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崩 天价表演成丑闻

发表:2008-07-16 09:4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种种迹象表明,近三年来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疯涨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好日子已经到头了。 200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各大拍卖会上价格大跌而且成交黯淡;5月以来,当代艺术“崩盘论”成为艺术评论界的热门话题,中国艺术品拍卖“天 价表演”的行规内幕,变成了公开的秘密被谈及。

所谓“天价表演”,就是在拍卖中委托人与拍卖行串通“做局”,委托人自卖自买,通过 几十倍、上百倍哄抬作品的拍卖价,忽悠公众,玩“钓鱼游戏” 。在这种操作手法下,近三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平均每3个月便价格上翻一番。由此,当世艺术家中出现了不少作品价格千万元级的“票房明星”。 2007年年底《福布斯》杂志发表的一项五大热门藏品排行榜中,“中国当代艺术品”赫然名列首位。

如此“艺术”,真是令人一时无 言。那些所谓的“天价艺术品”很可能就此昙花一现,但“天价拍卖”背后的故事,注定要成为艺术史上的笑谈乃至丑闻。这种状况,鲜明表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理念的极度扭曲——这也许足以表明,中国当代艺术有许多其实正在背离真正的艺道,“艺术”正堕落为“商术”,“创作”也异化为“炒作”。

确 实,观中国当代某些比较走红的艺术品和艺术家,虽不乏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光环和包装,但只要冷静一下就可以明显看出,现在的艺术家,似乎离“艺技”越来越 远了— —或者说,时下的艺术圈似乎也特别流行“功夫在艺外”的潜规则,艺术家走红,已经根本不必或不能靠扎实的艺术基本功和虔诚的艺术态度了。

于 是,当代某些艺术家所谓的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概念层面的胡诌——“艺术家们不创造美,只创造事件和轰动”。当然,产生这种局面,究竟是艺术家堕落了,还 是滥竽充数的水货艺术家太多制造出了假象,尚难定论,但无论如何,时下许多所谓的“艺术”,其实是以“非艺术”的形式展现的。人们从中既看不到美,也感觉 不到启迪。近年来,人们之所以不断领略到某些艺术家莫名其妙的所谓“行为艺术”表演,原因概在于此。

然而,将“事件和轰动”炒作成 艺术,以“艺外”的功夫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不是在从事艺术,只是对艺术的意淫。据悉“天价表演”所造成的一个非常搞笑的直接后果,便是中国艺术界开始流行 “厚今薄古”:稀缺的、历经大浪淘沙的古人艺术作品,竟然往往比不上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如石涛的山水佳作也不及当代画家的胡涂乱抹,齐白石被公认为人 物画精品的《毕卓盗酒》,拍卖估价竟然比不过当世画家张晓刚的一幅油画,而且后者估价是前者的10倍以上。

若此情状,显然是对艺术的恶搞。被裹挟于此潮流中的“艺术家”,显然也难称是真正的艺术家。照这种模式发展的艺术市场,确实应该尽早“崩盘”。

来源:中国青年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