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论两岸三地的向心力访问量(图)

作者:林泉忠 发表:2008-08-06 12:5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今年的西藏事件与四川地震使新一波的中国民族主义备受考验;象徵着中华民族崛起的北京奥运对两岸三地华人向心力的凝聚究竟能够发挥多大效能?而大中华地区多元的身份认同又将朝何方向发展?

奥运亢奋下的爱国热情

「奥运精神」所提倡的是超越民族及国家界线的「和平」与「友爱」等普世价值,与强调一国利益与尊严的民族主义本身南辕北辙。

然而讽刺的是,由於四年一度的这场国际竞技盛会基本上每届都只在某一国家举行,因此奥运会便与主办国的国家利益与民族荣耀紧密相连,甚至被视爲宣扬国威丶弘扬民族精神「百年一遇」的良机。而每当非欧美国家获得主办权,更被解读为该国家与民族的兴起,一九六四年的日本如此,一九八八年的南韩如此,二〇〇八年的中国更不例外。

在中国,北京奥运赋予了神圣的意涵。这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丶更是「中国崛起」的象徵,是一雪近代以来民族耻辱丶国人真正扬眉吐气必不可少的里程碑。因此,「爲了办好奥运」,不仅北京倾城而动,神州大地更是举国动员丶不惜代价,十数亿人的「爱国主义」热情被激发到至高点。

奥运亢奋下的爱国热情

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日薄西山的今天,奥运透过这股爱国热情,俨然成了中国政府凝聚民心丶巩固管治权威的重要政治工程。不仅如此,奥运还成了大陆在期待凝聚港澳丶台湾乃至海外华人社会对「祖国」的向心力上不可多得的盛典。

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奥运前所发生的西藏事件与四川大地震中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与考验。而在此一震荡中,原本对「爱国主义」存在不同取向的两岸三地,其微妙的民族向心力乃至离心力也得到另一次的呈现。

两岸三地的奥运温差

两岸三地对奥运的温差,早在二〇〇一年七月当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二〇〇八年奥运会主办权消息传出後就已呈现出来。与神州大地一片兴奋雀跃丶五星红旗汇成旗海丶「中国万岁」响入云霄的亢奋气氛相比,香港显然冷静许多。

当时的香港回归满四年,饱受经济萧条之苦的香港市民对董建华施政的不满尽形於色,正是累积怨气丶醖酿两年後爆发五十万人上街游行的时候。许多市民期待奥运能刺激低迷的经济,因此仍表现出欢迎与乐观其成的态度。

近年来,曾荫权主政下的香港经济成功复苏,中港两地交流日益频繁,而在奥运刺激下的国民教育也卓有成效,遂使港人对「祖国」的向心力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香港大学今年六月所做的民调也显示,「因成为中国国民而感到自豪」的香港市民从一九九八年的百分之三十一点六大幅度增加到百分之五十点二,首次超过「不感到自豪」的数据。这种变化也反映在港人对北京奥运的态度上,事实上这几年香港市民的支持热情已显着增加。

台湾对京奥「冷处理」

与大陆的「亢奋」丶香港的「支持」相比,台湾对北京奥运的态度便显得「冷漠」。事实上,当一九九〇年代大陆的申奥活动如火如荼的时候,台湾正值政治民主化与台湾主体性意识兴起之际,因此对对岸的申奥漠不关心。直到二〇〇一年申奥成功,台湾才开始积极评估北京奥运对台湾的经济与海峡安全的正面意义。台湾社会对北京奥运「冷处理」的态度直到去年奥运圣火来台问题出现後,话题才多了起来。然而,台湾所关心的并非如何支持北京奥运,而是圣火来台会否损害台湾的主权与尊严。

北京奥运的圣火传遍五大洲二十一个城市以及中国境内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两地,唯独未能在大陆最期待的台湾传递,成了力求完美的北京奥运无法弥补的遗憾,也凸显了北京在寻求台湾社会的向心力上不得其门而入的处境。

两岸回异的「爱国」取向

当然,北京奥运的缺憾还包括今年四丶五月当圣火在世界各地传递时所发生的混乱。该冲突源自三月的西藏事件,而中国在处理西藏示威与骚乱的手法上备受国际社会批评,刺激了新一波中国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这股「爱国风暴」的起因,如在对西藏事件真相的澄清与维护国土完整及民族团结上有其正当性的一面,然而由於国内舆论包括网民评论罕见地几乎只存在一种声音,同时与境外舆论形成对立,结果导致了如「长平事件」的「汉奸」满天飞以及「王千源事件」暴力化的发生。

然而,这场以大陆民衆为主体的「爱国主义运动」对港台民衆的向心力是否带来正面的影响?

从台湾社会的反应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对西藏问题的理解本身,台湾社会与大陆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在今年三月西藏发生示威与骚乱後,台湾舆论不分蓝绿一致批评大陆「镇压」,并对藏民的处境表示同情,与「解放百万农奴」丶「改善藏族生活」的内地观点大相异趣。而对成爲骚乱历史背景的一九五九年达赖喇嘛的「叛逃」,台湾媒体的解读是「抗暴」,也折射出两岸的西藏论述并没有交集。不仅如此,大陆对达赖喇嘛冠予「披着袈裟的豺狼」的敌视姿态,也与台湾民衆曾二度热情欢迎达赖喇嘛的到访形成强烈对比。

与两岸相比,正如对北京奥运的热衷程度一样,香港社会所持的是近乎中间的立场。香港大部分媒体并没有展开对达赖喇嘛的攻击,对骚乱以及大陆网民对CNN的围剿则呈现不同的声音,而对抵制家乐福以及「王千源事件」等激烈的「爱国」行爲则倾向否定的态度。不过,对涉及奥运的抢圣火事件,香港舆论普遍并不认同。而约有四分之一的年轻MSN网民也相应大陆一呼百应的挂红心运动,似乎如实地反映了香港社会在这波「奥运民族主义」浪潮中的位置。

四川地震的正面影响

与西藏事件相比,四川大地震的影响无论对大陆民族主义的发展,还是对大中华地区的向心力,则具有比较显着的正面意义。

灾後大陆举国上下万衆一心的救灾热情得到海内外舆论比较一致的肯定。无论是温家寳亲赴第一线指挥救灾,还是政府首次为非国家领袖的逝世下半旗致哀,抑或开放境内外媒体丶提高新闻透明度的举措,都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正面评价。而救灾活动中,对超越政治丶「救人第一」的肯定丶对「人灾己灾」的精神以及对提倡人文关怀意义的理解,都得到空前的展现,也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带来深远的正面影响。

四川大地震不仅缓和了世人对西藏事件後中国民族主义往何处去的不安,还比较有效地凝聚了继一九八〇年代末以来大中华地区久违了的凝聚力。

向来对国内赈灾不遗馀力的香港市民这次更是全城参与,所捐的善款已远远超过一九九一年为华东水灾所筹集的六亿港元,高达二十多亿。而除了一批批远赴灾区的搜救队丶医疗队丶慰问团外,无论是基督教徒还是佛道信众,香港每一间教会丶每一座寺庙都在为死难者祈祷,为灾民祈福。

香港九龙黄大仙大成街街市鱼贩义卖赈灾(林振东摄)

一九九〇年代以来两岸关系历经曲折,对大陆的向心力每况愈下的台湾这次对大陆的救灾却能跨越政治的隔阂,在灾後七十二小时内迅速行动。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在五月十二日当天连夜组成六十人的搜救队,随时待命出发。向来救灾行动最爲迅速的慈济以及包括法鼓山丶佛光山丶灵鹫山等宗教团体也都纷纷出动,或派遣义工队丶慰问团,或运送赈灾物资,或号召弟子捐款,而台湾整体所募得的善款也高达八亿人民币。

台湾慈济基金会首批运往四川的救援物资正在装箱。联合报提供。(t)

诚然,港台以及其它华人地区对四川赈灾的积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然而,也不能否认许多人是本着「人溺己溺」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参与行动的。事实上,二〇〇四年南亚海啸发生後,香港也是全民动员,筹集了八亿港元,获得了世界人均捐款额最高城市的荣誉。

球场内外的港台本土意识

港台对北京奥运的态度以及在对「爱国」的理解上与大陆的温差,源自港台在教育理念及方向上与大陆所推行的单向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回异,也源自於三地相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丶历史经验与集体记忆,以及对外来资讯的包容度。同时,港台各自的本土意识在一九八〇年代後的兴起,也影响了当地民衆对国家与民族认同的取向。

港台本土意识的强度,在奥运等体育竞赛时的声援态度上也反映出来。笔者与香港大学以及台湾政治大学过去三年所进行的调查,也发现港台两地的受访者对本土球队声援的热情远远超过对中国队的支持度(表1)。


 
而港台民衆的本土身份认同与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微妙关系也在表二的数据中呈现出来。该项调查结果显示,两地彼此都是具有较高复合型认同结构的社会。而在本土意识的强弱上,则是台湾明显较香港为强,与上述的两地对奥运的热衷程度及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取态成反比(表2)。



值得指出的是,这组数据中的港台本土意识并非单纯的文化归属意识,而是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共同体意涵,这一诠释也在另一道涉及国家认同的问题中得以印证。该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了「如果可以选择」,过去三年平均高达五至六成的台湾受访者赞成「独立」,而回归後的香港民衆倾向建立自主政治共同体的也维持在四分之一的水准。

大中华地区向心力的走向

另一方面,虽然调查反映了台湾社会对大陆的离心力明显较强,然而在影响台湾民衆未来认同走向的大陆因素中,也有促进向心力的部分。尽管程度远不如香港,不过大陆在经济与政治上的进步对台湾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在台湾的调查显示,「随着两岸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越来越高」,认爲台湾民衆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也会随之增强的受访者分别占百分之四十四点六及百分之四十三点九,而「当中国成为民主国家时」则达百分之六十点一。根据此一数据,在可预见的将来,如果中国能积极朝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迈进,台湾的离心力仍有可能得以扭转。

二〇〇八年的北京奥运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崛起,中国民族主义也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此一视角而言,港台社会目前所呈现的认同多元化对促进中国民族主义的理性化也具有正面的意义。

无论是对民族还是对国家的认同,无论两岸三地归属意识的本质是文化的还是政治的,笔者以爲各种认同都应在理解奥运所彰显的普世精神的基础上,在建构本土价值的同时,去除狭隘的排他性,互相包容;犹如大海一般,靠近海岸得以形成具当地特色的景观,同时又能通向浩瀚的彼方,与世界连成一片。

林泉忠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日

注:所有表格资料根据笔者与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丶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於2005年至2007年合作主持的电话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查以18嵗以上的当地居民为对象,每年各地分别收集了逾万千份有效问卷。请参閲《香港大学民意网站》2007年11月27日所发表的新闻公报(http://hkupop.hku.hk/)。

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