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市集 流淌著素樸生命力

作者:韓良憶 發表:2010-04-20 14: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前些日子漫天飛雪,這一陣子好不容易天氣轉暖,路上積雪融化,不再濕漉難行。週六早上起來,拉開窗簾,陽光迎面灑下,湛藍的天空飄著淡漠的雲影,窗外的空氣冷冽乾爽,似乎還殘存著鄰居家壁爐的煙火味,真是讓人心曠神怡的好日子。

這個時候,最適合穿上厚厚的大衣、裹著圍巾、戴上手套,出門遊逛去。和丈夫一商量,兩口子決定搭火車前往阿姆斯特丹,逛北市場(Noordermarkt)的農民市集去。

比傳統市場親切可人

阿姆斯特丹的北市場,標榜販賣純有機農產,除了當地人來採購,更不乏外國遊客聞風而來。 攝影/韓良憶

我愛逛市集,尤其愛逛由農民自己出來擺攤子做生意的farmers' market(荷語稱之為boerenmarkt),也就是農民市集,總覺得市集中流淌著一股樸素自在又紮實的生命力,那樣的生命力在傳統市集當然也有,只是農民市集的似乎更深瀋、醇厚,也更親切可人。

或許是那裡的人使然吧。

站在農民市集的一頭,放眼望去,很難看到愁眉不展、一臉「猙獰」的傢伙。擺攤的人也好,來閑逛或買東西的人也好,或者是穿梭其中的街頭藝人也好,雖不至於興高采烈、手舞足蹈,但個個慈眉善目,沒有一絲火氣。

或許是因大夥都知道,自己參與的是一場較合乎公平原則的交易活動。

在歐美,所謂農民市集(也有人稱它「綠色市集」),簡單講,就是整個市集的攤位統統由農家或農民組成的合作社經營,販售的都是方圓數十哩至百哩以內,小農自家種植、畜養、採集或製作的生鮮農產與加工品,一切產品皆恪守「我們種植生產、我們販賣」的基本精神,由生產者直接將貨品賣給消費者。

買方賣方的雙贏局面

街頭藝人的演出,為農民市集帶來歡樂氣氛,營造出一股樸素自在又紮實的生命力。 攝影/韓良憶

這樣的經營方式有什麼好處?首先,當然就是買賣雙方不需要透過第三者交易,從而避免中間的剝削,使得農產的價格更能反映成本,也比較合理。

就賣方觀點來看,小型農場和農家藉著自產自銷的模式,可在零售市場幾乎全被企業化經營的集團式大農場霸佔的困局中,殺出一條生路。

對買方而言,由於農產都來自鄰近一帶,並非長途乃至越洋運送而來,買到的多半是一大清早才採收的農產,比起那些萬里以外來的產品,自然是新鮮多了,品質也好多了。這不正是買方賣方「雙贏」的局面?

再者,因販售者就是生產者,他們為自家產品而自豪,知之甚詳,有些農民談起攤上的水果蔬菜和乳酪,甚且讓我想以「深情款款」來形容,彷彿他們提到的不是一顆高麗菜或一塊熟成好幾個月的羊乳酪,而是什麼有靈性的東西。

這也難怪,攤上擺的畢竟都是人家汗水與心血的結晶。是以,即便你不是常客,這些農民攤販也不會拿壞的、爛的次級品來魚目混珠(唉,不論在哪裡,一般傳統菜市場偶有少數不肖攤商會欺生),對於好奇的消費者種種問題都能娓娓道來,讓人在買菜之餘還長了知識。

另外,從旅遊者的角度來看,旅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如果想瞭解當地風土物產的面貌,只消到農民市集走一趟,大概就能明白幾分了。

這是因為小農受限於農地規模與人力,不想也無法像企業化農場那樣僅種植單一經濟作物,往往需要看老天爺臉色,按照季節、土性和氣候狀態來種植農作。所以,你如果在冬令時節來到西歐的農民市集,可別想買到茄子或鳳梨等夏季蔬果,還是乖乖地從一箱箱蘋果、甘藍和胡蘿蔔等根莖類蔬菜中,挑揀看起來最順眼的買吧。

自種自售 古風再現

其實,農民市集某種程度上也是古風的再現,在好幾百、上千年以前,不都是由農漁夫自己挑著擔子、推著車,到人潮聚集處去賣給鄰里百姓嗎?生意要是還過得去,做買賣的場地便會慢慢熱鬧起來,從而形成市集。

在老臺灣,市集可能擺在廟埕或廟口,在歐洲,則可能是村落教堂前的小廣場或馬路上。可惜在工商業文明逐漸發達後,不論在西方或臺灣,這種古老的農夫市集都早已式微。

倫敦的農民市集,以每週日營業的梅利本市集規模最大,農產之豐,很受中產階級的老饕青睞。 攝影/韓良憶

一直到20世紀的70年代,才又開始出現了農民自販自家產品的市集,開風氣之先的是美國。阿姆斯特丹則到1987年才出現第一個農民市集,也就是標榜純有機農產的北市場,初期才9個攤位,如今每逢週六有20多個農產與食品攤,結合二手書、唱片、民俗藝品和有機花草等攤位,佔滿小小的北市場。

來這兒採購的,除了荷蘭的老饕和有機農產愛好者以外,更不乏聞風而來的外國遊客,他們容或不能親身領略低地國的農村風光,但從這市集也得以窺見一斑。

英國的農民市集成立時間晚於荷蘭,1997年才出現在以古羅馬浴場聞名的老城巴斯,2年後倫敦也有了第一個農民市集,如今全國已有500個以上的農民市集,單在倫敦就有15個,以每週日營業的梅利本(Marylebone)市集規模最大,它也是倫敦中產階級的老饕逛農民市集的首選。

臺灣也有農學市集

農學市集的有機蔬果都不灑農藥、未施化肥,讓都市消費者吃到來自臺灣鄉村的美好滋味。攝影/韓良憶

比起歐美國家,臺灣的農民市集歷史更短,直到2006年才在臺中有了第一個農民市集「合樸農學市集」,一個月開市一次。

臺北市在一年多前也有了「248農學市集」,每週末都有農友帶著自家種的菜、做的豆腐、釀的醋、熬的果醬、磨製的米食和古早味麥芽糖等,在東區一個小停車場和士林一家商場前搭起棚子,讓都市消費者也能嘗到來自臺灣鄉村的美好滋味,而且全是不灑農藥、未施化肥的有機農產。

自從有了「248」,我一年兩次從歐洲回臺北探親時,第一個週末照例必到東區的農學市集逛逛,看看最近有什麼農產,順便買上一盒豆腐、兩把菜,回家孝敬老父。

這時你若打手機請我去喝「貴婦」下午茶,對不起,心領了,不如你過來市集上,咱們在這兒吃顆釋迦或洛神花冰棒,喝杯公平交易的雨林咖啡,歇一歇,也許你會跟我一樣,深深感覺自己置身的這片鄉土,著實可愛可親。

来源:聯合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