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廬山宣言》抗日戰爭全面開始!(組圖)

作者:郝柏村 發表:2025-07-07 09:0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中華民國,我們國軍的基本思想是寧死不降。
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中華民國,我們國軍的基本思想是寧死不降。(網絡圖片)

按:《廬山聲明》, 亦稱《廬山宣言》或《廬山抗戰聲明》, 為1937年7月17日由蔣中正在江西廬山圖書館發表的聲明,表示對侵華日軍挑釁的退讓底線。這一聲明象徵著中國抗日戰爭全面開始。

國軍寧死不降 揭開抗戰真相

抗戰開始的時候我軍校還沒有畢業。但是八年抗戰,我可以說是生逢其時。

首先要講的是,所謂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第一次真正的世界大戰。因為現在說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指的是1914年到1918年的大戰。這個戰場只有在歐洲,所以,它只能算是歐洲大戰。所以真正的世界大戰,我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戰場牽涉到歐亞非三洲,包括夏威夷。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有大西洋,第二次有大西洋太平洋。

現在開始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戰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從1937年7月7號盧溝橋事變開始的,不是1939年9月1號德國向波蘭進攻時候開始的。那比我們晚兩年。所以,整個的世界大戰來說,我們中華民國,作為同盟國我們整整打了八年。英國打了六年,蘇聯打了五年,美國打了四年都不到。我們中華民國打了八年。

第二點我想強調的是,當時的中華民國是一個貧窮、落後、分裂的國家,為了反侵略,和日本帝國主義作戰。其他的幾個國家,都是爭霸權的國家,所以他們是爭霸權的戰爭。所以,我們今天真正要說世界大戰,應該要從7月7號算起。所以其他國家打仗,拼的是物資,我們同日本人抗戰,拼的是精神。

這個精神力量,就是蔣委員長的領導。沒有他的領導,我們不可能有世界大戰的勝利。這是我們對二次大戰應有的認識。我們是亞洲戰場的主力軍,但是因為1949年之後大陸形勢的變化,所以真正的世界大戰關於中國戰場的真相被掩埋、被扭曲了。現在我們要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我們同日本打的性質、本質,和英法同德國打的不一樣。

二次大戰期間,我們中華民國的犧牲僅次於蘇聯,但是我們打的時間比它長。在這八年期間,我們中國大陸的戰場同歐美戰場,南太平洋的戰場不一樣的。

我們國軍沒有投降、沒有被俘的。我們看到菲律賓淪陷了,美軍成千上萬的舉起手來投降。德國打到蘇聯,蘇聯的軍隊也是成千上萬地投降。最後第二戰場開闢的時候,德國也是。可是我們中華民國,我們國軍的基本思想是寧死不降。

以淞滬會戰當中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來說,四行倉庫是我們最後的守衛陣地,最後我們退到蘇州河南岸,蘇州河南岸是租界,租界是他們協商好了的。我們的軍隊固守在那裡,這種精神還是很了不起。他們就覺得你們退到我們租界來交接,這個不是投降,這個是退到租界。租界當時不是日本人管的。所以我們抗戰期間,哪有講誰被俘?沒有的。我們有一個旅,全軍覆沒陣亡,我們沒有投降的。

還有我們空軍的高志航,他第一次打下日本的飛機。這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把敵人飛機打下來的,是我們中華民國的空軍。當然第一次世界大戰有沒有空戰,我不瞭解。大概據我瞭解,一戰還沒有空戰。所以如果一戰沒有空戰,高志航在1937年8月14日打下日本的飛機,他是首開空戰記錄的英雄。

我們也有一個飛行員叫閻海文,他到上海去志願作戰,飛機被打中了,所以他跳傘下來。跳傘下來的地方正好在日軍占領的地方,日本兵就來圍捕他了,他也帶了手槍,把幾個圍捕的日本兵打死了。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自己自殺了。所以他寧死也不願意被俘。

另外一個空軍英雄叫沈崇誨。他也是去上海支援作戰,他的飛機也是中彈了,他也不跳傘了,他就對著日本的船去衝,要同歸於盡。雖然最後被高射炮打下來了,但是他的精神代表了我們中華民國的英勇精神。所以日本後來二次大戰末期所謂的「神風」特攻隊是跟我們學的。這是舉幾個例子了。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

所以抗戰期間,將官陣亡的,是我們最多。我們陣亡了兩個集團軍總司令,兩個集團總司令等於美軍的軍團司令。我們陣亡了八個軍長,我們陣亡了20個師長,這是主要的將領。我們總共有200多名將領陣亡。全世界包括蘇聯,他們在二次大戰期間沒有這麼多高級的將領陣亡,師長以上很少陣亡的。所以,這就代表了我們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堅持。所以一個軍一個師,他奉命了就守,守就守到死。

安內攘外與廬山宣言

八年抗戰,時間是個核心問題。換句話說,抗戰之前,我們要爭取時間,爭取為抗戰做準備的時間。抗戰開始以後,我們要爭取戰爭持久的時間。所以,抗戰開始之前,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接著1932年就是一二八事變,上海戰役;1933年就是長城戰役。這些戰役,我們都是逐步地解決。

逐步解決的原因是內部還在內戰,中共在江西,其他各省的軍閥也沒有完全聽中央的命令。我們的幣制都還沒有統一,我們連「兵役法」也沒有。

當時,九一八之後民眾的抗日情緒很高。但是他們不瞭解,我們是個貧窮、落後、分裂的國家,如何面對日本這個現代化的一流強國呢?所以當時國民政府的政策是先安內後攘外。把內部安定瞭然後才能攘外。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都是希望能夠緩和一點。我們當時的外交政策叫做「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蔣委員長《廬山談話》)

蔣委員長發表《廬山談話》。
蔣委員長發表《廬山談話》。(網絡圖片)

《廬山談話》的根源怎麼來的呢?這個根源就是「犧牲未至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所以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了,我們原來還是希望華北是逐步解決,因為那時候西安事變才剛發生大約半年。西安事變很多後續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表面上是內戰停止了。

但是日本人知道,蔣委員長如果是不打內戰,給他三年五年準備的時間,日本要侵略我們就更難了。所以,在西安事變發生之後半年的時間,它就發動盧溝橋事變了。發動盧溝橋事變的時候是7月7號。

當年我們是派宋哲元同日本人談判。當然我們希望是能夠解決,但是日本人進逼的很厲害。蔣委員長等了10天,在1937年7月17號,他在廬山說「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我們要全面抗戰到底。

《廬山談話》在當時可以說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告訴全國同胞,不要再說我不抗戰了。因為抗戰以前,他們反蔣的勢力都是說,打內戰,不抗戰。《廬山談話》同時也是警告日本人,你們不能再逼我們了,再逼我們,我們就要全面抗戰了。日本一直攻占,直到把北平占領。這當然沒辦法了,全面抗戰開始了。

附錄蔣委員長《廬山宣言》  :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十七日

出席廬山第二次談話會講——

要旨

一、盧溝橋事件不僅是中國存亡問題,亦且為世界人類禍福之所繫。

二、中國外交政策,原在求和平共存,但到最後關頭,只有全力抗戰。

三、盧溝橋事件,實為對方一貫之陰謀,能否結束,即是最後關頭境界。

四、萬一逼到最後關頭,我們是應戰而非求戰,戰端一開,必須拼全民族生命,以求最後勝利。

五、說明政府對於解決盧溝橋事件之基本立場。

六、當此安危絕續之交,惟賴舉國一致,服從紀律,嚴守秩序,以達成吾人守土抗戰之責任。

本文

中國正在外求和平,內求統一的時候,突然發生了盧溝橋事變,不但我舉國民眾悲憤不置,世界輿論也都異常震驚。此事發展結果,不僅是中國存亡的問題,而將是世界人類禍福之所繫。諸位關心國難,對此事件,當然是特別關切,茲將關於此事件之幾點要義,為諸君坦白說明之。

第一、中國民族本是酷愛和平,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來主張對內求自存,對外求共存。本年二月三中全會宣言,於此更有明確的宣示。近兩年來的對日外交,一秉此旨,向前努力,希望把過去各種軌外的亂態,統統納入外交的正軌,去謀正當解決,這種苦心與事實,國內都可共見。我常覺得,我們要應付國難,首先要認識自己國家的地位。我們是弱國,對自己國家力量要有忠實估計,國家為進行建

--------------------------------------------------P.582--------------------------------------------------

設,絕對的需要和平,過去數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對外保持和平,即是此理。前年五全大會,本人外交報告所謂:「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跟著今年二月三中全會對於「最後關頭」的解釋,充分表示我們對於和平的愛護。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纔能博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徬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

第二、這次盧溝橋事件發生以後,或有人以為是偶然突發的,但一月來對方輿論,或外交上直接間接的表示,都使我們覺到事變發生的徵兆。而且在事變發生的前後,還傳播著種種的新聞,說是什麼要擴大塘沽協定的範圍,要擴大冀東偽組織,要驅逐第二十九軍,要逼迫宋哲元離開,諸如此類的傳聞,不勝枚舉。可想見這一次事件,並不是偶然。從這次事變的經過,知道人家虛心積慮的謀我之亟,和平已非輕易可以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無事,祗有讓人家軍隊無限制的出入於我們的國土,而我們本國軍隊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國土地內自由駐在,或是人家向中國軍隊開槍,而我們不能還槍。換言之,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們已快要臨到這極人世悲慘之境地。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無法忍受的。我們的東四省失陷,已有了六年之久,繼之以塘沽協定,現在衝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盧溝橋。如果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那末我們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與軍事重鎮的北平,就

--------------------------------------------------P.583--------------------------------------------------

要變成瀋陽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變成昔日的瀋陽,今日的冀察,亦將成為昔日的東四省。北平若可變成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所以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

第三、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但我們的態度祗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應戰,是應付最後關頭,必不得已的辦法。我們全國國民必能信任政府已在整個準備中,因為我們是弱國,又因為擁護和平是我們的國策,所以不可求戰;我們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遺留給我們歷史上的責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時,我們不能不應戰。至於戰爭既開之後,則因為我們是弱國,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便祗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

第四、盧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繫於日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全繫於日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但是我們的立場有極明顯的四點:(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的約束。這四點立場,是弱國外交最低限度,如果對方猶能設身處地為東方民族作一個遠大的打算,不想促成兩國關係達於最後關頭,不願造成中日兩國世代永遠的仇恨,對於我們這最低限度之立場,應該不致於漠視。

--------------------------------------------------P.584--------------------------------------------------

 

總之,政府對於盧溝橋事件,已確定始終一貫的方針和立場,且必以全力固守這個立場。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祗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所以政府必特別謹慎,以臨此大事;全國國民亦必須嚴肅沉著,準備自衛。在此安危絕續之交,唯賴舉國一致,服從紀律,嚴守秩序。希望各位回到各地,將此意轉達於社會,俾咸能明瞭局勢,效忠國家,這是兄弟所懇切期望的。

--------------------------------------------------P.58

 



責任編輯:傅龍山 来源:節選自《穿越1945——紀念抗戰勝利70年訪談紀實》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