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供潮引銀行危機 習是中共亡命政權守墓人?(圖)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9日訊】(看中國記者尹華綜合報導)近日,一則來自《經濟觀察報》的消息震驚了市場:包括蘭州農商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吉林農商行在內的多家銀行開始大規模處置房產,而這些房產大多是因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形成的「斷供房」。這一現象不僅揭示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嚴峻形勢,更折射出中國經濟深層次的危機——通縮壓力、內需不足、財富分配不平等以及制度性障礙。經濟學家許成鋼和程曉農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而習近平很可能成為中共亡命政權的守墓人。

銀行處置斷供房:經濟下行與不良貸款的雙重壓力

- 斷供潮的現實:銀行急於變現

根據《經濟觀察報》的報導,銀行正在通過直售業務處置大量斷供房。這些房產多為企業或個人貸款的抵押物,因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形成了不良債權。銀行將這些債權剝離後,轉化為產權清晰的房產,通過低價出售實現資金回收。文章指出,不良債權處置難度大,折價率高,反映了銀行在面對斷供潮時的無奈與焦慮。

過去,銀行對斷供問題採取強硬態度,迅速起訴、查封、拍賣房產,甚至追討借款人及其後代的債務。然而,如今銀行的態度發生了顯著變化。一些銀行開始「冷處理」斷供案件,根據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意願等進行分類管理,盡量避免立即查封房產。有網友反映,銀行甚至主動為斷供客戶提供工作機會,例如介紹月薪3600元的飯店服務員工作,以幫助其維持最低還款能力。這種「柔性」處理方式的背後,是銀行對大規模斷供可能引發的社會不穩定和金融風險的擔憂。

- 政府干預與房地產市場穩定

習近平政府對斷供問題高度重視,法院對法拍房案件的立案速度明顯放緩。過去,銀行提交法拍申請到強制執行通常不超過三個月,而現在許多案件提交半年仍未獲批立案。原因有二:一是防止斷供潮引發民生問題,大量法拍房可能導致無家可歸者增加,威脅社會穩定;二是避免法拍房過多進一步壓低房價,引發房地產市場螺旋式下跌,進而拖累整個經濟。

然而,這種「維穩」措施只是暫時掩蓋了問題。銀行不良貸款壓力持續上升,斷供潮與接盤者減少的雙重困境使得房地產市場陷入惡性循環。銀行的「冷處理」策略雖然延長了還款期限,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借款人的償債能力問題,僅僅是將危機推遲。

通縮壓力與內需不足:中國經濟的深層危機

- 通縮的根源:老百姓沒錢

經濟學家許成鋼教授指出,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通縮,而通縮的根源在於內需不足。內需不足的直接原因是老百姓普遍缺乏消費能力。根據前總理李克強的統計數據,中國有約6億人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相當於每天人均收入不到5美元,處於國際絕對貧困線以下的人口高達5.4億。如此龐大的貧困人口直接導致消費需求低迷,內需無法支撐經濟增長。

許成鋼進一步分析,內需不足不僅與貧困人口數量龐大有關,還與財富分配不平等密切相關。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快速增長,但普通民眾的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例持續下降。這種分配結構的失衡使得經濟增長的成果更多流向政府和少數精英階層,而非普通民眾。

- 失業與消費萎縮的惡性循環

近年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劇,失業問題尤為嚴重。官方數據顯示,城市青年失業率已高達20%,而農民工的失業情況未被納入統計,實際失業率可能更高。大量失業導致家庭收入減少,人們出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傾向於將有限的收入存入銀行而非消費。近期貨幣增發規模雖大,但幾乎全部轉化為儲蓄,未能有效刺激消費,進一步加劇了通縮壓力。

年輕人作為消費主力軍,其高失業率直接削弱了內需。當年輕人失去收入來源,其家庭也因擔憂養老金和醫療保障問題而減少支出。這種「不敢花錢」的心態使得內需持續低迷,生產過剩問題加劇,企業虧損嚴重,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財富分配不平等的制度根源

- 土地與金融的國有壟斷

許成鋼教授指出,中國財富分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在於制度設計。土地和金融作為關鍵經濟資源的國有壟斷,導致財富分配高度向政府傾斜。

-土地壟斷:中國所有土地均為國有,政府通過限制土地供給推高地價,房價高企成為財富分配的重要方式。房地產市場的暴利大多流入政府和相關利益集團的口袋,普通民眾則承受高房價的壓力,財富被進一步剝奪。

-金融壟斷:中國銀行業幾乎100%由國有企業控制,銀行成為最賺錢的行業。與美國股市中技術創新企業佔據主導地位不同,中國股市的龍頭企業多為國有銀行。這些銀行通過高利差和壟斷地位獲取巨額利潤,而這些利潤最終歸於政府。

政府通過控制土地和金融等「經濟制高點」,將大部分財富集中在國家手中。即便在稅收分配階段,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也長期超過GDP增長速度,進一步壓縮了民眾的收入佔比。

- 戶口制度與「二等公民」

中國獨特的戶口制度進一步加劇了財富分配不平等。許成鋼指出,農民工等群體因缺乏城市戶口而成為「二等公民」,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資源。這些群體既無土地所有權,也無城市戶口,處於社會底層的絕對貧困狀態。他們的失業情況未被官方統計,生活困境被長期忽視。

戶口制度製造了一個龐大的「二等公民」階層,限制了社會流動性和資源分配的公平性。這種制度設計不僅導致內需不足,也為經濟下行埋下了隱患。

制度障礙與改革方向

1.鄧小平改革路線:成功與隱憂並存

經濟學家程曉農指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在表面上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其內在矛盾為今日的危機埋下了伏筆。鄧小平通過允許官員通過改革致富,換取了他們對經濟改革的配合。然而,這種「悶聲發大財」的模式導致了全面腐敗和大規模資產外逃。

程曉農估算,從1990年代至今,中國累計吸收了6萬億美元的外匯(包括外商投資、外貿順差和外債),但當前外匯儲備僅剩3萬億美元。剩餘的3萬億美元被貪官轉移至海外,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黑洞」。房地產泡沫作為官員致富的重要途徑,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結構的扭曲。

2.習近平的困局:改不改都是死路一條

習近平上臺後試圖通過反腐和清算江澤民路線來扭轉局面。他打擊了貪腐、資產外逃和官員抱團等現象,試圖恢復經濟秩序。然而,程曉農認為,中共的經濟制度已「病入膏肓」,無論改革與否,都難以避免崩潰的命運:

-不改革:繼續維持現有制度將導致腐敗和資產外逃持續掏空經濟,內需不足問題無法解決。

-改革:即使進行改革,官員的資產外逃和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也將使改革效果大打折扣,最終仍難逃經濟崩潰的命運。

習近平所能做的,只是通過行政手段延緩崩潰的進程。例如,通過限製法拍房和干預房地產市場來維持短期穩定。然而,這種「飲鴆止渴」的方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改革的方向:賦予民眾經濟自由

許成鋼和程曉農均認為,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關鍵在於制度層面的深層次改革。許成鋼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內需不足和財富分配不平等的問題,必須賦予廣大民眾更多的經濟自由和權利。具體措施包括:

-放鬆資源壟斷:減少政府對土地、金融等關鍵資源的壟斷控制,允許市場化配置資源,降低房價和金融服務成本。

-改革戶口制度:消除城鄉戶口的差別待遇,賦予農民工等群體平等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權利,縮小貧富差距。

-鼓勵自由企業:通過政策支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升普通民眾的收入水平。

-完善社會保障:加強養老金和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減輕民眾對未來的擔憂,釋放消費潛力。

只有讓廣大民眾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受益者,中國經濟才能實現持續健康增長。

制度改革是唯一出路

中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斷供潮暴露了房地產市場的脆弱性,通縮壓力和內需不足威脅著經濟增長,而財富分配不平等和制度性障礙則是問題的根源。銀行的「冷處理」策略和政府的「維穩」措施雖能暫時緩解危機,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許成鋼和程曉農的分析表明,中國經濟的困境源於制度設計,而非單純的市場失靈。要擺脫這一困境,必須從制度層面進行深層次改革,打破資源壟斷、消除戶口制度的不平等、賦予民眾更多的經濟自由。只有讓普通民眾真正分享經濟增長的紅利,中國才能擺脫通縮陷阱,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經濟的螺旋式下行和潛在的社會不穩定風險將不可避免。

在當前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中國經濟的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