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萬萬沒想到,這回輪到他自己了。(手绘插画繪圖:fuyin/看中國)
把他活埋在黨媒裡就問你服不服
他萬萬沒想到,這回輪到他自己了。最近,有些人翻開《人民日報》第一反應是:嗯,還是老樣子:照片擺得整整齊齊,頭條寫得四平八穩,話術官味濃得像發酵多年的醬缸。但也有人突然打個冷顫:不對啊,這個版面、這個措辭,哪裡不對勁了?
你要說這是個巧合?有人已經說破嘴:這不是巧合,這是「儀式感」!
《人民日報》這次,不只是「不一樣」,是非常不妙。
自媒體人江峰講得直白又毒辣:「你說中共沒新聞自由?不對!人家太自由了!自由到什麼程度?自由到可以在《人民日報》頭版給國家黨魁辦一場活埋儀式。」
這話乍聽像在說段子,但你往歷史一看,發現這可不是第一次。
活埋 不是開玩笑 是黨媒祖傳技術
翻開中共黨媒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精準定點活埋」的技術史:
劉少奇怎麼「被消失」的?從《人民日報》頭版開始換圖、拿掉名字,漸漸就像這人從沒存在過;胡耀邦、趙紫陽呢?不是突然失勢,而是先「慢慢變模糊」,最後被按住不提,直接「空氣化」。
這些一度風光的人,也都是先在媒體上被冷處理,然後等你意識到異樣時,人已經進了「政治棺材」。
說到底,不是不讓你出現在新聞,最後只讓你出現在一種新聞裡:遺體告別儀式上。
這回輪到他了嗎?「沒下臺,卻像已經被收聲」
現在的《人民日報》就像開了靈堂卻沒擺遺體:照片位置退居邊角、講話不再頭條、名字頻率下降,連那熟悉的「習近平強調」都像調成了靜音模式。
有網友戲稱:「看了幾天黨媒,我都懷疑他是不是被軟禁了。」
其實,這種「文字撤權」才是真正的訊號。不是抓你、不是批你,而是讓你從符號系統裡蒸發。
這不是新聞 這是高層權鬥的儀式感
黨媒一直不是「報導新聞」,而是「製造現實」。從毛澤東時代到今天,誰在頭版、誰的名字放幾次、照片多大、字體加不加粗……,背後全是政治訊號。
這次沒有明說「退」,但全國都看得出來,他的位置正在變冷、聲音在變小、存在感在變模糊。
《人民日報》,對他無聲地降格;無形地封印;就像是一場未說出口的「葬禮」,你說狠不狠,而且無人在哀悼。
為什麼黨媒「活埋術」這麼管用?
因為在中共這個系統裡,「媒體不是輿論場,是宣傳場,是屠宰場」,它不反映現實,它可以把現實魔幻化。
在這裡,被從黨媒剝離,等同於從權力核心剝離。而且它不需要宣布你死了,它只需要不再提「你」:「你」就「死」了。
誰會是下一個?
很多人還沒搞清楚現在的「靜悄悄活埋」,其實是下一場政治風暴的開場白。
76年來,被這張報紙「送走」的人一個接一個,一茬接一茬:他們不是倒在戰場上,而是倒在報紙上。
而如今,萬萬沒想到,這種「活埋技術」,會用在還在台上的他身上。
是不是諷刺?是不是警鐘?那得看你有沒有看懂這場儀式的深意。
當權力不再高呼你名字 你就已經不在了
當一個政權最強的媒體開始對你「靜音處理」,這不是失誤,而是策略;不是低調,而是下台階;不是過渡,而是告別。
這樣的「沉默」,從來不是和平,而是一場無聲的槍響。
在中共國,真正重要的消息,往往不在新聞裡,而在新聞的空白處;不在大聲疾呼的口號裡,而在漸漸失聲的名字中。懂得看懂這些,才是真的看懂了中共的語言「藝術」。
《人民日報》頭版三件事:看似正常,實則「玄機四伏」:
7月21日的《人民日報》頭版,看起來風平浪靜,沒有大事、沒有衝突,只有三條再普通不過的新聞。但對於熟悉中共政治語言的人來說,這不是日常,而是一場極為講究的「權力儀式」。
這三件事,不僅每一條都暗藏「權力移轉」的訊號,更像是對現任黨魁的一次集體默契「軟告別」。
第一條:習近平名字還在,但已經「掉線」
第一條是關於推動內需、擴大經濟循環的報導。熟悉套路的人都知道,這種重大議題,按規格應該是「以習同志為核心」來統領全局,配圖、金句、總結一應俱全。但這篇文章的開場雖然點了「習近平」三個字,但接下來兩千多字,連一個字都不再提他。
這種處理方式是很有學問的:他的名字還可以用,但他的話已經不用管了。
這意味著什麼?他還是「中共黨魁」,但對國策的實質影響力已經被邊緣化。名字成為「儀式性標籤」,政策不再「與核心同步」,這是一種冷處理的最高境界:表面尊崇,實則去權。
第二條:趙樂際「高規格出訪」,像不像在預演登基?
第二條是趙樂際出訪三國的消息。對普通讀者而言,無非是外交新聞,但內行人一看:這規格高得過頭了。
排場大、會晤密集、媒體通稿連環炸;談的議題全是「一把手級別」;
宣傳語氣也不再是陪襯 而是主導
問題來了:趙樂際是誰?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排名雖高,按理說只是「禮儀性國家領導人」,外交出訪從來不是他的主場。
但現在這副「代表國家、主導大局」的樣子,像不像是在演一場「未來接班人版外交預演」?尤其對比起習近平日漸稀薄的媒體存在感,趙樂際的高調簡直形成強烈反差。
這不是「正常出訪」,而是「登場儀式」。不是出差,而是測風向。
第三條:思想「表揚」?其實是蓋棺論定
最後一條看似學術:一篇講「人民城市理論」的文章。說這是習氏的原創思想,還特意強調理論價值,放在第九版。
很多人會以為這是讚揚,其實這恰恰是一種極具技術含量的「思想下架」:
導讀擺在頭版右下角最邊緣,等於象徵性露臉;正文放在第九版,埋在報紙最厚處;
口吻是「總結式」、「理論化」,完全不是宣傳引導,而是準備入檔。
這就像給一位領導人出回憶錄:表面上是在肯定他的「理論貢獻」,實際上是把他的思想打包、歸檔、上架,準備退出當權語境。
說白了,這不是熱推,而是冷藏,不是升溫,而是「告別式」。
三件事三種訊號 都指向同一個結論
從這三條新聞組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確的結構訊號:
名字還在,但政策權威已抽離;新角色上場,舊權威退居幕後;思想被「理論化」,人物即將歷史化。
整體呈現的是一種不動聲色的權力降溫操作,典型中共高級整人手法的風格:不宣布、不批鬥、不辭職,但一切都在默默發生。
這種布局的藝術在於它的「不可言說」:只有那些熟悉內部語法的人才能讀懂它的意圖。而普通群眾看到的,只是「一切照常」,這正是黨媒的高明之處。
活在媒體裡,也能「死」在媒體裡。
在中共政治系統裡,媒體不只是工具,它是一種權力的語言。而《人民日報》就是權力話語的最高劇場。誰上頭版、誰被冷處理、誰的思想被裝進檔案,都不是隨意之舉。
7月21日這期報紙,就是一次微妙卻重磅的訊號投放:不是突發新聞,而是未來的縮影;不是權力交接,而是話語重分配。
而對於還在位置上的那位黨魁而言,這三條新聞給他的不是掌聲,而是一場無聲的「下臺預告」:人還在台上,但話語權沒了
你可能會說:人家還是總書記啊,有什麼問題?問題就出在,該他說話的地方沒他聲音,該他出場的戲份全被搶光。
這就像你還在職,但公司所有會議你都沒被叫進去,工作大家照做,但不聽你指揮。你說你還是老闆嗎?形式上是,實際上已經被「架空」。
怎麼架空一位最高領導人?黨媒給你上了一堂「溫柔謀殺課」
對外行人來說,一份報紙只是新聞的堆疊,但對懂行的人來說,《人民日報》的每個版面、每個措辭、每個圖片位置,都藏著政治密碼。這些細節拼起來,不只是「新聞」,而是一場權力的微操演出,一次精準的政治外科手術。
最近的一期《人民日報》,就像給習氏上的一堂「軟處理退場課」:不罵你、不批你、不撤你——但一版一版把你從現實權力中抹除,乾淨俐落又毫無煙火。
我們來看看這場「媒體架空術」是怎麼操作的
第五版:溫柔地打臉:你別太「親自親為」了
第五版刊出一篇社論,標題乍看正面:《有所為與善為》。聽起來像什麼管理學雞湯,講怎麼當好幹部、怎麼有為有守。但讀進去才發現,這其實是對習氏執政風格的一次全面否定:
「不能大事小事一把抓」;「要學會授權、信任集體」;「不要搞領導包辦」。
這不就清清楚楚地在說:你過去十二年「樣樣親自指揮、事事親自部署」根本就是錯誤示範?
這種文章之所以放在第五版,不是隨便安插的,而是精心安排的「軟性降格」:讓你看起來還在系統裡、還有價值,但其實是在道德層面宣判你不合格。
這叫什麼?這叫「溫柔的政治處決」。
第九版:塑成銅像,供起來就別動了
第九版又來了一篇文章,看似歌功頌德,主題是:「人民城市理論:習氏的重要理論貢獻」。這篇文章很有意思,說習近平對城市發展有重大思考,還稱這是「原創理論」。
但注意幾個細節:放在第九版這種冷門位置;文字風格像在寫「人物傳記」;重點不是用來實踐,而是「理論收藏」。
這不是宣傳,是封存。不是學習,而是「立碑」。你還在任,文章已經把你當歷史人物寫了。
這就像給你做了一尊雕像,擺在博物館:尊重歸尊重,但誰還拿雕像來開會?
第十五版:全面清算「習家軍」,這才是最狠的一刀。
第十五版發表一篇批判文章,痛批官場的形式主義、假政績、演戲作秀,說官員「不幹實事,只會講話、剪綵、開會、搞PPT和宣傳」。
誰最擅長搞這一套?習氏時代提拔的「忠誠官僚」們。
這十年中,習最愛提拔哪一類人?講政治站位高、表忠心快、會講套話、會「深學細悟二十大精神」、會把人行道刷成紅色寫「不忘初心」的那種。
這些人現在被集中火力點名,代表什麼?整個習家軍的生態被打入冷宮,這是「去習化」進程中最關鍵的一步。
不是說你錯,而是說你「帶出一群錯的人」
這比說你個人錯還狠:直接否定了你的選人用人體系,等於把你過去十年所有的「用人哲學」打成了垃圾堆。
這才是真正的「權力下架」
你問:習近平下臺了嗎?形式上沒有。但在《人民日報》的排版中,在黨媒的語氣裡,在政治潛台詞的氣氛中——他已經開始被「歷史化」、被「邊緣化」、被「體制內安樂死」了。
名字還在,但內容已經抽離;理論還在,但放進了博物館;官員還在,但標籤已被掃地出門。
這不需要政變,不需要清算,不需要公審,只需要一份報紙,就能完成一次權力結構的微調。
這才是中共的權術「高明「之處:表面風平浪靜,實則刀刀見骨。
對比胡錦濤時代的「溫吞交班」,江澤民時代的「延長影響」,習近平這次面對的,或許是最冷靜、最技術性、最無聲的清場:黨媒不開罵,直接幫你辦退休手續。
這不是反對你,這是默默關掉你的麥。
軍方表態了:我們聽集體領導,不再只聽「你」
7月21日這天,中共沒有發生政變,但卻出現了比政變更致命的一種局勢:軍方集體冷處理黨魁,並以「不說話」的方式說了最大聲的一句話:我們現在是聽集體領導,不是聽你的了。
這話沒人明說,但《解放軍報》說了。
怎麼說的?不是靠大標題,而是靠刻意「不提」來釋放政治信號。對於一個過去每逢軍報必見「習主席重要指示」的體制,這種「降溫」是顯著得不能再顯著的變化。
從「習主席」變成「歷史人物」
《解放軍報》頭版那天發了三篇文章,有意思的是,裡面提到了「習主席」這三個字,但都不是在說他的最新指示、最新部署,而是像在引用歷史語錄,像在說毛澤東或鄧小平。
這種處理方式就像是:我們還提你名字,表示還有「基本禮貌」;但不引用你當下的話、不突出你的指令,表示「我們不再聽命於你」。
這就是中共特色的「去活人化」:你還活著,但我們已經把你當成歷史文件來處理了。
冷藏一種「政治冷凍術」很多人問:這算不算政變?
老實說,這不是政變,這是冷藏處理,是一種「政治冷凍術」。
沒有人抓你;沒有哪個大將公開反水;沒有任何「罷免決議」;你甚至還能照樣開會、講話、簽署文件。
但你會發現,你的話沒人轉述,你的名字沒人高呼,你的決策沒人執行,你的親信一個個被收編或消音。
這是一種很中國式的「無聲政變」,讓你坐在車上,但收走你手上的方向盤。
表面上你還是「車主」,但其實導航、油門、剎車,早就被旁邊那位攝政的副駕駛全面接管。
誰在管中國?攝政集團登場
如果說習近平還是那個「掛名的主帥」,那真正的指揮權,已經悄悄交給了另一群人——「攝政集團」。
這個集團並不是一個有明確黨內職稱的派系,而是一群以「救火隊」姿態臨時結合起來的實權派:張又俠:軍中實控手,既握軍權又懂規矩;王滬寧:意識形態總設計師,能翻轉語言,重建敘事;胡春華:被視為「政治安全牌」,行政能力強,形象清新,最容易用來「過渡交接」。
在經濟下行、地方債爆炸、外交失衡、內部信任斷裂的關鍵時刻。他們不是想取代習,而是要「安撫」習,讓他不動,但也不能再動。
歷史不會寫下7月21日,但它會記得那天中共刻意的排版
從歷史角度來看,7月21日,沒有政治宣言、沒有正式公告,也沒有哪個將領發聲。但所有熟悉中共內部邏輯的人都看懂了:這天是權力實際移交的日子。
一份報紙,三條新聞;幾個名字的消失與重現;幾篇內頁評論的語氣與順序;軍方報紙的語焉不詳與冷處理。
這些東西組合起來,傳遞的是:不是政變,而是默哀。不是清算,而是封存。
這不是下臺,而是「政治遺體冷藏室」
你還「活著」,但影響力「死亡」了。
你還坐在那裡,但中國的方向盤,已經被別人接走。
這,就是中共最獨特、最冷酷的權力技術:活埋,不挖坑,不封棺,不立碑,只需要讓你慢慢從語境中退場,從版面中消失,你越是要面子,越讓你顏面皆無,從決策中蒸發。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