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惨剧屡屡发生 中国大学生心理问题亟待关注

发表:2005-05-10 10:1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五月七日晚,北京大学数学系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从该校的理科二号楼九层坠楼身亡。而仅仅在半个月前,北大中文系的一名本科生也在同一座楼上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大学生自杀的惨剧屡屡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网上曾经流传一条帖子,据说是北大中文系那个自杀的女孩生前写的,帖子中写道:“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对于亲人,我只能够无奈,或许死后的寂静,就是为了屏蔽他们的哭声,就是能让人不会在那一刻后悔。”

  “这是典型的抑郁症状。”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赵颖告诉记者,导致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两种心理疾病,一种是躁狂,另一种是抑郁。躁狂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得抑郁症的人自己心里很清楚,但无法摆脱。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统计一下媒体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大学生心理健康”这几个字一定会列在其中。这种关注除了媒体经常发布的某些“骇人听闻”的消息以外,也包括各大高校竞相开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系列活动、教育部门出台相关规定与标准、国家部委下发有关通知……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十六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物质滥用等。

  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百分之五十五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因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专家指出,“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在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迁中,人的不确定性增加。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期许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加之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以至对生命的放弃。

  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办公室”或“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多年的赵颖则认为,目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应该普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大多数人都不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赵颖对此忧心忡忡,“心理咨询应该针对一些高端的问题,而我们现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普及。”

  她说,只要懂得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很多问题自己就可以化解。她呼吁,在全国的高校推广“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这两门课程,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