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和習近平通話後,根據路透社引述多名知情貿易商的消息,中國進口商在川習通話後迅速採取行動,已簽訂價值約3億美元的美國大豆採購合約,相當於約21.6億元人民幣。(圖片來源:Scott Olson/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26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在與中共黨魁習近平的通話中展現了其標誌性的直接談判風格。11月25日,川普在搭乘空軍一號從安德魯斯聯合基地飛往佛羅里達州棕櫚灘途中,向隨行記者詳細披露了這次重要通話的內容。川普表示,他在通話中明確向習近平提出要求:「我問他,我希望你們加快採購速度,增加採購量。」對於中方的回應,川普使用了頗具玩味的措辭——習近平「大致同意(more or less agreed)」這一要求。
這種看似模糊的外交表態,卻在極短時間內轉化為實際行動。川普對此顯然持樂觀態度,他向媒體表示:「我認為習近平主席的行動會給我們帶來驚喜。」事實證明,這個「驚喜」來得比預期更快。
大規模採購訂單落地
根據路透社引述多名知情貿易商的消息,中國進口商在川習通話後迅速採取行動,已簽訂價值約3億美元的美國大豆採購合約,相當於約21.6億元人民幣。這次採購的具體規模相當可觀:
採購批次:10−15批
每批重量:60,000−65,000噸每批重量:60,000−65,000噸
總交易額:≈300,000,000美元總交易額:≈300,000,000美元
一位熟悉情況的貿易商透露,中國實際購買了約12批貨物,而另一位貿易商估計貨物量介於10至15批之間。按照國際大豆貿易標準,這意味著總採購量將達到60萬至近百萬噸。所有貨物計劃於明年1月從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碼頭和太平洋西北港口裝運,這些港口是美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樞紐。
延續十月會面成果
這次大規模採購並非突然之舉,而是中美領導人10月底在韓國會面後雙邊經貿關係解凍的延續。自那次會面以來,中國實質上恢復了對美國大豆的規模性購買。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中國國有食品巨頭中糧集團自10月底以來已累計預訂近200萬噸美國大豆。
這一連串動作表明,北京正在有節奏地履行某種默契或非正式協議,通過農產品採購這種相對低敏感度的商品來緩解來自華盛頓的戰略壓力。對於川普政府而言,中國市場需求的恢復無疑是向國內農民和農業州選民展示談判成果的重要籌碼。
儘管近期採購頻繁且規模可觀,但與白宮先前宣布的宏大目標相比,目前的進展仍有顯著差距。川普政府曾高調宣布兩個關鍵數字:近期採購目標為1200萬噸,以及未來三年半內總計8750萬噸的長期採購協議。
目前已確認採購:200+(60−100)=260−300萬噸
短期目標:1200萬噸短期目標:1200萬噸
完成比例:≈22−25%完成比例:≈22−25%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訪問時表示,中國採購美國大豆「正按計劃進行」。這種表態一方面穩定了市場預期,另一方面也暗示雙方可能存在著公眾尚不知曉的具體執行時間表。
大豆外交
大豆在中美貿易談判中屢次成為焦點,背後有深層的政治經濟考量。美國中西部大豆主產區如俄亥俄州、愛荷華州等,多為川普的重要票倉。2021年10月在俄亥俄州迪爾菲爾德拍攝的豐收場景,代表了美國農民對出口市場的期望。讓中國購買大豆,是川普政府最直接能讓支持者感受到「勝利」的方式。
對中國而言,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這種需求具有剛性特徵,主要用於榨油和作為養殖業飼料。在政治壓力下,調整採購來源相對容易操作,既能滿足國內需求,又能在外交上釋放善意。
當前的採購進展體現了中美關係中高度務實的「交易型」特徵。川普需要可視化的經濟成果來證明其談判策略的有效性,而北京則通過購買農產品來維持與華盛頓的溝通管道暢通,避免貿易摩擦再次升級。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農業貿易極易受到天氣、全球價格波動以及巴西等競爭對手產量的影響。要實現8750萬噸的三年半採購目標,意味著中國需要將絕大部分大豆進口份額留給美國,這在供應鏈多元化戰略上對北京而言是巨大風險。
從「元首通話」到「落實採購」的極速傳導機制,顯示出雙方對維護經貿關係穩定的重視。隨著首批訂單將於明年1月裝運,市場將密切關注後續採購是否能持續推進,以及是否會擴展到玉米、小麥、豬肉等其他農產品領域。
這次21.6億元人民幣的大豆訂單,雖然在數字上仍未達到白宮設定的宏大目標,但無庸置疑是川習通話後的直接成果。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