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作者:作者:sleepybug 发表:2005-08-02 03:5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很久了。朋友告诉我,我们“与世界同步”,或者顶多有半年的时差。而我却隐隐约约感到,在中国,好似正上演着美国互联网的1995- 1998年的历史,我所看到越来越多的现象指向这个结论。其实,这种对应一类话题提出的本身就很不严密,如此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此不均衡的分布,如此多不同的声音和状态,作出统一的结论不可能,所以没有必要和大家讨论出一个结论。但是一些细节还是可以注意到的。

  概念同步,应用紧跟,商业模式迅速复制,但是用户呢?

  大家讲互联网是一个中国和美国保持同步的机会。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有了一种同步的假象:美国大会,小会,blog,媒体上的概念,当天就可以在中国被关注。硅谷新兴的应用,要不了一个月,我们就有了复制的本土版本。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出不了半年,就被迅速复制到中国……最近的blog, SNS,audioblog,podcast等等的火热,就是又一次的翻版。

  看似一切具备,只欠东风。

  而这最最重要的东风呢?恰恰是中美互联网的差距,又恰恰是等也等不来的,着急也着急不来的。这东风就是用户。

  互联网用户数量

  2005年的CNNIC报告,中国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网民有9400万,占总人口的10%以下。美国的互联网用户,经过了15年发展,总算稳定在了70%左右。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的上网用户的绝对数量还算不错。这数量对门户以及流量驱动的网站的贡献或许和美国一致,门户网站和美国的同步崛起是个例子。但是更多新兴的网络应用,互联网相对总人口比例就更重要了。比如,社会性软件,如果周围的朋友都不上网,一个人加了朋友,又有什么用处呢?IT圈子里这个比例高很多,所以看一看blog的兴起,大家谈论的话题最热的,还是blog本身。刘勇所说的例子说,在blog和SNS里的用户,关注的都是Yahoo推出这样360的IT消息,而利物浦捧得冠军杯这样的体育新闻却寻不到踪迹。我们的应用使用人群的狭小,关注范围的单一就可见一斑了。

  新增用户

  我的朋友开发了网站,问我意见。我说现在的用户基数太小,不足以形成规模。他们告诉我,“我们等,等到中国用户达到3个亿的时候,我的网站也就成功了。”我却说:千万不要等,在过去的6个月里,中国互联网民新增了700万。这迅速增长,新用户超越老用户的时段,恰恰是中国互联网稍纵即逝的黄金时代,是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的确立自己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时期。这一点,很像美国1995年到1998年的互联网历史。

  举例:1996年,网景占据浏览器市场份额90%以上,微软的IE策略就是,我根本不去抢占Netscape已经占据的稳固地盘,从不去想如何让老的网景用户转为IE,而去主攻美国每年新增的互联网用户。新增的用户怎么上网?先注册AOL的接入服务。IE出来不久,就成功地作为AOL的默认浏览器进入千家万户。这样,无论Netscape在已有用户的口碑如何好,不到3年,IE已经远远在市场占有率上把网景抛到了后面。

  在中国,这样的神话也在上演。PCHOME.NET的李钟伟知道这个诀窍。从2000年开始他和电信合作,在上海安装ADSL,安装人员都要当着新用户的面访问一下PCHOME,以表明网络连接通畅。出不了两年,PCHOME已经成为上海第一大IT网站。这抓住新用户的策略,在美国用过了,而在中国,依然适用。在中国,这一招或许还能再用3年。你说,中国现在像不像美国的1995到1998年?

  第一次上网的记忆,你还有吗?

  还记不记得第一次上网的样子?还记不记得你到知道后退按钮需要多长时间?右键打开新窗口这高深的技巧是你上网几个月后经高人指点才学会的? Google是什么时候听说的?最终搞清楚服务器是什么概念,服务器如何把本地的文件系统转化为URL的地址,又花了几年?做过个人主页吗?是在第一年就会的吗?这些,就是我们的本,也是每年新增的上千万互联网用户的现实。

  是笑话,更是现实

  新用户的涌入导致互联网的设计要考虑到新用户,才能有真正大的发展空间。有些事情讲起来像是笑话,更是现实。

  MSN Messenger的易用性研究报告中的十大问题的第一名,从我进微软到离开,六年了,一直没有改观:就是用户找不到如何安装MSN Messenger。用户好不容易看到了下载的大按钮,按了以后,弹出一个对话框:打开还是保存?保存了以后,超过1/3的用户就再也找不到MSN Messenger了。他们惊讶地问:下载了呀,为什么不能用呢?别笑。还有更搞笑的。

  1995年Jakob Neilson做的互联网用户调查,美国在1994年时候,只有10%的用户会拖动浏览器右边的滚动条,而绝大多数,90%的用户,打开一个网站,只看浏览第一屏看到的内容,就以为看到了全部,而不会向下滚动。这1994年美国互联网的现实,从宏观上来说,和当今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很接近。在中国,在我们现在所处的2005年,这个比例不见得比1995年的美国高太多(没有数据支持,我隐约觉得)。

  “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

  《中国计算机报》的任续烨小姐给我讲了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企业老总认真地向网站设计人员讲述,他希望看到的网页正面是什么样子的,反面是什么样子的。另一个老总听说要给他们公司分配三个邮箱很是疑惑:我只有两个办公室,一间放一个邮箱,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

  这是笑话,但绝对代表了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对于上网超过两年的网民,这是笑话;对于每年新增的上千万网民,这是他们学到的第一堂课;但对于 90%的非网民,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觉得那两个问题很可笑。对于这个现状,hao123这样的网站懂得,反而是老网民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网址会如此流行?为什么高科技,新创意的网站流量老是少得可怜,而最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的网站来个每天百万访问稀松平常?就因为用户的需求在低端而不是美国现在流行的概念。

  我要问,中国的互联网,我们到底是为美国人设计的互联网,做给美国投资者看的互联网,还是在中国,做给中国人用的互联网?

  输入?你是让我敲键盘吗?

  有人告诉我,中国会输短消息的人远远大于会用键盘的人。我没有核实数据,但觉得很有可能。3.6亿的手机用户远大于与9400万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就大得多。手机上ABC在一个按键上,而电脑键盘上A为什么和B隔那么远?光在键盘上找到一个字母已经不易,就不要说敲出一个单词;更不要说,中国年纪稍微大些会用拼音的也不是全部。中国的互联网是鼠标用户远远大于键盘用户。hao123和百度点一个链接弹出一个新窗口就是方便了中国网民,门户网站定义的密密麻麻的中文链接加上长达10屏的滚动,就是中国门户网站的标准。这是拿到美国行不通的标准。

  我习惯了盲打,写字反而不习惯了,我认为我很正常,而真正的互联网用户会觉得我很不正常。这正应了一句话:做IT的,已经不是正常人了。更要命的是,我们周围都不是正常的人,我们以为世界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脑子里的想法,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给不正常的人用的……这是很危险的。很多非IT出身,甚至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商人,反而能把软件做得很成功。这不是技术的力量,而是对用户和市场了解的力量。

  这个世界很奇妙

  我已经决定,在今后几周,挪到网吧里办公了。只有网吧,才是互联网真正的终端。我是要做互联网人,我要亲眼看到中国的互联网长得是什么样子。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