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生的“泡面”生活

发表:2011-05-17 13:2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泡面必定曾如哈佛文献标记一般,占据我们的留学生活。

前段时间因为各种缘由,生活忙到手抽筋,打理日常琐事的空间被一再压缩,就连正常的吃饭过程竟也显得十分浪费光阴。于是,我应对“变化”的手段便是吃起了久违的泡面。

到超市买来几款自己中意的口味,找来小奶锅烧小半锅开水,先放入面条,待面被煮成“微软”,再一并倒入调料,搅匀,面条再软一些就起锅,倒进预先准备好的小碗。闻一闻,真是难以相信,几包小小的调料就使得几分钟以前尚惨白的干面条发出这样诱人的色泽与气味。

吃第一口俺就忍不住要借景抒情了——就那味道,加上先前站在灶台前煮面的步骤、动作,貌似连空气里流动的什么,都似曾相识。这感觉如同在大街上好端端走着,忽然哪家沿街的店铺里放起庞龙流行一时的《两只蝴蝶》,我便想起2005年在国内渡过的短暂假期;如果播放林志炫的《蒙娜丽莎的眼泪》,我就想起从前家门口那条紧挨着臭水沟的通往学校的小道,小道边的小贩,还有走在那小道上,书包里沉甸甸的“海淀试题”。无所谓歌曲好不好听、歌星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那更像是一张张保鲜膜,储藏了一段段记忆。

而泡面的味道、乃至煮泡面时那熟练的姿势嘛,对我而言,是与“留学”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许多年前的这一个或那一个留学生,如今可能穿梭在各种知名企业的大小部门之间,早已因为吃惯了法国、意大利或是几十镑一顿的中餐而患上了健忘症。但谁又会否认呢?就在某一年某个夜晚或白天的留学生活中,泡面必定曾像哈佛文献标记(Harvard Referencing)一般,与我们如影随形?

想当年,泡面也是有高低等级之分的,我所知道的有这样几种:英国超市里出售的简装小包泡面,价格在9便士左右;Netto超市里曾有售三镑一箱的泡面,一箱够吃半个月。每包面仅配有一小包调料,却还要体贴的、煞有介事的分为鸡肉味、牛肉味,还有一种似乎是烧烤味的;级别再往上调整,则可以吃“出前一丁”、“康师傅”、韩国泡面;最高级的非桶装面莫属,我估摸着,那时买上一个桶装面的快感大概就类似老人讲的“过年吃红鸡蛋”吧?

其实泡面也不只是“穷学生”的专利。虽然穷却以勤劳自诩的留学生们会取笑:你瞧XX系的谁谁,开着奥迪去扛泡面,也不嫌寒碜!XX系的谁谁要是听见,搞不好财大气粗的喝一声:“爷不是没钱,爷只图个方便!”堪称留英版的“富贵闲人”。

接下来,我们就稀里糊涂的毕业了,回国的回国,找工作的找工作,继续成长,则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比起留学年代,我们中的许多人离“富贵”越来越近,却也离“闲人”越来越远。与“富贵”一同闪亮登场的是伙食的规范化、营养化、高级化,与“闲人”一道被抛弃在生活角落的,当然也包括了曾占据我们厨柜的五花八门的泡面。

当然也可以拧巴的喜新不厌旧,做出一碗与眼下生活齐头并进的“豪华爱心版泡面”——这是某女友的最爱,据说是香港早前艺人沈殿霞推荐的“秘方”:过冷水,下第二锅热水再加调料,放酱油、干贝素、葱花,额外煎一颗荷包蛋,才算大功造成。

我忍不住有个疑问:谁还敢光着膀子、看着网页、捧着这碗面稀里哗啦?那未免太不识趣了吧。我几乎就要劝告男同胞们先把燕尾服穿上再对它垂涎三尺。好味道固然不假,然而当我正襟危坐、拿出标准的淑女范儿品味这碗面,冷不丁想起2008年2月某日女星沈殿霞的辞世,口中瞬间索然无味—— 一如想起那逝去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那粗糙的、与泡面有关的日子。

来源:英国留学吧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