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国制造”价廉物美 骄傲还是悲哀

发表:2005-05-26 00:1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24日,欧盟纺织品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提议,同意对由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启动“紧急特保”程序。此前,美国政府已宣布对中国7种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甫尝“后配额时代”甜头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厂商们体会到了所谓“自由贸易”的苦涩滋味。

一些发达国家一面推行自由贸易,一面采取双重标准:当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就主张自由贸易,让大家敞开大门;当遇到发展中国家挑战的时候,就立即设限,关上大门。这种做法显然有悖于自由贸易的原则,有损于世贸规则的严肃性,对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谈判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但抱怨归抱怨,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制造”产品出口的低价策略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据统计,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国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前十位国家不仅包括美欧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去年在西班牙埃尔切中国鞋城燃起的熊熊大火使温州鞋商面临空前困境,也引发思考:超低价竞争是否是真实生存法则?中国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是否能确保市场?中国货“价廉物美”到底是骄傲,还是悲哀?当时就有一位中国贸易专家断言,“下一个被烧的就是服装”。但另一方面,一些温州鞋商从“烧鞋事件”也悟出了另一个道理:“处理好了就会烧出世界品牌。”

的确,今天的“中国制造”必须从“低价时代”进入“品牌时代”或“品质时代”。“低价时代”即微利时代,其后隐藏着无数辛酸,一件出口衬衫平均只有两三元人民币的利润,一双鞋的加工费也不到十元。在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整个利益链中,中国制造商只能拿到 10%的利润,90%的利润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等各个环节。

在西方社会政策学界,近年来一直有所谓“触底竞争”的说法,其义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争相削减劳工福利,以最低成本来参与竞争。但事实上,许多欧洲学者以数据证明,欧盟区内的贸易自由化使一些较落后的成员国提高了社会保障标准。很多欧洲企业认为,真正的竞争力并非单纯的“表现竞争力”,即在国际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能力,而是“潜在竞争力”,即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获取高额利润的能力。为使企业具备“潜在竞争力”,健全的劳工福利是必需的,而非负担。

我们必须看到,对整个中国社会来说,出口产品的所谓 “低成本”并非真正的低成本。无论是在环保支出还是在劳工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许多出口企业能省则省,由此造成的环境和社会成本只能由整个社会来承担,而未计算入出口成本。今天,争相占领低端市场的中国企业必须意识到,低价策略的恶性竞争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成本上都已难以为继,只有打造“潜在竞争力”才能拥有未来的生存空间。

当然,从“低价时代”走入“品牌时代”或“品质时代”,还需一个很长时期,要付出很多努力,但今天许多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已毫无疑问地表明这是个必须努力的方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