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也用刀叉进餐(组图)

发表:2012-03-07 15: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人类进食采用的方式,社会流行最广泛的有三种: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地区,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南北美洲,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陆。中国人是用筷子群体的主体,也是筷子的创制者,是筷子的当然传人。

我们使用筷子的历史是何时开端的?古代中国人是否还采用过其他进食器具?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应当说并不很困难,因为我们有浩如烟海的典籍。另外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古代进食具实物,将我们所要寻求的答案更明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考古资料表明;古代中国人使用的进餐用具,除了勺和筷子两类,还曾用过刀叉。这些进食器具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是筷子,使用它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人是进餐用勺的鼻祖

餐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是进餐用勺的鼻祖。

在黑龙江地区,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早期青铜时代遗址,曾出土过形状不一的骨质餐勺。年代较早的有新开流文化(距今6000年前),它的居民并不是从事农业耕作的,但是也习惯于用餐勺进食。在密山市兴凯湖岸边的新开流遗址,发现了几件长条形餐勺,餐勺柄部两侧都刻有齿状装饰,尾端有穿孔,一般都不太长,多数不足10厘米,最长的也有近20厘米的。

考古发现的远古中国人最早使用餐勺进食的证据,估计在大约10000年前。古代中国人发明餐勺进食,与农耕文化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出现的年代不晚于距今10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农作物品种主要是水稻和粟,分别适宜于湿润的南方和干旱的北方种植。这两种谷物的烹饪比较简单,可以直接粒食,或加上水煮成粥饭食用。热腾腾的粥饭,特别是半流质的粥食,不便直接用手抓食,需要借用某种中介器具,于是简单的餐勺便被发明出来了。最初,人们随手捡来兽骨骨片或蚌壳,也许并没进行修整就用它取食了。时间一长,人们不再满意骨片长长短短的自然状态,开始对合适的原料进行加工,于是真正意义的餐勺就制作出来。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水平逐渐提高,餐勺也就变得更加实用、更加精致了。

冶铜技术出现以后,文明时代的人们将所获得的铜首先用于制作装饰品和饮食器具,作为进餐用的餐勺也开始用铜打造。骨质餐勺的消失,是铜质餐勺逐渐增多的必然结果。

战国餐勺还采用了漆木工艺,出现了秀美的漆木餐勺。漆式餐勺同青铜餐勺一样,造型亦取窄柄舌形勺的样式,整体髹漆,通常还描绘有精美的几何纹饰。

一统的秦汉时代,人们进餐时使用的餐勺,无论在器具的造型或制作材料的选择上都大体承续了战国时代的传统,考古发现较多的仍然是那种窄柄舌形勺餐勺。引人注意的是,出土的属于秦汉时代的漆木餐勺数量很多,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可以想见当时贵族们的餐桌上很少见到青铜餐勺,而漆木餐勺却越来越受欢迎。

在辽宋金元各代,除了大量制作铜质餐勺以外,还有不少白银打造的餐勺。在这一时期,餐勺的造型基本上承继了唐代细柄舌形餐勺的传统,区别仅在柄尾略为加宽而已。黑龙江肇东县蛤蜊城遗址和辽宁辽阳北园的发现为例,形制与辽代的相去不远,辽阳北国的铜餐勺附加有雁尾饰,规格也比较大,长度达到32厘米。辽宁沈阳也出土了几件金代的青铜餐勺,柄部扁平呈鱼尾形,勺面为花瓣形,长26厘米上下,属于元代餐勺。也发现有一些银质的,所见餐勺一般都比较长大。元代铜餐勺在吉林发现较多,可分为尖叶勺、舌形勺和圆形勺3种类型,以尖叶型形餐勺数量为多,长度在20—30厘米之间。

餐勺,在古代的名称或为匕,或为匙。在周代的青铜餐勺上,通常自铭为“匕”,这应当是周人对餐勺所取的固有名称。匕是餐勺在古代中国的通名,秦汉以后的文献中,餐勺仍以匕为通称。汉代已开始称匕为匙,《说文》云:“匙,匕也”;《方言》云:“匕谓之匙”,表明在汉代以后,匕与匙的名称是能够互换的,但比较而言,匕作为专名使用更为广泛一些。在现代社会,匕的古称已经完全消失,我们可以把餐勺称为勺子、饭勺,也可以称为瓢羹、汤匙,还可以称为茶匙等等。

中国自古有餐叉

一般人认为进餐用刀叉是西方人的发明。其实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餐叉。

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很多精美的骨制餐刀。


河姆渡出土的圆雕鸟形刻纹餐刀

考古发现,从西周到战国,先后流行过青铜勺形、尖叶勺形和长柄舌形餐刀。窄柄舌形餐刀从春秋到宋元一直用了2000多年,制作材料有青铜、银、金等。

几年前,在青海同德发掘了一处名为宗日的遗址,属于年代可早到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那里意外发现了一件骨质餐勺。这件餐叉为三齿式,齿间宽2.6厘米,齿长9厘米,全长25.7厘米。新石器时代的餐叉在中国并不是第一次出土,在甘肃武威市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也曾出土一件骨质餐叉,为扁平形,三齿。这两件餐叉都出土于西北地区,启示我们这里可能是餐叉起源的一个很重要的地区。


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餐叉

餐叉在中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它同餐勺一样,起初都是以兽骨为材料制作而成。到了青铜时代,使用餐叉的传统得到延续,考古发现的这个时期的餐叉也多由兽骨制成。如50年代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就出土过一件骨质餐叉,也是三齿,全长8.7厘米,宽1.7厘米,齿长2.5厘米。这件餐叉柄部扁平,和齿部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制作稍显粗糙。

在夏商周三代,餐叉的使用情况不是很清楚,各地出土餐叉数量很少。到了战国时代,餐叉的使用在上流社会显然受到重视,考古发现了这个时代较多的餐叉。如河南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一次就出土了骨质餐叉51件,都是双齿,圆形细柄,长度在12厘米上下,餐叉出土时包裹在织物中。


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战国时代以后,各地出土餐叉实物很少,汉晋时代只有零星发现,唐宋时代几乎没有餐叉出土。到了元代,有了两例很重要的发现。一是甘肃省漳县一座墓葬出土地的1件骨质餐叉,为双齿圆柄,制作非常精致,全长19.5厘米。与餐叉同时出土的还有1件骨质餐刀,大小与餐叉相仿,两者是配套使用的进食具。一是山东省嘉祥石林村一座墓葬出土的1套餐叉餐刀,刀叉都是骨柄铁质,餐刀长14厘米,餐叉长15.5厘米。这1套进食具还配有1个竹鞘,鞘间有隔断,分放刀叉,鞘长18厘米。

餐叉的使用与肉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以叉的力量获取食物的,与匕与箸都不相同。先秦时代将“肉食者”作为贵族阶层的代称,餐叉在那个时代可能是上层社会的专用品,不可能十分普及。下层社会的“霍食者”,因为食物中没有肉,所以用不着置备专门食肉的餐叉。

中国人用餐叉的历史已经追溯到了5000年以前,不过我们没有将餐叉作为首选的进食器具,它实际上是基本被淘汰出了餐桌。

筷子的历史与变迁

比起勺子和叉子来,国人对筷子似乎更有感情,朝夕相处,“不可一日无此君”。筷子古称为“箸”。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说:当时民间会话有一些避讳的风俗,如行船讳住、讳翻,所以要改箸为快(筷)儿,改幡布为抹布。这样一来,叫了几千年的箸就变成了“筷子”。中国古代的箸,由考古学提供的实物证据而论,它的出现要晚于餐勺。自从筷子出现以后,它便与餐勺一起,为人们的进食分担起不同的职掌。

年代最早的古箸出自安阳殷墟1005号墓,有青铜箸6支,为接柄使用的箸头。到了汉代,箸的使用非常普遍,它被大量用作死者的随葬品。

考古发现辽金元时代的箸也不少,如吉林农安万金塔墓中发现的辽代铜箸8支,箸长16—16.5厘米,首径0.4厘米,足径0.15厘米。首端平齐,足部尖细。辽宁建平张家营子勿沁吐鲁辽墓发现银箸1双,长19.9厘米,直径仅有0.08—0.2厘米,是少见的纤细箸。金代的箸,在辽阳三道壕一座金墓中出土铜箸1双,长26.9厘米,直径首足均为0.15厘米,首部呈六角形。元代的箸略有增长的趋势,如安徽合肥的一座窖藏中的银箸110支,其中长25.6厘米的有106支,长24厘米的4支,直径均为0.5—0.35厘米,首部截面呈八角形。宋辽金元的箸,型制比起以往没有明显的变化,大都是圆柱形或圆锥形,也有了六棱形、八棱形,比较重视箸首的装饰;长度一般为23—27厘米,最短的为15厘米,直径一般为0.35—0.2厘米。

清代的箸,由帝妃使用的箸品可见其豪华。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御膳房库存金银玉器皿册》记载了当时宫中所用的餐具,其中筷子有:金镶牙筷6双、金镶汉玉筷1双;紫檀金镶商丝嵌玉筷1双;紫檀金银商丝嵌玛瑙筷1双;紫檀金银商丝嵌象牙筷16双,紫檀商丝嵌玉镶牙筷2双;银镀金两镶牙筷1双;包金两镶牙筷2双;铜镀金驼骨筷8双;铜镀金两镶牙筷2双;银镀金筷2双;银两镶牙筷大小35双。紫檀商丝嵌玉金筷1双;象牙筷10双;银三镶绿秋角筷10双;银两镶绿秋角筷10双;乌木筷14双。这些筷子用料珍贵,制作考究。清代箸的款式,与现代箸已少有区别,首方足圆为最流行的样式,箸面还出现了图画题词。工艺考究的箸不仅是实用的食具,也是高雅的艺术品。

使用筷子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因为它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具中最难掌握的一种,两支箸之间没有任何机械性联系,全靠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恰当掌握,辅以无名指的协作,方能运用自如。五指并用的人,我们常常也能见到,儿时养成的就是这样的习惯,《相书》上说“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者贵,五指用箸者大富贵”。

古代中国人在进食时,餐勺与箸通常是配合使用的,两者一般会同时出现在餐案上。依“三礼”的记述,周代时的礼食既用匕,同时也用箸,匕箸的分工相当明确,两者不能混用。箸是专用于取食羹中菜的,正如《礼记•曲礼上》所说,箸是用于夹取菜食的,不能用它去夹取别的食物,还特别强调食米饭米粥时不能用箸,一定得用匕。

到了汉代,餐勺和箸也是同时使用的,人们将勺与箸作为随葬品一起埋入墓中。《三国志》中曹操说了一句“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刘备两人而已”,吓得刘备手中拿着的勺和箸都掉在了地上。从这里,我们找到了汉代末年匕箸同用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甘肃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图》壁画中,绘有男女9人围坐在一张长桌前准备进食,每人面前都摆放着勺和箸,摆放位置划一,相当整齐,将勺箸在古代的分工又一次说得非常明白,其礼仪与修养使古罗马宫庭豪华宴会对此也相形见绌。

来源:历史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