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小蘭與丈夫麥康奈爾。(圖片來源: Takemetothelake/Wikipedia/CC BY-SA 4.0 )
美國保守派作家、政府問責研究所總裁彼得.施維澤爾(Peter Schweizer),以揭露政界貪腐聞名。他的著作《克林頓現款》(Clinton Cash)曾引發全美轟動,書中揭示克林頓基金會與外國金主之間錯綜複雜的金錢網路,並呼籲FBI介入調查。
然而,施維澤爾並未止步於揭露民主黨的黑幕。在另一部重要著作《秘密帝國:美國政治階層是如何隱藏腐敗並讓親友致富》中,他將焦點轉向美國兩黨的權貴階層,直接點名當時的參議院共和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及其妻子、時任交通部長的趙小蘭。施維澤爾指出,這對夫婦的婚姻關係不僅是家庭聯姻,更是權力與資金交織的象徵——「一場通過婚姻製造的制度性腐敗」。
趙小蘭與麥康奈爾的聯姻
回顧趙小蘭的丈夫麥康奈爾的政治生涯,不難發現他的對華態度出現了明顯的轉折。早年,他是美國國會中著名的「反共鷹派」,深受里根總統的反蘇反共思想影響。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他是少數幾位投票支持對中共實施制裁的參議員之一,主張每年重新審查中國的最惠國貿易待遇,以人權為中心設計美中政策。
然而,自1993年與趙小蘭結婚後,麥康奈爾的立場開始明顯軟化。他從曾經堅決的「鷹派」,轉而支持與中共的接觸與貿易往來,逐漸淡化人權議題。最具代表性的轉折是,他竟親手推動結束中國貿易地位的「年度審查制度」,轉而支持「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為中國最終加入世貿組織鋪平了道路。
國會記錄顯示,婚後的麥康奈爾在所有涉及中國的法案投票中,態度愈發「親中」——反對加徵關稅、反對限制中國投資、反對強化出口審查。施維澤爾指出,這些轉變並非偶然,而是受到「趙家在中國龐大商業利益網路」的深層影響。表面上,趙家的資產贈與與商業投資皆來自妻子娘家,但深入追查後發現,資金的最終來源往往指向與中共有密切聯繫的企業與基金會。
張之香與布洛剋
更引人關注的是,麥康奈爾與趙小蘭的牽線人,正是華府知名的自由派說客斯圖爾特.布洛克及其妻子張之香。當時,布洛剋夫婦活躍於美中外交與文化交流圈,張之香是趙小蘭的導師與政治貴人。布洛剋夫婦不僅為美中之間的遊說與交流鋪路,也與共和黨內部的對華政策形成微妙的聯動關係,在布希政府推動「接觸中國」戰略之際,他們成為了中美政治之間的「軟性橋樑」。
張之香本身的背景極具代表性。她祖籍山東煙臺,父親是哈佛法學院首位中國畢業生,1949年中共篡政後舉家移民美國。張之香仕途順遂,成為喬治.布希總統任命的首位亞裔女性大使。1998年起,她在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設立「美國研究中心」,並透過美中教育基金會資助中國學生赴美深造。多年後,其中不少人進入中國政學兩界,被外界質疑該計畫實際上是「中共滲透的教育通道」,相當於「千人計畫」的文化版本。
張之香倡導「全球主義」與「美中夥伴論」,強調兩國「命運共同體」的合作觀,這一理念在1990年代冷戰結束、美中關係回暖的背景下顯得尤為契合。
1992年,她結束尼泊爾大使任期後,便積極投身中美交流項目。就在這一時期,麥康奈爾正爭取黨內領袖地位,急需擴大政治人脈。兩人的結合,既是情感上的聯姻,也是一場權力與利益的交匯。
婚後僅數月,麥康奈爾與趙小蘭便訪問北京,並與中國國家船舶工業集團高層會面。這家企業是中共軍工體系的核心機構之一。施維澤爾形容,這次會晤「標誌著美中權力結盟的象徵性開端」,不僅為趙家在中國的航運業務打開通路,也使麥康奈爾的政治地位與財富急速攀升。
從結果來看,這段「政治婚姻」可謂雙贏——趙家企業在中國航運市場大幅擴張,而麥康奈爾也從一名中層參議員,晉升為華府權力核心的「少數派領袖」。
麥康奈爾家族與中共關係的延續
時光流轉至今日,美中關係早已從九十年代的「蜜月期」轉為冷峻對峙。然而,當華府進入「對中強硬共識」的新時代,麥康奈爾卻顯得異常沉默。
無論是川普時期的貿易戰,還是拜登政府延續的高科技封鎖,他都極少公開發聲支持,反而屢屢呼籲「維持貿易穩定」「避免對抗升級」。在許多共和黨鷹派看來,這樣的立場與其過去形象判若兩人。
2021年《紐約時報》曾報導,趙小蘭在擔任美國交通部長期間,多次被政府監察機構調查,原因是她涉嫌利用公職之便,幫助家族企業「福茂集團」(Foremost Group)在中國拓展航運與造船業務。這家企業與中國國家船舶工業集團(CSSC)、中國交通銀行等中共國企有密切合作關係。
雖然趙小蘭最終未被正式起訴,但交通部督察長報告明確指出——她的行為「違反了道德規範」,包括「安排與中共官員的私人會晤」、「協助推廣家族業務」、「動用公家資源處理個人事務」等。
這樣的指控,與施維澤爾在《秘密帝國》中揭露的模式幾乎如出一轍——政治權力成為經濟利益的保護傘,而家庭關係則是隱蔽的轉運通道。
「趙家」與「中共紅色資本」的糾纏
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James S.C.Chao),是福茂集團創辦人,早年留學美國,後成為美籍商人。其公司長期在中國大陸訂造船舶、承接中國出口航運業務,主要合作對象即為中共軍工系統背景的國有造船企業。這使得福茂集團在中國市場的成長,幾乎與中共海運政策同步。
外界觀察指出,這種「雙軌結構」的商業模式,既能在美國取得政治保護,又能在中國享受政府紅利,形成典型的「紅色資本跨國體系」。
麥康奈爾作為美國參議院的長期領袖,理論上應當站在監督與制衡的立場,然而他卻始終避談此事。當媒體在2020年總統選舉期間問及「是否支持川普對中共強硬的政策」時,他只是含糊地回應:「我支持穩定的國際秩序」。
在美國保守派輿論圈中,這種「對中共沉默」的態度已成為爭議焦點。評論者認為,麥康奈爾家族的利益結構使他無法真正與中共切割,這種結構性矛盾,正是美國政治長期被滲透、被收買的縮影。
中共的「精英收編術」
事實上,施維澤爾揭露的並非孤例,而是一種系統性現象。
自上世紀七〇年代起,中共即在「改革開放」的旗號下,推動「對外友誼戰略」。這一戰略的核心,不僅是經濟合作,更包括對西方精英階層的「精準收編」——以學術交流、文化互訪、慈善基金與婚姻關係為渠道,培養親華派政治人物。
這種滲透形式比冷戰時期的情報戰更為隱秘、持久。
中共深知在美國體制中,金錢與家族網路遠比意識形態更具影響力。於是,它並不急於改變政策環境,而是耐心地「投資關係」,等待下一代政治領袖在無形中改變對中立場。
麥康奈爾與趙小蘭正是這一策略的典型樣本——他們的結合看似私人選擇,實則被置於一場跨國博弈的棋盤之上。這也解釋了為何麥康奈爾雖身為美國「反中共」的共和黨領袖之一,卻在重大對華議題上始終採取低調乃至縱容的態度。
當代啟示 美國政治的「軟性腐敗」
施維澤爾在書中提出一個極具警示性的觀點:「真正危險的腐敗,不是明目張膽的賄賂,而是披著合法外衣的利益輸送。」
在當今美中對抗的格局中,這句話尤其值得深思。
當中共不再以意識形態輸出為主,而轉向利用市場與人脈進行「制度性滲透」,那些被利益所綁架的西方精英,往往成為最脆弱的破口。
麥康奈爾家族的故事,揭示了這種「軟性腐敗」的機制:權力與婚姻結合,商業與政治交融,最終讓整個制度在「合法表象」下失去免疫力。
對於美國而言,這不僅是一樁政治倫理問題,更是一場國家安全的隱性危機。
紅色滲透的柔性陷阱
麥康奈爾家族的故事,遠不僅是一樁政治夫妻檔的倫理爭議,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共滲透西方的長期策略——以柔克剛、以利誘人。
當中國以「市場」為餌、以「文化交流」為包裝,向全球精英階層釋出無限機會時,西方的制度信任與道德防線正一寸寸被侵蝕。
施維澤爾在《秘密帝國》中警告:「這種新型腐敗不靠現金袋與密室交易,而靠社交宴會、榮譽頭銜與家族關係。」這種滲透方式之所以可怕,正因它在民主體制內部運作,打著「合法」與「合作」的旗號。
當政客的道德感被利益麻醉,當選民被資訊操弄而無力辨識真相,整個制度便會在表面繁榮中逐步空洞化。
中共不再需要派間諜潛入華府,它只需用商業、婚姻與名利,將華盛頓的部分精英變成「自願的傳聲筒」。
這正是冷戰後最危險的權力滲透——無聲、無形、卻極具殺傷力。自由世界若要避免被中共「以利滅義、以假亂真」的戰略徹底削弱,必須重新審視權力與道德的關係。在全球化與權貴聯姻構成的新秩序中,真正的清廉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一場文明的自我防衛。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