洲重新審視「能源與製造」的地緣安全,甚至軍工產業的自主性;而美中對抗,更徹底將製造業從經濟邏輯拉回地緣現實主義的棋盤上。國籍,重新成為一個敏感且政治性的字眼。

從成本最小化到風險最小化

過去的供應鏈布局,是一場Excel表格上的演算,追求「最低人力成本×最大規模化」。但今天,製造業的決策邏輯逐漸改寫:

企業不再僅關心製造成本,而是會問:這個生產基地是否位於戰略友盟國家?是否可能受控於潛在對手?是否具備制度與資本安全?

而除了政治風險與制度穩定,關稅也成為迫使製造業重新分布的硬指標。美國對中國加征的301條款懲罰性關稅,對電子零組件、自行車、太陽能產品等課徵高達25%的稅率,直接導致眾多美資與亞資企業加速將產線外移至關稅較低或免稅的地區。東南亞國家因與美國簽有普遍優惠制(GSP)或較低進口稅率而成為中轉跳板,墨西哥則憑藉《美墨加協定》(USMCA),在汽車、鋰電池、醫療器材等項目上大幅避開高額關稅,成為美國企業優先考慮的生產基地。

換句話說,生產基地的選擇不再單純是成本與效率的問題,而是「誰能讓我免於政治風險與關稅懲罰」的博弈過程。關稅成為戰略邊界的延伸,是「國家利益」透過稅務體系投射到全球產線的具體形式。

地緣現實主義如何重塑全球工廠地圖?

中國為例,它依然是全球最完整的製造生態體系,尤其在電子、汽車、鋰電池等領域難以取代。然而,在美中對抗與高關稅壓力下,眾多企業雖不願完全撤出中國,卻紛紛部署「中國+1」策略,以降低風險。

印度則因人口紅利、勞動成本低與美印政治關係改善,成為西方企業眼中的新興替代地。蘋果公司將部分iPhone組裝產線移往印度,印度政府也透過PLI補貼政策吸引半導體、太陽能與製藥等產業投資。然而,基礎建設瓶頸、行政效率與法規限制仍是一大挑戰。

墨西哥在近岸外包(nearshoring)趨勢下快速崛起,尤其在汽車與醫療設備領域,憑藉與美國接壤、供應鏈快速銜接與關稅減免條件,成為北美供應鏈重組的核心。但其治安惡化與貪腐問題,仍讓部分企業抱持觀望態度。

越南因過去十年間成功吸納制鞋、成衣與部分電子產業,成為中國以外的生產首選之一。雖具地緣優勢,但產業鏈深度有限、電力資源吃緊,也成為發展限制。

東歐如波蘭、捷克等國,因俄烏戰爭導致歐洲安全思維重構,軍工、汽車與重工製造逐步向內遷,成為西歐製造外移的落腳點。

企業不再只是考慮「哪裡便宜」,而是「哪裡不會出事」;不再只是問「這個國家能生產什麼」,而是「它站在哪一邊」。中立空間快速消失,模糊選擇無法再提供風險對沖的功能。

國籍不再中性,產線選址成為政治立場的表述。

以Apple為例,其近年積極將部分組裝轉移至印度與越南;Tesla強化與墨西哥的供應鏈布局;台積電赴美設廠,但同時被納入美國法規、技術移轉與國安審查架構之下——這些行動表面上是生產調整,實則是地緣政治站位的具體表現。

企業被迫擁有「地緣認同」,供應鏈不再是單純的經濟活動,而成為地緣聯盟的構件。製造基地變成戰略工具,產線即疆界,供應鏈即立場。

製造業的重新國籍化與關稅共同作用

關稅的存在,使得全球供應鏈開始封閉成區域性圈層。以《美墨加協定》為例,其規定汽車零組件須達75%的北美產地含量才能享有免稅待遇,迫使原先採購自亞洲的組件改為本地供應。這是一種制度性排他性安排,其本質不只是貿易規則,而是政策手段所構筑的經濟陣營。

中國則透過出口退稅與境內稅負優惠,加速形成「中華製造圈」與「區域性原料自給鏈」。而拉丁美洲與東協諸國,則因為地緣與貿易協定位置,成為多國設廠與分散關稅風險的基地。

製造業正從全球共用的市場行為,變成各自陣營內部的制度安排。國籍回歸,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關稅結構與政策壓力下的結果。

結語:未來的工廠,不只是地點,而是立場

我們正處於一場看不見硝煙的「製造業冷戰」中。供應鏈不再是全球平等的分工體系,而是新的戰略同盟網路。每一條產線的轉移,背後都映照出地緣安全的焦慮與權力秩序的重組。

關稅政策正是這場轉型的導火線之一。它像刀口切割過去的全球分工,強迫企業選邊、迫使中立消失。未來的製造,不只需要算價格,更需要理解戰略;不只看地點,更要看立場。

製造業的國籍正在回歸,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求生。而我們,也正在學會一件事:在這個破碎的世界裡,製造哪裡發生,決定你站在哪一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