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迷恋法国文化 “哈法族”走俏中国

发表:2003-03-09 08:4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作家林达出了一本书,叫做《带一本书去巴黎》。这本书很畅销,因为它迎合了当下一部分中国年轻人的口味,他们对法国文化情有独钟,巴黎更是他们心目中的“浪漫之都”。法国正在以自己的形式对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产生影响。迷恋法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以至出现一个新词--“哈法族”。

“哈法族”们大都很年轻,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居多。他们大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较高的薪水,是城市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注重生活品质和情调。他们有自己的流行主张,无论看待什么东西,不是先看它有多么实用,而是看它有多么与众不同。

近年来,“哈日”、“哈韩”的风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耳熟能详的是诸如木村拓哉、金喜善等一大批日、韩演艺界明星。而这些在“哈法族”的眼中是肤浅和俗不可耐的,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加缪、杜拉斯等文学巨匠或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大师们的名字。

知识阶层是中国城市中最理性的法国爱好者,他们的偏爱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在北京的风入松书店,那些装帧平淡、读起来很难懂的法国译作有着不错的销路。除去马尔罗和萨特这类在中国影响巨大的“老古董”,同样来自法国的罗兰·巴特、福柯、德里达、布尔迪厄和克里斯蒂娃甚至已经成为时尚标签,其影响力远非其他国家的知识精英可比。

“哈法族”们提起法国电影更是如数家珍,阿仑·雷的《广岛之恋》和吕克·贝松的《地铁》他们都看过不止一遍。他们对美国大片嗤之以鼻,从不把奥斯卡当作选择电影的指向标。美国电影是如同“麦当劳”一样的文化快餐,而法国电影是精雕细琢的精神食粮。在他们心目中,戛纳电影节才是电影艺术的殿堂。

“法国”一词在中国城市中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浪漫,时尚是促使女性倾向于法国文化的绝对动力。无论是在“最女性的城市”上海,还是在一般内陆城市,中国女性热衷于享受来自法国的夏奈尔、CD、兰蔻,要看《玛丽嘉儿》。相比之下,以推销汉堡和汽水见长的美国文化就显得土头土脑。一些城市女性的梦想之一,就是到美国驻中国的大公司上班,然后去法国专卖店里购物。

对于“哈法族”来说,“法国”一词还是情调的象征。被称为“七十年代后”的这一群人无法抵御“新桥”、“拜伦街”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即使不能去巴黎,他们也愿意在地图上划出从这里到那里的路线,谋划着是坐地铁还是古风盎然的巴黎街车,浏览那些意想之外的地名。他们能随口举出“雅士”等著名的咖啡馆,去美国人开的“星巴克”会被看作是体会法国风味。同样,法国美食、葡萄酒的吸引力也不逊色。在北京,最受推崇的西餐馆是“马克西姆”--来自法国的味道。

美国文化曾强烈地影响了中国,而如今法国文化则悄悄地蔓延开来。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扩大其在全球的影响力,而法国则凭借其独特而精致的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正逐渐影响着中国。


中新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