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圖片來源:Parker Song - Pool /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9月24日訊】全國統一大市場與改革開放的再定義。最近,中共權威媒體《求是》刊登了習近平的一個「重要講話」,題目是《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這篇講話,應當被看作是習近平經濟政策核心理念的展示,代表中國經濟宏觀治理的發展方向,值得我們注意。
在中國政治與經濟的語境中,「改革開放」幾乎是一個帶有神聖色彩的詞彙。自1978年以來,它被視為中國經濟奇蹟的起點,亦是中國社會巨變的關鍵。然而,隨著習近平在近年來反覆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對改革開放傳統的直接延續,而是一種邏輯上的轉向:改革開放不再意味著「最大限度地放權與放開」,而是被重新定義為「統一與規範」下的有限開放。這一轉向不僅涉及經濟政策的技術層面,更折射出中共在新時代的政治考量——在危機與風險面前,中央權力需要比以往更加集中,以便掌握全局與化解挑戰。
回望改革開放的最初階段,其核心精神在於「對外開放」與「對內放權」的結合。一方面,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設立經濟特區、引入外資與技術,依靠國際市場推動國內產業的成長。另一方面,中央放手讓地方探索,形成了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格局。誰能吸引投資、創造產值,誰就能獲得更多資源與發展空間。這種分權與競爭的邏輯激發了經濟活力,推動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沿海地區率先崛起,也形成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現實格局。可以說,地方自主與靈活競爭是改革開放的核心機制,而這種機制本質上是中央有意「鬆綁」,將經濟發展的動力交給市場與地方。
然而,在經歷數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後,這種分權競爭的模式逐漸顯露弊端。地方保護主義、惡性招商、重複建設、環境破壞、債務膨脹等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在習近平執政的第二個十年,外部環境急劇惡化,中美對抗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國經濟面臨出口壓力與產業升級的雙重挑戰。在此背景下,「地方各自為政」的模式不再被視為優勢,反而被看作風險的源頭。習近平強調「全國統一大市場」,表面上是要解決長期存在的市場割裂問題,實質上則意味著中央要重新收回地方權力,重建「全國一盤棋」的格局。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提出,帶有鮮明的集中化特徵。它強調統一市場規則、統一監管執法、統一要素配置、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甚至連政府行為本身也要「統一尺度」。這種強調在邏輯上與改革開放初期形成鮮明對比。那時,中央鼓勵地方在政策與實踐上「摸著石頭過河」,哪怕各地出現差異與試錯,也被視為推動全國改革的動力。而如今,「差異化」不再被鼓勵,「統一化」反而成為政治正當性的象徵。換言之,習近平主張的改革不再是「讓地方各顯神通」,而是「由中央制定標準,地方全面跟進」。這意味著改革開放原有的分權活力被壓縮,取而代之的是中央主導下的秩序性規範。
這種政策轉向的背後,顯然有更深的政治動機。習近平執政以來,始終強調「安全」與「風險」,無論是政治安全、意識形態安全,還是經濟金融安全,都被視為政權穩定的關鍵。地方過度放權在過去幾十年曾帶來經濟奇蹟,但同時也削弱了中央對經濟運行的直接控制力。當社會矛盾積累、財政風險暴露、國際環境惡化時,中央若不能牢牢掌握資源配置與政策執行的主動權,就可能在危機來臨時陷入被動。因此,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僅僅是經濟制度改革,更是中央在政治上預設防線的一環:通過統一規則和集中權力,確保一旦政權面臨衝擊,可以調動全國資源應對,而不是陷入地方各自為政的內耗。
討論這些風險時,我們會發現習近平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首先是經濟層面的風險。地方債務高企,若任由地方繼續以激進方式競爭,可能導致系統性金融危機。其次是社會風險。地方政府在長期分權體制下形成強烈的自主性與利益格局,一旦中央需要地方嚴格執行緊縮或安全政策,地方可能消極應付,削弱中央政策效果。再加上中美戰略競爭升級,中國需要在科技、能源、糧食、供應鏈等方面形成全國協調的戰略能力,而地方分散的發展模式顯然難以支撐這種「國家整體安全」的需求。因此,強調統一大市場,本質上是為政權的長期安全筑牢一道制度防線。
另一方面,習近平之所以在此時提出「全國統一大市場」,還有對內政合法性的考慮。過去幾十年中共執政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經濟增長—社會穩定」的邏輯之上。但隨著經濟進入中低速增長區間,單靠增長來換取合法性已不可持續。中央必須尋找新的敘事框架,來說明中共依然是國家發展不可替代的核心。統一大市場的概念正是這樣的敘事:它宣稱中國的優勢不在地方自由競爭,而在中央的整體協調與戰略動員;它將制度優勢從「地方活力」重新定義為「全國集中」。這樣一來,即使增長速度放緩,中共仍然可以通過強調「安全、統一、規範」來維繫其執政的合法性。
當然,這樣的轉向並非沒有代價。統一大市場確實可以減少市場割裂和惡性競爭,提升全國資源配置效率,但也可能導致地方創新動力的喪失。過去,中國的制度活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地方試驗與多樣化探索,比如深圳的特區經驗、浙江的民營經濟模式、江蘇的鄉鎮企業發展等。如果未來地方缺乏自主空間,而只是機械執行中央政策,創新土壤將被削弱,市場主體活力可能逐步下降。此外,統一規則在中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巨大的現實下,難免會出現「一刀切」的問題,使得政策在具體執行中失靈。更大的問題在於,若統一被過度行政化理解,統一大市場就可能淪為行政集權的另一種表述,而非真正的市場化改革。
從這個角度看,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改革開放的一種延續,也是對改革開放的再定義。延續在於它仍然以市場為核心制度,強調要素流通與市場規則的重要性;再定義則在於,它將改革的重點從「放權放開」轉向「統一規範」,不再強調地方的自主競爭,而是中央的統一協調。這一轉變的政治邏輯很清楚: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習近平選擇用集中化來增強中央對未來的掌控力。換句話說,他並不是要全面終結改革開放,而是要將其轉化為一種「安全導向型改革」,以確保政權在可能的風浪中屹立不倒。
未來的走向如何?如果統一大市場能夠真正做到「規則統一而非行政集權」,那麼它可能為中國經濟創造新的公平競爭環境,消除地方壁壘,提升市場效率。
但如果統一大市場成為加強中央管制、壓制地方活力的工具,那麼它就可能帶來與初衷相反的結果,削弱經濟的創造力與韌性。習近平的選擇,折射出一種風險管理型治理思路:優先確保政權安全,而不是單純追求增長效率。問題在於,若安全邏輯無限擴張,經濟效率可能被邊緣化,最終損害的正是中共賴以維繫合法性的基礎。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