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调查》引言 在现实与目标的夹缝中

发表:2004-01-14 18:0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作者: 陈桂棣 春桃 
原载《当代》2003 第6期
 陈桂棣:男,国家一级作家,在本刊发过报告文学《淮河的警告》、《悲剧的诞生》等作品,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春桃:女,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在本刊发过《失忆的龙河口》及《民间包公》等作品,曾获《当代》文学奖。
  二人均供职于合肥市文联。


引言 在现实与目标的夹缝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可是,很久以来,农民在农村中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绝大多数城市人并不清楚。只依稀记得,上个世纪末那场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的伟大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自从农村实行了以"大包干"为标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上连连获得大丰收,很快就出现了 "卖粮难"而且冒出了许许多多"万元户"。一时间,中国的农民好象已经富得流油了。然而,以后不久,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就很少听到有关中国农业 、农村和农民的消息了。不过,稍后就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曾视为生命的土地,远离了曾经日夜厮守的村落和熟悉的农事,宁可忍受寂寞、屈辱和歧视, 也要涌进各地城市,于是,数以百计的中国农民掀起的"民工潮"便一次又一次成为上个世纪最后十多年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这些年因为致力于报告文学的写作,我们有机会经常深入各地农村,同时,结交了不少农民朋友,常听他们聊一些农村里的事。我们发现,原先留存在我们影响中的那一幅幅乡间风俗画,不过都是遥远而虚幻的田园牧歌,或者说,是过惯了城市浮躁生活的城里人对乡间的一种向往。而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并非如此,或者说,农民眼中的农村并非如此,他们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他们活得很累,很沉重。

  一次,为了了解淮河污染的事,我们曾路过安徽淮北平原上的一个村庄,竟发现那里的许多农民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这使我们感到震惊。有一家,全家人竟然用卖菜得来的五元钱就过了一个春节,生活的窘迫,甚至不如刚解放那几年。有位农民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他说刨去种子、化肥、灌溉、用机械种收和这税那费,假如小麦亩产上不到九百斤,这一年就等于白干。而淮北农村能够达到亩产九百斤小麦的,显然并不多见,可以收到八百斤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一般也只有六百斤,就是说,如今农民靠种地已难以为继,但他们仍然要承担多如牛毛的各种税费。

  农民们含着泪说:"大包干留给我们的好处早就一点一点被掏光了!"
  我们没有想到,安徽省最贫穷的地方,会是在江南,是在文明天下的黄山市,在不通公路也不通电话的黄山市休宁县的白际乡。在那里,我们吃惊地发现,大山里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农民一年到头,平均收入只有七百元,月收入仅摊到五十八元;许多农民住的仍然是阴暗、潮湿、狭小、破旧的土坯房子,有的,甚至连屋瓦也置不起,房顶还是树皮盖的。因为穷,一旦患病,小病强认,大病等死。全乡六百二十户人家,贫困户竟占到五百一十四户,达到百分之八十二点九;全乡两千一百八十人,贫困人口也占到一千七百七十人,达到百分之八十一。可是,就在这样一个贫困的乡镇,因为乡村干部们搞浮夸,居然被上面认定已经脱贫,派下来的苛捐杂税,压得农民透不过气;而且,这个乡的乡长又是一个敲骨吸髓的贪官,就在我们去之前才被法办。我们在惊讶于贪赃枉法者已是无处不在的同事,更令人窒息般地感到话题的沉重。

  离开白际的那一天,我们特地选择了从浙江那边下山,一路之上,竟也发现,属于"天堂"杭州市的淳安县中洲镇,其实也富裕不到那里去。
  二000年春天,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中说了这样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话,至少说明,我们在安徽省农村所接触到的,在别的许多地方也同时存在着。李昌平有关"三农" 问题的上书,显然触动了一个大国总理的心,朱镕基曾动情地批复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虽非全面情况,但我们往往把一些好的情况当作全面情况,而又误信基层的'报喜',忽视问题的严重性。"

  由此,一个让我们这些终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百思不解的问题便凸现出来:今日中国之巨大变化,盖得益于二十多年前那场举世注目的大变革,既然是亿万农民引领了中国改革的风气之先,现在怎么又会沦为如此尴尬的境地?

  不可否认,我们今天已经跨入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然而,对底层人民,特别是对九亿农民生存状况的遗忘,又是我们这个时代做得最彻底的一件事。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所面临的,已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或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执政党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我们确实没有理由,在城市变得日新月异的时候,忘却了广大的农村;没有九亿农村兄弟真正的富足,一切乐观的统计数字都将失去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德怀特?帕金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至今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未来的改革者来说,中国经历的政治经验显而易见,但又常常被遗忘──改革进程中应该有明显的受益者。"上个世纪改革之初,受益者除了"大包干"的农民,还有个体工商户和深圳特区的拓荒者。但是当改革的中心移向城市,受益者就变成了新生的企业家阶层、通过寻租活动迅速富裕起来的政府官员与勉强可以称之为群体的城市中产阶层,而作为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群体──九亿农民,非但不是受益者,还因为增产不增收,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今不如昔"的局面。我们常常娇傲地宣称:我们是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1%的人口。我们的农民为十三亿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粮食,这不能不是一个世纪性的伟大贡献,可是,我们却往往很少想到,我们是在以占世界40%的农民才养活了这21%的人口的。这至少说明,我们的农业目前还相当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

  联合国发表过一份《人类发展报告》。这份报告将全球一百六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发展指数的高低排名,中国被排在第八十七位。这个排名是很令人沮丧的。当二十多年中国成功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了大幅度提高,并且由于这种突飞猛进,已经创造出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的时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茵,却注视着我国农业问题,他曾对中国的访问者说,中国经济有两大问题:一是农业,二是人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过相同的话:中国目前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人均国民收入太低。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它已经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我们现有的现代化水平能不能维持,关系到我们通过二十多年努力奋斗好不容易创造出的改革开放成果有可能毁于一旦的严峻问题!

  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我们的文学应该时刻保持与现实生活的对话。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作家应不应该缺席。因此从二000年十月一日开始,我们从合肥出发, 地毯式地跑遍了安徽省五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农村。随后,又尽可能地走访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从事"三农"工作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和政府官员,作了一次长达两年之久的艰苦调查。

  我们从不怀疑,安徽省的农村面貌,在全国十二个农业大省中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如果就农村的改革而言,安徽在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中,就更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被称作新中国农村三大改革的土地改革、"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后两项改革,就源自安徽。朱镕基就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在农业问题上,在中央要对农业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我往往是会到安徽来调查研究的。可以说,我们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从安徽来的,安徽为中国的农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温家宝也说过:"事关农村的政策问题,我就想到安徽来听听大家的意见,因为这里有许多熟悉情况、又敢于发表意见的同志。我每次来都很有收获。"因此,我们走进安徽的广大农村,其实也就是在走近中国的农民。

  我们本来就是农民的后代,并且也在农村度过了无瑕的童年岁月,今天,当我们奔走在已经变得陌生的田野,却依然像回到母亲的怀抱,内心的冲动几乎要溢出满眼的泪水。这种与大自然血肉般的亲情,是我们进入城市后再也没有感受过的。

  但是,当我们拿出今天的作家少有的激情和冷静,走近中国农民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隐痛。

  我们想说,今天中国并非到处歌舞升平,我们还有很多困难的地方和困难的群众。现在许多人没有离开过大城市,以为全中国都像北京、上海那个样子,有些外国人来了,一看,也以为中国都是那个样子。其实,不是这样。

  我们要说我们看到了你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

  我们甚至没有想到,这次安徽省率先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是和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安徽的那次"大包干"一样的惊心动魄;我们的采写工作又几乎是和这场改革同步进行的,势必注定我们的工作会和这场改革一样的激动人心,一样的悬念丛生,一样的充满着坎坎坷坷一波三折,甚至,中途不得不和改革试点一样停顿下来,作痛苦的思考,将原有的计划打破。

  我们同样不可能想到,问题严峻到我们竟不止一次地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怀疑如此重大而敏感的课题,作家能够胜任吗?

  不过,我们毕竟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们相信,文学对社会的责任不是被动的,它不应该是生活苍白的记忆,而是要和读者们一道来寻找历史对今天的提示;因为中国的明天,只能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认知和努力。

  现在,当我们开始讲述关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故事的时候,便首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们知道只有平静与从容,才可能挽住我们心中曾经无数次涌动过的波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