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虚假肤浅的“伪民俗” ——也说民俗、民间文化热

作者:俞吾金 发表:2002-02-23 08:1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从实地旅游到大众传媒上的炒作都可以看出,民俗、民间文化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的看法是:这种“热”的出现主要是由以下的原因引起的。

  众所周知,按照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化理念,任何文化作品似乎都应该传达“道”的声音,而这种“道”的声音又被历代统治团体的代言人诠释为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观念。在现当代中国社会中,尤其是在“文革”中,任何文化作品同时也必须是政治作品。然而,过分的严肃终于转化为滑稽,过度张扬“文以载道”的结果是“道”压垮了“文”。于是,在“文革”后,产生了王朔的所谓“痞子文学”,其实,这种文学的要旨也就是消解“道”对“文”的束缚。然而,传统的“道”一经消解,当代中国文化也就出现了“空位”现象。用什么样的文化作品来填补这个“空位”呢?

  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文化理念发展的新思路。这个新思路就是对任何文化作品的娱乐性和休闲性的强调。文化作品不再背负严肃的“道”的重负,而是转向轻松、幽默和琐碎化。换言之,文化作品追求的不再是整体意义和宏大叙事,而是满地碎片和细小的叙事。然而,这种休闲性和娱乐性很容易被导向低级趣味,如色情、暴力、恐怖之类的主题。显然,这类主题也为主流意识形态所不容。所以,“文化空位”的问题仍然没有被解决。

  随着西方的“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和“摩托罗拉”等强势文化观念的入侵,随着中国城市的“水泥森林”、“玻璃幕墙”的崛起和老城区的日益消失,当代中国人突然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一体化的、异己的、陌生的环境之中。最初的兴奋和激动平息之后,失落感也就随之而生。当他们回过头来的时候,终于在民俗、民间文化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同时也对娱乐性和休闲性做出了新的诠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北京的“胡同热”、上海的“石库门热”、“咖啡馆热”、“陶吧热”等现象外,各种民俗村落、边地文化旅游、民间的文化节日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而在民俗、民间文化的发展中,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全国不少地方为了争夺名人文化资源,不惜诉诸法庭。与此同时,大众传媒这只“看得见的手”的炒作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在各种“力”的综合作用下,民俗、民间文化热也就占据了“文化空位”。

  然而,我对这种民俗、民间文化热并没有过高的期望值。我觉得,最可怕的是它的自然的淳朴性和粗犷性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两个最不能被容忍的缺陷:一是虚假性。全国各地匆匆忙忙建造起来的许多所谓“民俗村”、民间文化旅游点和粗制滥造、大同小异的文化纪念品给人一种虚假的、矫揉造作的印象;二是肤浅性。民俗、民间文化大多只在感性的器物的层面上下功夫,没有自觉地去追求一种新的文化理念,确立新的文化品位和风格。也就是说,体现在这种“热”中的真正的热情仍然是赚钱的热情,而不是对民俗、民间文化的真正的兴趣。正好像人们不能把粗鄙的性欲理解为崇高的爱情一样,他们也应该避免把这种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地炒作起来的所谓民俗、民间文化热误认为是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的伟大复兴。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