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癢多因溼疹、黴菌或耳屎泡脹所致,與思念無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耳朵癢,真的有人在想你、念你嗎?可別自作多情、想太多了。想也知道,這只是老一輩鬧著玩的傳說。偶爾耳朵發癢,沒甚麼好大驚小怪的,掏一掏,倒也樂在其中。要是頻頻發作,癢到讓人厭煩,這就有問題了。
耳朵癢的原因很多,例如皮膚溼疹、黴菌感染、耳朵進水使得耳屎被泡脹……。溼疹是一種過敏反應,可能因點耳藥物、化學物質、炎症分泌物或者過度掏挖的刺激而引起。
黴菌則會生長於外耳道,逐漸形成圓筒狀,緊貼於耳道皮膚,奇癢難忍。為甚麼耳朵會長霉呢?原來黴菌喜歡溫暖、潮溼和陰暗的地方,外耳道正具備這些條件,是黴菌生長的好地方。
至於人們不屑一顧的耳屎,又稱為「耵聹」,是外耳道皮脂腺分泌的蠟狀物質,不僅能抑制病菌生長,還能防止昆蟲等異物進入。當耳朵不小心進水了,耳屎會泡水脹大,造成耳道的刺激而發癢,這時候不需掏挖,忍一忍就沒事了,因為耳屎雖然毫不起眼,但是大有作用。
黴菌喜愛潮溼陰暗,外耳道正是孳生溫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造成「耳朵癢」的兩個原因
中醫早有關於耳朵癢的記載,例如《證治匯補》:「尋常耳癢,有風有火,易於調治。甚有耳癢不歇,挑剔出血,不能住手,此腎臟風毒上攻於耳,……並戒酒色膏粱厚味。」臨床上常見的有兩大類型:
一、風熱濕毒:相當於黴菌感染
耳道作癢難忍,潮溼、紅熱,有時還會疼痛,耳朵常有悶塞感。內服可用龍膽瀉肝湯加防風、地膚子、白蘚皮等來治療,外用可配合三黃洗劑或蒲公英煎水外搽。
二、血虛風燥:相當於外耳道溼疹
多因過度掏挖耳朵,導致局部表皮過於乾燥。可能合併耳廓皮膚增厚、乾裂、粗糙、作癢不止。內服可用當歸飲子加減來治療,外用可配合塗抹中藥紫雲膏。
最後要再次叮嚀的是,耵聹可以保護耳朵。過度掏挖,耳道表皮容易破損,加上掏耳的扒子沒有經過消毒,可能帶入黴菌,反而會弄巧成拙。況且,當我們吃東西咀嚼或張嘴說話時,耳道內的片狀耵聹便會慢慢鬆動而不知不覺地被排出,我們大可不必擔心它會堆積過多。
(作者為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
責任編輯:王欣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