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男女不分的“中国楼”月租每平方米百多美元!
最初来莫斯科的中国“淘金者”多数是东北或江浙地区的下岗工人或农民。他们靠辛辛苦苦地往俄罗斯倒腾我国的日用消费品,再贩回有俄罗斯特色的工艺品、皮制品等发了财。中国人在国外有“扎堆儿”的传统,于是,专门面向华人的临时居住场所--“中国楼”就应运而生了,一些不懂俄语的华人记不住又长又拗口的俄语名字,就给它们分别起了“河北楼”、“新莫大”、“燕山”等名字。
这些“中国楼”有的是废弃的兵营,有的是工业用房,更多的则是俄高校已淘汰的学生宿舍。“中国楼”一般都是由有经济实力的外国人(包括华人)与俄罗斯人合伙,从业主手中承包过来,然后再零散租给来打工或经商的中国人。由于是转手再租,房价自然不低: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里打上两三个小隔断,每个隔断每月最低还要收费600美元。“中国楼”的生活条件普遍很差,房间里一般除了几张双层床就什么都没有了。很多“中国楼”的结构是筒子楼,没有浴室,也没有厨房,一个楼层只设一间厕所,且不分男女。然而即便条件这样差,对于大批不通俄语的中国小商人和打工者来说,租住“中国楼”仍是首选。因为同胞住在一起可以相互照应,而且有的“中国楼”里还开设有专门出售中国食品的小商店。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莫斯科市政府采取查封行动前,莫市各区共有大约30座“中国楼”。
虽然环境恶劣,但“中国楼”的大多居民比较本分 在这样的环境里居住,卫生和安全隐患自然不少。同时,围绕“中国楼”的经营管理,也存在着违规,甚至违法的地方。一些原“中国楼”的管理员和居民向记者透露,莫斯科市的警察、卫生检疫、防火等部门有时会以检查为借口,到“中国楼”来捞外快。对此,“中国楼”的居民们一方面本身就有理亏的地方(有人连合法身份都没有),另一方面也因为语言不通,与俄方人员沟通不畅,往往就奉上美元,“破财消灾”。华人在“中国楼”里的生活一愣疾话材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