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集 流淌着素朴生命力

作者:韩良忆 发表:2010-04-20 14:5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前些日子漫天飞雪,这一阵子好不容易天气转暖,路上积雪融化,不再湿漉难行。周六早上起来,拉开窗帘,阳光迎面洒下,湛蓝的天空飘着淡漠的云影,窗外的空气冷冽干爽,似乎还残存着邻居家壁炉的烟火味,真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好日子。

这个时候,最适合穿上厚厚的大衣、裹着围巾、戴上手套,出门游逛去。和丈夫一商量,两口子决定搭火车前往阿姆斯特丹,逛北市场(Noordermarkt)的农民市集去。

比传统市场亲切可人

阿姆斯特丹的北市场,标榜贩卖纯有机农产,除了当地人来采购,更不乏外国游客闻风而来。 摄影/韩良忆

我爱逛市集,尤其爱逛由农民自己出来摆摊子做生意的farmers' market(荷语称之为boerenmarkt),也就是农民市集,总觉得市集中流淌着一股朴素自在又扎实的生命力,那样的生命力在传统市集当然也有,只是农民市集的似乎更深沈、醇厚,也更亲切可人。

或许是那里的人使然吧。

站在农民市集的一头,放眼望去,很难看到愁眉不展、一脸“狰狞”的家伙。摆摊的人也好,来闲逛或买东西的人也好,或者是穿梭其中的街头艺人也好,虽不至于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但个个慈眉善目,没有一丝火气。

或许是因大夥都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一场较合乎公平原则的交易活动。

在欧美,所谓农民市集(也有人称它“绿色市集”),简单讲,就是整个市集的摊位统统由农家或农民组成的合作社经营,贩售的都是方圆数十哩至百哩以内,小农自家种植、畜养、采集或制作的生鲜农产与加工品,一切产品皆恪守“我们种植生产、我们贩卖”的基本精神,由生产者直接将货品卖给消费者。

买方卖方的双赢局面

街头艺人的演出,为农民市集带来欢乐气氛,营造出一股朴素自在又扎实的生命力。 摄影/韩良忆

这样的经营方式有什么好处?首先,当然就是买卖双方不需要透过第三者交易,从而避免中间的剥削,使得农产的价格更能反映成本,也比较合理。

就卖方观点来看,小型农场和农家藉着自产自销的模式,可在零售市场几乎全被企业化经营的集团式大农场霸占的困局中,杀出一条生路。

对买方而言,由于农产都来自邻近一带,并非长途乃至越洋运送而来,买到的多半是一大清早才采收的农产,比起那些万里以外来的产品,自然是新鲜多了,品质也好多了。这不正是买方卖方“双赢”的局面?

再者,因贩售者就是生产者,他们为自家产品而自豪,知之甚详,有些农民谈起摊上的水果蔬菜和乳酪,甚且让我想以“深情款款”来形容,彷佛他们提到的不是一颗高丽菜或一块熟成好几个月的羊乳酪,而是什么有灵性的东西。

这也难怪,摊上摆的毕竟都是人家汗水与心血的结晶。是以,即便你不是常客,这些农民摊贩也不会拿坏的、烂的次级品来鱼目混珠(唉,不论在哪里,一般传统菜市场偶有少数不肖摊商会欺生),对于好奇的消费者种种问题都能娓娓道来,让人在买菜之余还长了知识。

另外,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旅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想了解当地风土物产的面貌,只消到农民市集走一趟,大概就能明白几分了。

这是因为小农受限于农地规模与人力,不想也无法像企业化农场那样仅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往往需要看老天爷脸色,按照季节、土性和气候状态来种植农作。所以,你如果在冬令时节来到西欧的农民市集,可别想买到茄子或凤梨等夏季蔬果,还是乖乖地从一箱箱苹果、甘蓝和胡萝卜等根茎类蔬菜中,挑拣看起来最顺眼的买吧。

自种自售 古风再现

其实,农民市集某种程度上也是古风的再现,在好几百、上千年以前,不都是由农渔夫自己挑着担子、推着车,到人潮聚集处去卖给邻里百姓吗?生意要是还过得去,做买卖的场地便会慢慢热闹起来,从而形成市集。

在老台湾,市集可能摆在庙埕或庙口,在欧洲,则可能是村落教堂前的小广场或马路上。可惜在工商业文明逐渐发达后,不论在西方或台湾,这种古老的农夫市集都早已式微。

伦敦的农民市集,以每周日营业的梅利本市集规模最大,农产之丰,很受中产阶级的老饕青睐。 摄影/韩良忆

一直到20世纪的70年代,才又开始出现了农民自贩自家产品的市集,开风气之先的是美国。阿姆斯特丹则到1987年才出现第一个农民市集,也就是标榜纯有机农产的北市场,初期才9个摊位,如今每逢周六有20多个农产与食品摊,结合二手书、唱片、民俗艺品和有机花草等摊位,占满小小的北市场。

来这儿采购的,除了荷兰的老饕和有机农产爱好者以外,更不乏闻风而来的外国游客,他们容或不能亲身领略低地国的农村风光,但从这市集也得以窥见一斑。

英国的农民市集成立时间晚于荷兰,1997年才出现在以古罗马浴场闻名的老城巴斯,2年后伦敦也有了第一个农民市集,如今全国已有500个以上的农民市集,单在伦敦就有15个,以每周日营业的梅利本(Marylebone)市集规模最大,它也是伦敦中产阶级的老饕逛农民市集的首选。

台湾也有农学市集

农学市集的有机蔬果都不洒农药、未施化肥,让都市消费者吃到来自台湾乡村的美好滋味。摄影/韩良忆

比起欧美国家,台湾的农民市集历史更短,直到2006年才在台中有了第一个农民市集“合朴农学市集”,一个月开市一次。

台北市在一年多前也有了“248农学市集”,每周末都有农友带着自家种的菜、做的豆腐、酿的醋、熬的果酱、磨制的米食和古早味麦芽糖等,在东区一个小停车场和士林一家商场前搭起棚子,让都市消费者也能尝到来自台湾乡村的美好滋味,而且全是不洒农药、未施化肥的有机农产。

自从有了“248”,我一年两次从欧洲回台北探亲时,第一个周末照例必到东区的农学市集逛逛,看看最近有什么农产,顺便买上一盒豆腐、两把菜,回家孝敬老父。

这时你若打手机请我去喝“贵妇”下午茶,对不起,心领了,不如你过来市集上,咱们在这儿吃颗释迦或洛神花冰棒,喝杯公平交易的雨林咖啡,歇一歇,也许你会跟我一样,深深感觉自己置身的这片乡土,着实可爱可亲。

来源:联合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