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教育热议(2010/7/19-7/25)

发表:2010-07-25 14:2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孩子不是成年人

桃桃是一个4岁半的小女孩,长的很可爱,但她的性格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很怪,时而外向时而内向,但是固执,任性是常有的事,从小到大不喜欢和人打招呼,不喜欢叫人,没有礼貌,起初以为是认生,但后来发现叫与不叫完全凭她心情。惟有和她6岁的小表哥强强在一起的时候,情况完全不同,因为强强很懂事,很有礼貌。强强叫人时候她也会叫人了,强强让家人抱时,她也会让家人抱,强强玩什么她也会争着要玩,例如强强拿着相机给大家拍照,大家很高兴,拍好后强强会给大家看效果,这时桃桃就会去争抢相机,如不给就会非常委屈地哭,跟她讲“等哥哥拍好后给你好不好”就是不可以,她要的东西必须立刻拿到,如没有就会又哭又闹。给了她之后她会去拍,但是完全不给被拍的人看效果,好像怕被抢走相机的感觉,她只会拿着给大家看一眼,然后自顾自地拍,不理人家。

家人不知道桃桃这样的孩子长大会不会任性,得不到的东西就要哭闹,别人玩什么就要玩什么,别人干什么就要干什么。总之感觉她是一种自顾自的心理,并没有与你交流的意思,只是一味地任性。所以桃桃很让家人头疼,看到她时不知道应该怎样让她明白。她像个小男孩的性格,喜欢玩土,喜欢玩沙,喜欢往脏的地方摸,不让她摸她就越会去摸,直到摸得脏兮兮的时候会特别地开心,令她开心的不是手脏,而是你不让她摸,而她看到你的反映就很开心,好像总是逆反的状态。这样的孩子应该如何去引导和教育,这样的性格怎样才能改变呢?

我们常对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正常的。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多么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家人改变了,孩子也自然会改变的。”这条原则应用在桃桃身上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首先,一个4岁半的孩子不愿意跟人打招呼是很正常的,成年人要求她“有礼貌”,但这是成年人的一厢情愿,这种“礼貌”在孩子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你越强求她,她越反感。培养孩子有礼貌,有效的方法不在于督促孩子“叫人”,给家长挣面子,而在于平日里家长待人(包括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否做到尊重,平等,有礼,通过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其次,桃桃模仿表哥强强,让家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也是她对家人态度的一种正常反映。看得出来,大家都觉得强强懂事,听话,可爱,可能将桃桃跟强强相比,对她表现出诸多不满,甚至号召她向表哥学习,看齐,可怜的小姑娘,并不能理解她做错了什么,但是却能感受到大家偏向强强,于是,在她有限的思维里,能够讨得大家欢心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模仿表哥的一切行为!表哥叫人,她也叫,表哥要抱,她也要抱;表哥拍照,她也要拍,等等。但是即使这样做,仍然不能让你们满意,因为她的行为没有完全符合大家的期待,大家还是要批评她。

无论她怎样努力,都不能让大家对她的态度像对强强那样好,小姑娘真的糊涂了,怎样才能让你们对她高兴呢?怎样才能获取你们的关注呢?既然“好”的行为(模仿表哥)不能达到目的,那干脆标新立异吧!你们让我干,我偏不干,你们不让我干,我偏要做,把你们气坏了,你们知道我的厉害了吧!不管你骂我也好,打我也好,反正我得到关注啦!一个不能得到足够关注的孩子,的确会花费很多精力去获取成年人的关注,不管这关注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当然,我相信大家都很爱她,只是大家似乎不太明白该怎样去爱一个“固执、任性、逆反”的孩子。的确,爱一个像强强那样“懂事,听话,有礼貌”的孩子非常容易,谁都喜欢驯服的小宠物,然而,孩子不是宠物,而是独立的人,如果我们仅仅在他们听话的时候爱他们,在他们“逆反”的时候感到头疼,厌烦,一门心思想去“引导、教育、改变”他们,那么我们给予他们的就不是真爱,他们也无法建立起坚实的安全感。

我认为,需要引导和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身边的成年人。如果家人能够平心静气地接纳她,让她做她自己,而不要强迫她去迎合成人;如果成人能够无条件地爱她,多拥抱爱抚她,尊重她,关注她,倾听她,孩子会快活起来。也许桃桃父母之间就孩子教育问题上存在一些差异,建议家人多沟通,多了解一些儿童发展的特点,孩子不是成人,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本文由阳光宝宝远程婴幼儿教育中心供稿

**嘉能教育论坛

应该选择学医吗?

我读书的时候好像没有这个问题,在中国收入没有特别,也没有特别难考。在海外很多父母关心这问题,但还是得看孩子意愿,勉强不好。最近读到一位在美国做医生的博客,前后几年想法不一样,在这摘出一部分供有兴趣的家长参考。

弊:

1.从投资回报角度来讲不合算。

医学院基本不设奖学金,全是自费,住院医、专科Fellow工资又很低。这样10年下来,投资至少30万美

金。于是,如今一般primarycare的医生,按工作时间计算,平均收入和IT行业的consultant也差不了多

少。可是,IT专业只要有本科文凭就能找到工作,别人10年寒窗时,他们已经开始算工龄拿工资了。收入一负一正,懂数学的同胞们都会明白哪个选择经济上更合算。

2.过程漫长艰苦。

3.没时间谈恋爱,即使结婚了也不容易照顾家庭。

前两项理由男女身上都适用,这条主要针对女性。

利:

1.经济上,做医生旱涝保收。

自从近年次贷危机,美国进入recession,各行各业纷纷裁人,医疗系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所谓“铁饭碗”。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所以做了医生,可以一直到老,不用担心失业。收入多少可以自己掌

控,有一定的灵活性:多看病人,多花时间就可以相应提高;想要享受生活,就得减少工作量,收入也会跟着下降。

2.辛苦程度来说,年轻时承受能力强,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俗语说,世上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想想30岁左右,便学业有成,一劳永逸,这实在是人一辈子对自己最好的投资,苦点也值。

3.针对想学医的女孩,我认为只要别光做书呆

子,该结交异性朋友时就不要错过时机,早早解决人生大事,结婚生子统统在35岁之前搞定,然后找份不太忙、适合自己的工作,便能事业家庭兼顾。当然,独身主义者除外。

4.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治病救人,每天给我们带来无比的“职业满足感”,这是做医生很独特的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它使我们能热爱自己复杂琐碎的工作,有信心每天迎接挑战,包括医学上的,甚至法律上的(例如被人告到法庭)等等。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优质时间

编译:朱迪

亲子沟通的优质时间不是指父母花多长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或与孩子度过的这段时间内做了哪些活动,而是指双方之间在互动沟通方面的质量问题。说白了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否在相处的时间里,双方都因为彼此的存在与相处而感到快乐与融洽。

优质时间,并非一定要选择怎样特别的活动或大的事项才算陪孩子了,其实,让孩子参与到你每天的日常生活事务中,可能是一种更好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并能帮孩子主动去体会、接受生活的方式,孩子从中会体验到那种自然、平等的快乐。例如:你去干洗店时顺便带着孩子,让孩子“帮你”递钱给收款员,孩子可能就会感到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尽量让你与孩子之间每次的交流都是一次积极正面的互动,无论是孩子去上学还是周末特别的踏青活动,有时并不一定需要父母专门抽出时间,以一种孩子们都能感觉到的“履行责任”的形式来陪伴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比如:几个简单的表达关爱的动作,就会让孩子感受到他正在受到你随时的关注与重视,这就是助于他们的成长与情感幸福的优质时间。

当孩子需要你给予关注的时候,尽量让自己脱身出来马上做到。这看起来好像得多次中断手中的事情,但你会发现,一旦他们知道随时可以得到你的关注,他们的要求也就不会那么的频繁了,每次不过花30秒到几分钟而已。

把你自己当成一个图书馆式的资源库,让孩子们经常进来登记借阅。保持与孩子之间敞开式的互动,让孩子感到他溶入你的生活中,你的世界中随处有他的位置。一天中尽可能的给予孩子短暂但经常性的实质关注,也许是孩子更需要的。

**顾老师谈教育

每周一言:怎样正确地理解“人才”这个词?社会需要的是“才”而不是“人”,这样的说法很残酷,也难以理解,然而这是客观现实。

问:怎样理解社会需要的是“才”而不是“人”?

(54)问:怎样理解社会需要的是“才”而不是“人”?

顾老师:有一个学生在海外一个大公司有一个高薪职位,回国探亲来看望我,谈到了工作压力与办公室政治两件事,他这样说,他一天工作十多小时,可工作当中也不免有差错,上司常会严厉批评他,而有时上司会把一些工作给他所信任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办公室政治,让他倍感压力,他心里一直在怀疑,有没有必要这么努力地工作。

这个问题在年轻的精英白领中带有普遍性,我提了自己的建议:1,对于上司的批评做最有限的直接与具体的理解,即错了什么改什么,而且认识到下次工作也难免有错,继续这样做,不想知道上司批评的动机与目的,不想了解上司与同事的关系,自己想的与做的只是尽力完美地完成工作,对一个不懂办公室政治的人别人搞那政治很没趣的。2,能十几小时努力工作、时时刻刻改进错误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是社会最渴望的人才,只要尝试五个公司,一定会有合适的岗位与升迁的机会。3,以决定代替忧虑,二十几岁的人有如此高的专业技能与工作态度,如果决定留下无疑是正确的决定,严酷的环境能修炼一个人超一流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可谓机会难得,若决定离开也是正确的决定,找一家合适的公司获得更快的发展空间,所以怎么做都对。4,以我们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人生会遇到多少大事小事,换工作可能不是最大的事,每件事临头时都会觉得大难临头,难以应付,而事后却成了自己宝贵的人生经历,以及自己取得事业和成就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听你的故事让我感到的是嫉妒,我这一生都没有你那样的顶尖公司中如此具有挑战性的职位(投资顾问)的经历,自己处于如此高的竞争平台,是否该感谢上帝的恩宠?

其实,这番话也是别人教我的,即我的学生,您们的孩子们教我的,他们比我可厉害多了,我曾经问学生一个问题:华裔与顶尖的欧裔人才有无区别,若有,在哪儿?

学生回答:我们华人工作时有很多杂念,诸如有没有必要,是否太辛苦,有没有升迁等等,欧裔的同事他们比较简单,工作时无杂念,工作完了喝酒放松。实际上人才中的“人”字往往是自己为社会贡献的一个障碍,我们这一代不少人有自己的小生意,最担心便是员工请假(可以找一百个理由)、生病、闹情绪等等,当我们的亲友在手术台上时,若一个外科医生因为个人原因或家人生病,或因病人没有送红包而离开手术台,或者工作马虎,这都是“人”在作怪。

学生问,那人生不是很没意思么,其实不会,根据贡献文化的理论,人的时间分为“工作”与“休闲”两个部分,工作时间忘我地贡献,能让你获取社会给予的物质与精神的最高回报,休闲时才能充分享受每个假期、每杯啤酒,这时妙处来了,由于赢得了职业声誉与成就,工作时才变得真正有意思,无论是当年巴顿将军承担人类命运而忘我工作,还是你认真给客户专业投资意见而忘我工作,这其中的享受别人可都在嫉妒呢,这就是“老子”的理论,只有“忘我”才“有我”,若你心里老放着“我”,对社会是无用的,那时的“我”又如何存在呢?

**中澳教育比较

为了孩子的天性—妈妈不让女儿上学

两周前我们讲述了一个澳洲妈妈怎样爱护孩子天性的故事。或许对于许多望子成龙的华裔父母来说,他们很难接受这位妈妈把女儿的知识教育看得如此轻薄。本文将讲述一个中国妈妈怎样爱护孩子天性的故事。希望我们能从中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是否为了爱护孩子的天性,就必须轻视孩子的知识教育?

在天府之国的成都留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七岁的小女孩蓉蓉完成了小学六年级的全部课程,而她却从未进任何小学或幼儿园学习过。当我刚听到此事,猜想这个女孩可能是那种急功近利,片面和过分追求知识教育的父母而培养出的高分低能或重智轻德的孩童。带着这样的疑虑,我随同朋友宫建前往拜访。

一个彬彬有礼的小女孩

到达蓉蓉家时,蓉蓉正在书房听家教授课。妈妈惠俊接待了我们。同惠俊坐下交谈了一会儿之后,蓉蓉就蹦跳着跑了出来,一边摇着铃铛一边喊着,“下课了,下课了”,扑到了妈妈的怀里后。妈妈给她介绍了来客,特别强调这位叔叔来自澳大利亚。蓉蓉给我们打了招呼后,就静下来听我同妈妈继续交谈。片刻后,蓉蓉似乎想起了什么,就起身到书房拿了剪刀,粘胶和一些彩纸,坐在妈妈旁神秘地裁剪着什么。我同惠俊继续交谈着,宫建坐在一边旁听着。一会儿,蓉蓉完成了她的第一个剪纸作品,就静静地拿到宫建处,展示给宫建看。“瞧,这是袋鼠。”宫建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原来蓉蓉裁剪了一支袋鼠来欢迎我这位来自澳洲的客人。蓉蓉又回到了妈妈旁边继续忙碌着。

一会儿,她又完成了第二个作品,一支树熊爬在一棵大树上。同样,为了不打断我同惠俊的谈话,她只是静静地展示给宫建看,而宫建又是那样欣赏她的作品,总是要激动地打断我们的谈话要我们一同欣赏。对于大家的赞赏,蓉蓉只是嫣然一笑,又继续制作她的下一个作品。在制作了一大堆动物后,她就拿着一本书在一旁静静地阅读着。当我谈到西方的女权运动时,她停下了阅读而专注地听着,原来还能一心二用呢。我打消了疑虑,认识到这是一个聪明灵性,活泼快乐而又彬彬有礼的小女孩。于是好奇地向惠俊打听起蓉蓉的成长经历。

妈妈的补偿发现了女儿的天性

说起这段经历,还真有些偶然性。蓉蓉出生刚两个月,惠俊就不得不离开她而去了广东,直到十六个月后,惠俊才回到了女儿的身边,并深感内疚,发誓不再同女儿分离。为了补偿这段割舍,惠俊成天在家陪伴女儿,给她阅读大量的儿童书籍。她知道两岁的孩子还不能听懂这些故事,但她认为这样做可以得到一点慰藉。然而惠俊吃惊地发现女儿能记住这些故事,有时还要从妈妈手上夺过连环画自己阅读。蓉蓉三岁时就能自己阅读儿童书籍了,四岁时就开始写日记,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你简直无法想像她是如此痴迷于阅读,”惠俊兴致地讲道,“上厕所要读,吃饭要读,洗脚时要读,上床睡觉前还要读半小时。”发现了女儿的好学兴趣后,惠俊就再也没有什么年龄概念而是随着女儿的兴趣将学习的快车往前推。在三年里,蓉蓉的学习快车经历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并开始穿越一些初中课程,从记日记迈向写小说。惠俊拿着蓉蓉的书稿讲道,“她写了一个叫RR的小狗周游各地的故事,这些地方也是她自己旅游过的地方。她用这只狗的视野来讲述她的经历。你瞧她写的,当这支狗愤怒时,它的大耳朵就会像翅膀一样煽动起来并飞起来。只有儿童才会有这样的想像力。”

多才多艺的小作家

我瞧了一下蓉蓉的书稿,真是一个小作家呢。书稿上有许多涂改的地方,也有一些可能不会写的字而使用的替代图画。每一页的背面还有她自己做的插图。我叫蓉蓉给我们讲讲小说的故事,她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因为RR比较小,还不懂事,跟她说漓江,她硬要听成是离江,最后终于记住了。然后呢,看见了一条小溪,清清的,很漂亮那种。因为我是那种一激动就什么事都要忘记的。啊,漓江到了,然后那个RR很想看一下漓江是什么样,然后她就‘在哪里?在哪里?’然后那个小鹦鹉就说,在这里,美丽的小江就是漓江到了。”真是像说评书一样,我们都忍不住大笑起来。接下来蓉蓉用英语给我们讲了一个金鱼的故事,用钢琴弹奏了两首曲子,之后就领着我们去参观她的画作。她的画作大多是展示大自然的作品。宫建拿着一副农家图对我说,“瞧这幅画,完全可以到你们那边去开一个画展了。”

为了孩子的天性,最好在家学习

当蓉蓉六岁时,她被当地小学列为了适龄入学儿童。惠俊意识到女儿已经有了一个理想的成长氛围,而进入学校后这个氛围就会被破坏,意味着蓉蓉必须走下已经习惯了的学习快车而换乘另一辆陌生的列车。全家人认真考虑后,决定让蓉蓉继续留在家里学习,以维护其天性和成长经历的继续。

惠俊的决定立即在公众引起了轰动。一时间门庭若市,大家都想来询问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女儿独自在家学习,她将怎样学会同其他孩童和成人交流呢?”惠俊胸有成竹地答道,“她没有上幼儿园,她的交际能力反而比上了幼儿园的孩童强。因为独生子女的缘故,许多孩童都被娇惯溺爱,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而在幼儿园孩子们又非常容易地相互染上这些坏习惯。蓉蓉没有去幼儿园,所以就保持着她的童真。当她同其他孩童玩耍时,总是表现出爱心和谦和。我们外出旅行时,她总是喜欢同旅途中的同路人交谈,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甚至包括外国人”。

惠俊认为在小学里儿童们的坏习惯比在幼儿园更厉害。激烈的分数竞争,抑制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会扭曲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灵。“我的方法就是放松,当大人和小孩都放松了的时候,孩子会学得更好。我并没有对她的未来抱什么特别的期望,只要她每天快乐就行了。”

为孩子在家构建一片“净土”

蓉蓉爱悦于大自然的花草,森林和动物。我问她长大了想干什么,她无不犹豫的答道,“当一个动物学家”。为了在喧闹和拥挤的城市里为女儿创造出一个大自然环境,惠俊和丈夫买下了住房楼最高层的一套住房,这样他们就可以拥有部分房顶。他们在房顶搭设了一个绿色茵茵的植物园,还养了金鱼和一只小狗。

惠俊就这样尽力地为女儿提供一个既能保护天性,又能最大限度满足女儿从事其热中的活动的学习氛围。然而她在家中的这片“净土”也很难长久维持。如果蓉蓉要在中国生活下去,她最终还是要去上学,去参加高考,毕业后找分工作。这就意味着她最终还是要被中国的教育制度打造。而惠俊认为那样的教育制度会造成孩子人格的矮化和理想的缺失,甚至于道德的沦丧。她和丈夫考虑着将蓉蓉送出国去学习和生活,这样就能躲避那样的教育制度。

归结起来,两周前的安吉和惠俊的基本教育方法是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合固定的教育模式。他们的教育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孩子学会做人。他们努力地去发现孩子,引导孩子,理解和尊重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就要牺牲知识教育。玛丽在智育上也并不逊色,而蓉蓉更是智识超群。

华裔父母们,看了此文你又有何感想或问题?我们欢迎你来函同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感想或讨论你的问题。

作者:吴建国

**孩子教育的热枕信使

育才小灵通

在子女教育方面,无论你有什么方面的问题,育才小灵通愿真诚为阁下效劳。请您通过书信,电话或电邮([email protected])同育才小灵通联系。育才小灵通将会为您广泛咨询有关教育学者或部门负责人,与您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孩子牙牙学语了我们没有准备好

育才小灵通,

我的儿子开始牙牙学语,并很快就要进幼儿园了。对于幼儿教育,我和我先生都很陌生,或者是说还没有准备好,我们过去在中国大陆经历的幼儿教育,无论从时间和地点来说,已经不适用了。希望你能介绍一下一些幼儿教育知识。

读者:赵巧红

赵巧红:你好!

澳洲教育部制定了幼年学习大纲,你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儿童的幼年是学习和成长的最重要时候。大纲的目标是希望所有儿童体验吸引的学习过程,并建立终生的成效。当然这个大纲有些理论化,我们还会向一些有这方面经历的华裔父母咨询,为你提供一些实际的育儿经验。

根据幼年学习大纲的描述,童年是归属(Belonging)、存在(Being)和形成(Becoming)的时期。

•归属是满足人生的基础。儿童有归属感,因为他们和家庭、社区、文化和地点建立了关系。

•存在是关于活在此时和此地。童年是生命中的一个特别时段,儿童需要时间适应‘存在’—有游戏、尝试新事物和欢乐的时间。

•形成是关于幼童体验的学习和发展。儿童在很年幼时便开始建立他们的身分认同,这也会影响他们长大后会成为哪一类型的成年人。

大纲是怎样运作的?

教育工作者会在不同的托儿地点采用这个新的大纲,包括全日托儿中心,幼儿院和家庭日间托儿中心,确保您的子女获得高质量的体验。大纲由资深幼儿教育工作者、学者、父母和照顾者制定和试验。

大纲的重点是您子女的学习。教育工作者会和您合作,以便可以深入认识您的子女。他们会按照您的子女的兴趣和能力设计一个学习计划,并让您了解您子女的进度。

透过大纲的五个学习目标,教育工作者会协助您的子女培养:

•强烈的的身分认同;

•和他们的世界的联系;

•强烈的幸福安康感;

•信心和投入参与自己的学习;

•有效的沟通技能。

游戏中学习

对于儿童,从出生那一刻开始,游戏便已经很重要。透过游戏,婴儿和幼童从沟通、发现、想像和创作中探讨和学习了解周围的世界。

儿童在游戏时,他们表达他们所学习和尝试了解的事情,这也是游戏成为幼年学习大纲其中一个基本原则的原因。

采用这个大纲,教育工作者会引导您的子女游戏,他们会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和促进学习的户内户外环境。

人际关系是重点

如果儿童和关心他们的成年人有稳定的关系,他们会学习得最好,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儿童在幼年时便建立可信任的关系,他们会感到更有信心并能够探索和学习。

在托儿地点,如果儿童在感情上感到安全,他们可以培养和其他人积极交往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并逐渐学习承担责任。

**学者谈教育

让“家长”真正成为“父母”

“家长”的含义是什么?是家庭的统治者,是孩子命运的掌管者。这样一个充满封建专制意味的称呼,与爱心无关,与现代教育也是完全相悖的。当然,“家长”并不等同于“家长制”,却是“家长制”的主题内容。《辞海》里对家长制的定义是,家长拥有对家庭统治权力的家庭制度。在这种家庭里,家长大权在手,不仅有经济大权,而且还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但是现在许多父母的观念中,还有很多“家长制”的观念。现在许多报导的未成年人多被打伤,甚至打死的事件中,相当一部分是父母所致。

研究发现,民主型和否定型对孩子的自我接纳影响最大。采取民主性的教育,给孩子一定自由发展的空间,多与孩子讨论一些问题,肯定他们的努力,鼓励孩子走向成功。这样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高,而且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欲望都比较高,容易形成敢想敢问敢干的创新与实践精神。相反地,否定型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低,而且甘居下游,不相信自己,对前途也是恐惧无望。

现在,在父母看来,未来的社会最应提倡的品行是责任感、诚实和进取,而中小学生则认为是平等待人、责任感、正直和进取。这一点差别,可以看出,孩子更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平等,是平等意识增强的一代。

信息时代的父母和孩子关系与以往不同,孩子的优势往往超过父母,他们影响父母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我说,21世纪的两代人应该是互相学习的,互相成长的。再有,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质。

但现在还有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就是好多诸如“家长会、家长学校、评选优秀家长”等等,家长一词似乎已约定俗成。所以,我呼吁,既然“家长”一词含有对孩子不平等的成分,从现在起,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应拒绝这一称呼,让“家长”真正成为“父母”。

(摘自《中国家长批判》 作者:孙云晓)

来源:看中国悉尼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