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渤海可能成“死”海

发表:2006-10-18 22:5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根据最近的监测表明,渤海依然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海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和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等陆源污染物大量超标超量排放入海成为当前渤海环境状况恶化未能得到遏制的根本原因。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相关海洋专家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来遏制污染,那么10年后,渤海将变成“死”海;既使现在开始不向渤海排放一滴污水,仅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来恢复清洁,也需要至少200年。

据介绍,从2001到2005年,渤海污染海域总面积一直在1.9万—3.2万平方公里之间波动,占渤海总面积的 24%—41%。中国国家海洋局的监测表明,目前渤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陆源污染。每年陆地要向渤海排入污水56.8亿吨,占全国17.9%;主要污染物每年 入海216万吨,占全国的8.5%。这使得渤海近岸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源锐减,个别排污口附近海域几乎已无生物。特别是部分排污口的连年超标 排放,致使近岸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居高不下,一直维持在5000平方公里左右。

海洋局北海分局工作人员介绍,在对环渤海地区112个入海排污口的监督监测数据中,有70%的排污口设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分布在海水增养殖区、旅游区和保护区;设置在排污区的仅占7.8%;81%的排污口违法超标排放。

据统计进入渤海的陆源污染物占渤海污染物的87.5%,其主要入海途径为河流和排污河。同时入海排污口还将多种持久 性和剧毒类污染物排放入海。国家海洋局对重点排污口水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进行的监测显示,重点排污口污水中六六六、滴滴涕的检出率均为100%。部分排污 口入海污水中的银、铜、镍、铅和锌的浓度已超过急性或慢性生物毒性效应阈值。重点排污口监测的持久性和剧毒类污染物,直接危及海洋生态安全,并可通过食物 链进入人体,进而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有关专家认为,环渤海地区工业发达,人口稠密,每年几十亿吨的工业、生活、市政污水和上百亿立方米的河流径流将上百 万吨的污染物无节制地排入渤海近岸海域,这种陆源排污直接导致了渤海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而作为中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和全球1个典型的封闭海之一,渤 海自身较弱的水交换能力根本无法消解如此巨大的陆源排污压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