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屈原和贾宜在史记列传里要合撰

发表:2010-06-15 13:1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死。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蠷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离骚》)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司马迁对贾谊,则首先表现其才华过人,”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以为能,不及也”。汉文帝也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接着贾谊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礼乐等革新主张,但却遭到了周勃等老臣们的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登位不久,权力未稳,也只有依从而已。所以就把贾谊贬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到长沙之后,作者重点写其郁郁不快的情怀,而在表现时,又大多借贾谊自己的辞赋来直接抒发,如其《吊屈原赋》云:”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这哪里是独吊屈原,贾谊亦何尝不是如此,不然的话,他又怎能年纪轻轻就忧郁而死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笔端饱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正如作者所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可见作者是在这种悲慨的感情中写下本篇的,并将此情寄之笔端。而司马迁自己也同样是才高气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写屈原、贾谊,实际上也在写他自己,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正是由于作者把自己悲愤不平之感倾注在本传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于其它人物传记的特色,这就是一边叙事,一边议论抒情。如本传开头两个自然段是叙事,但讲到屈原被疏之后,作者忍耐不住开始一大段议论抒情,对屈原人格,对《离骚》精神的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如”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可以说是切中肯綮之语。 另外,本篇在写作上确实又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正如清人陈刘熙载所云:”学《离骚》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又云:”太史公文,兼括六艺百家之旨。第论其恻怛之情,抑扬之致,则得之于《诗三百篇》及《离骚》者居多。”(《艺概·文概》)而纵观本篇,更是如此。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的白话文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属于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屈原学识渊源,见多识广,记忆力又很好,对于国家兴亡盛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在外交往来,待人接物的方面又很熟悉。在朝野内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则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个诸侯国的外交事务。因此楚怀王对他十分信任。 上官大夫与屈原职位相同,他想要得到楚怀王的宠信,所以心里很是嫉妒屈原的才干。有一次,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完成最后修定。但上官大夫看见后却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向楚怀王进谗言道:”大王你让屈原制定法令,这件事举国上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每颁布一条法规,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这番话,非常生气,从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邪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假,致使邪恶伤害公道,正直之人不被朝廷所包容,感到悲痛,而忧虑苦闷,心怀深思所以写成《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上天是人的初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堪时,就要反溯追念根本,因此在劳累困苦至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详全文://student.ndhu.edu.tw/~u9103029/fm1.htm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萧相国是谁呢?他出身于沛丰,因为最能公平处理事务而担任沛县考绩事宜的官职。当刘邦为平民时,常与官府不合作,萧何常袒护他。当刘邦为亭长时,萧何常帮助他。当刘邦要去咸阳赴繇役时,同事们给刘邦送盘缠,每人送钱三百,只有萧何送五百。秦御史在郡,凡交付萧何工作,萧常能办的很好。萧何担任泗水卒史的工作,考绩居第一。秦朝御史因为萧何有才干,想推荐他到中央政府干事。萧何坚决不肯,所以没有去。 当刘邦起义时,令何为助手, 监督诸事的进行。刘邦初入咸阳时,他的部下皆争先恐后的跑到金帛银库中去抢东西。只有萧何先去收集秦朝的律令图书数据,并收藏起来。当刘邦为汉王时,以萧何为丞相。当项羽和诸侯屠烧咸阳,而离去后。刘邦之所以能完全知道天下地势的险要、户口的多少、强弱的所在、民间的疾苦,就是靠着萧何所收集的各种资料。萧何推荐韩信,使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些在淮阴侯事中有叙述。 当汉王率兵向东平定三秦,以萧何为丞相留守巴蜀,安抚镇守、及提供后援。汉二年,汉王与诸侯一同攻击楚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为了制订法律约束,建立许多制度,往往上奏刘邦。刘同意,让萧何去做;如果事情来不及呈报,只要萧何认为合适,就可以立刻执行,等到皇上回来,再当面报告。萧何从关中由水路向东方运送粮草,汉王打败仗逃走,萧何常从关中派兵补充。 刘邦因此将关中之事全权交给萧何。 汉三年,汉王和项羽对抗时,常屡次派使者慰劳丞相。鲍生告诉丞相:”王在外辛苦而屡次派人慰劳你,是在怀疑你的忠心。既然如此,最好是将你的懂军事的儿子、兄弟们派到军队,王必更加信任你。”于是萧何依照他的计策,汉王大悦。 汉五年,击败项羽,平定天下,论功分封。群臣争功,一年后仍无法决定。高祖以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酇侯,所食邑最多。许多功臣都说:”我们身穿盔甲手拿武器上场战斗,有人多达一百多场,有人数十场,攻城略地只是规模大小有差而已。如今萧何没有任何汗马功劳,只是拿文章发表意见,没有战斗,功劳却在我们之上,为什么呢?”高祖说:”你们知道打猎吗?”群臣回答:”知道”“知道猎狗吗?”群臣又答:”知道”高祖说:”打猎,追杀猎物的是猎狗的工作;而发送指示猎物在何处的则是猎人的工作。现在你们得到猎物,功劳如同猎狗一般;而萧何发送指示,功劳就像是猎人一样。而且各位都是单身追随我的,最多携带两三人。而萧何带领他的宗族数十人全都跟随我,这个功劳不可忘。”群臣全无声。

来源:奇摩知识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