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金融时报:不放开粮价 中国就无法解决粮食危机

中国农民不愿种粮了?

作者:艾冰梅 发表:2008-04-26 21:2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当全世界都在为粮食紧缺的前景和不断攀升的粮价犯愁的时候,中国似乎无需为粮食忧心。3月31日,泰国大米报价从前一天的每吨580美元飙升到了每吨760美元,日涨幅达到30%;而今年1季度,中国的稻谷价格仅仅只涨了3.5%。4月初,中国政府总理在河北表示:"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看来,中国人不用担心无米下锅。但是,这样的担心真是杞人忧天吗?

最合适问答这个问题的人,也许是中国的农民。

近两个月来,中国媒体上不断出现产粮大省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的报道。新华社下属的《经济参考报》报道说,在安徽省农业大县肥西县,"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已降低到了近几年来的最低点"。《南方周末》对山东、河南、湖北、河北、江苏等产粮大省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然而,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贫困与发展金融研究室主任吴国宝博士对FT中文网表示,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问题四五年一直存在,相对而言,最近两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有所回升的。

其实,决定农民种粮与否的最重要因素非常简单--就是种粮的相对收益。换句话说,和做其他工作相比,种粮到底赚不赚钱。在农药、化肥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受国际市场石化产品和油价上涨的影响大幅上升的同时,中国的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的升幅却非常有限。据江苏民间农业学者乔生桂介绍,沿海地区的农民种一亩田粮食,去掉全部费用后一年大概只能挣到几百块钱的收入。相比之下,2007年中国农民工每月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就超过了一千元。虽然政府不时出台惠农政策,比如补贴和提高最低收购价,但这些还不够支付生产资料上涨的费用。

粮食一直是中国头等重大的问题,但中国农民面临的现实却是种粮越来越不可能赚钱。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国的农产品和食品价格已经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基本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然而,粮食,棉花和油却是其中的特例。自从2000年以来,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政府一直通过中储粮总公司以抛售或收购的方式来控制粮价。2007下半年至今凸显的通胀问题更加强了政府控制物价的决心。今年初,为维持现有粮食价格水平,中国推出了严格控制粮食出口的政策,宣布对出口的57个粮食种类,包括小麦,稻米,玉米和大豆等,征收5 %至25 %的关税。

忙于控制各种价格的中国政府必须意识到,中国的粮食价格上涨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瑞银经济学家Jonathan Anderson在其新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近几年的粮食储备比较稳定,但相比2000年的水平已经大幅减少(见图)。考虑到中国地少人多和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提速等现实,提升粮食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对中国来说,提升粮食产量的做法也不够经济。Jonathan Anderson认为,中国应该在未来逐渐增加粮食的进口,慢慢放弃对主要粮食自给自足的政策。

其实不必是经济学家也能知道价格控制很难奏效。农民显然不会接受种粮的微薄收入,而会选择其他收益更高的农产品,或者外出打工等。一旦拒绝种粮成为农民普遍的选择,政府将不得不付出更昂贵地代价填补粮食缺口,届时粮价的上涨将更为剧烈。世界银行2月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中国政府采取的价格控制从长时期来看,产生的不良影响很可能超过其带来的好处。"

只有让市场来调节粮价,农民才能获益。吴国宝认为,如果政府做好准备,在制度安排上保证中低收入阶层能够得到适当的补偿补贴,让粮价上涨产生的冲击得到控制,现在放开粮价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