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道德經》的人 想不強大都難(圖)


老子
老子出西關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網)

道德經》含義深奧,2000多年來,它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書是踏上進步的階梯,讀《道德經》則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巔,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它談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談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它談處世原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萬象森羅,盡收眼底。

有人曾提問:《道德經》現在全球都在讀,西方很多國家都在用,可是我卻讀不懂,也就記下來幾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最熱門的回答是這樣的:《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道德經》自問世以來,在歷朝歷代都擁有一群「鐵粉」,他們不僅讀,還要為之做注。

據學者統計,自先秦以來,注經解經的至少有數百人。最早的一位大概是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他著有《韓非子.解老》。到了兩漢魏晉時期,注經的人數大大增多,這其中出現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王弼,另一個是河上公。他們兩個人走的是不同的路線,王弼的註解深得上層的喜愛,而河上公的註解在民間流傳甚廣。

《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宇宙真諦。

不僅如此,《道德經》還擁有四位帝王級的粉絲,所謂「帝王級」不帶有任何修辭上的意義,因為這四個人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而到了當今社會,《道德經》更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走到了大洋彼岸的華爾街。據說,華爾街的金融界人士以及一些企業的高管、創業者們也都很喜歡讀。

據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道德經》總共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歐美的譯本就有三百多種。美國著名女科幻作家厄蘇拉.勒奎恩(Ursula K.Le Guin)就曾經與人合譯過。

《道德經》為什麼這麼受歡迎?

《道德經》全文雖只有五千多字,卻指明了天地人世的運行發展規律。

它告訴了我們每一個人修身養性、行事為人所應遵循的法則,指導著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世界、周圍以及自己。

01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縱情打獵讓人身心張揚發狂,稀奇的寶貝,常常讓人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

所以聖人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選擇性的取捨。

簡單的人,想的事少,對待一件事、一個人更專心,不會搞彎彎繞繞。

簡單的人不會在意別人的評價,只會遵從自己的內心。

想得越多,越算計,反而會越為生活所累,在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裏,學會簡單的人才是真正的高境界。

簡單的人懂得以簡馭繁,反而在複雜的世界裡保持內心的安寧。

做最簡單的人,吃最簡單的飯,過最簡單的日子。

真正的好生活都是簡單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活的本意,就在詩酒田園間。

生活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心、回歸本心。

02處世之方:層次低的人強勢,境界高的人隨和

老子講:上善若水。

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然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

《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隨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軟,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

做人隨和,說話做事給別人留餘地。

做人做事隨和,不鑽牛角尖,別人才會對你有好印象,有好印象自然有好人緣,人緣一好,路就寬了。

中國有句老話「槍打出頭鳥」,鋒芒太露,容易招致禍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強勢的人鋒芒太盛,在言行上往往很不注意,很容易傷害他人,而這種傷害也是一種樹敵。

楊修因一句話被殺,就是因為其鋒芒太過。

內斂,會讓你成為一個從容、大氣的人。

做一個隨和的人,守住口,保持低調隨和之心。

當然隨和不是無原則的妥協。

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和諧不是靜態的和諧,和諧是競爭之中的平衡狀態。

原則性的問題就要據理力爭,不當牆頭草,不能和稀泥。這才是真正的隨和。

03養生之法:層次低的人「養」,層次高的人「順」

司馬遷說老子: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作為周王室的史官,老子通曉養生之道,有獨特的養生智慧。

現在人們越來越講養生了。

才逾不惑,就開始挑食,蛋黃不吃,動物內臟不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看了令人失笑。

《道德經》裡講: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在老子的世界觀裡,養生的關鍵是養精神。保持內心的淡然和平和才是最重要的養生法門。

現代人為了養生而給自己設置各種雷區,這樣的心態本身就輸了。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真正的養生,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適度養生,順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活法。

04謀事之術:層次低的人「收」,境界高的人「放」

想要成就大事,就一定要能聚人。能聚人,就得能管理人。

一個好的領導、好的企業家、甚至一個好的家長都要懂得管理之道。

怎樣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衍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

這種「生萬物」,是一種本性,自然而然的發展生長,是萬物的本性。

無論是國家治理、家庭管理、孩子教育,都要把這種發展的本性釋放出來。

所以國家、企業的管理治理中,不能壓抑這種本性,就是最大的成功。

孩子教育也是如此。

西方哲人講:教育即生長。

好的教育,不能一味收緊,要懂得放鬆。

讓孩子找到自己適宜的領域,不要設置太多的條條框框限制他的發展,讓他順著自己的天性,自由成長,這才是良好的教育。



責任編輯:紫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