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内省

作者:蔡德贵 发表:2010-11-24 12:5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对人性的这句模糊学的概括,实在是非常高明的。性怎么近?是善是恶?后人尽可以随意去高论,于是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纷纷出台,成为人性论的代表性观点。不管人性论多么有歧义,恶的客观存在是论者们都承认的。

人生在世,自然要求生存、求发展。而求生存、求发展,当然会有欲念。欲念有好有坏,于是善恶生矣。

为了扬善抑恶,中外智者们想出了不少办法,其中较普遍使用的可以概括为投豆法。

宋代赵康靖公在桌子上放两个瓶子,一个放黑豆,一个放白豆。起一善念,放一粒白豆。起一恶念,放一粒黑豆。初时白豆少黑豆多,后来则是白豆多黑豆少。大思想家朱熹教门人时评论过此法,指出:“前辈有欲澄治思虑者,于坐处置两器,每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每起一恶念,则投黑豆于器中。初时,白豆少,黑豆多;后白豆多,黑豆少;后来遂不复有黑豆;最后则虽白豆亦无之矣”。(《朱子语类》)卷113《训门人一》)用此法检修心念,在今人看来不免滑稽可笑甚至笨拙,但古人靠此法成功者确实是有的。明代徐溥就用此法克制私念:起善念,说善话,行善事,就在黄豆瓶中投黄豆;起恶念,说粗话,行恶事,就在黑豆瓶中投黑豆。日积月累行善,黄豆最后到底比黑豆多了。他最后官到华盖殿大学士,仍然坚持积善除恶,修身养性。古人把这种方法叫做入德之方。用这种入德之法,他们见善必行,知过必改。“昼勤三省,夜必告天”,所以黑豆白豆之法虽然简单,却为贤智者所不弃。

此法的发明权属谁呢?季羡林先生1948年发现在《大藏经》《贤愚经》卷13也有类似的方法,不过不是用豆子,而是用黑白石子。“以白黑石子,用当筹算。善念下白,恶念下黑”,“初黑偏多,白者甚少。渐渐修习,白黑正等。系念不止,更无他石,纯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另据《地藏本愿经讲记》《如来赞叹品》第六,也记有“教其观心:起一念恶,即取黑豆入袋;起一念善,即取白豆入袋。如是临睡数之,黑多白少;日日观心,不觉白多黑少。最后,纯白无黑”。

可见,投豆法是在中国和印度产生的一种道德修养法。

古人在培养高尚情操方面,用了一些“笨法”,但是长期坚持下去却是不易的。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确确实实能收到成效。今天的道德修养,不是从中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