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4年来增发的几十万亿“钱”都给谁了?

作者:dtrader99 发表:2012-10-21 03: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有人说准确的预测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未来,是一门艺术加运气的科学。而准确的预测,又是现代社会暴富的密码,就象保尔森2007年对赌美国次贷,让他几乎是瞬间进帐几十亿。预测的方法很多,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经济学有一大堆的“原理”,“规律”,依样画葫芦,顺着这些“规律”,就可以推导未来,当然,还可以建立各类数学模型来仿真。天涯就充斥着大量的“按规律推导”之类的忽悠,因为中国主流经济学舶来的西方经济学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基础。但这世上,活着的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怨,都不是“经济人”。没有地基的高楼,只是海市迷幻,所以,这些预测没有太多的价值。经济现象和后果,从根本上来讲是特定疆界内众人行为集合的结果和映射,所以,通过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对周围的观察,加上金融市场上的一些经济数据,来对未来做逻辑推断,常常是一种简单,但可靠的方法。我将随心所欲的写点我经历和所见所闻的故事,通过解说这些故事,来讨论中国经济2012和之后的一些年。我欢迎大家也来写下自己身边的故事,我也将尽力提供些经济学的评论。

故事一央行印发的几十万亿“钱”都给谁了?

巴黎,那个看上去宏伟且富丽堂皇而骨子里最傲慢的世界大都会,有一条举世闻名的香槟大道,道路两旁汇集了世界最富盛名的奢侈品店铺,路易斯威登(Louis Vuitton)的总店就跻身其间。这是一个秋日的傍晚,路易斯威登的总店的两个大橱窗在夕阳辉映下变成一对金色的镜面,随着你面对的距离和角度,给你一幅变化万千的香槟大道流金溢彩的黄昏画图。我站在路易斯威登总店的门前,有点迷乱,但绝非是被橱窗的“万花筒”晃悠的,而是对是否要进店,我做不出决断。人生一世总有些难以忘怀的经历,而不同寻常的受辱,惊心动魄的历险之类,最让人耿耿于怀。此时,历历在目的是10多年前在此遭遇的那场优雅的屈辱。

那是1996年,也是一个秋日的黄昏。我趁出席国际会议之便,来路易斯威登总店,想买个背包作为内弟新婚“最昂贵”的贺礼。推开店门,里面格外冷清。长长的单边柜台前就一个顾客在东张西望,柜台后有三个时尚的金发售货女郎,正依偎在靠店门的柜台聊天。其中一位高个冷冷的扫了我一眼之后,无动于衷的继续着她们的闲话。早就听说法国人的傲慢,但亲身经历起来,更觉“寒气逼人”,甚至有点想“知趣而退”了。但我是来买包的,不是来领教法国人傲慢的信念,让我“勇往直前”。不过,我底气也不很足,因为我兜里只有600美元,我能买的是这个价格以下的产品,事实上,这也是我准备买路易斯威登包的缘由-相比于其他更奢侈的品牌,如芬迪(FENDI)和古奇(GUCCI),路易斯威登包该是600美元力所能及的。

我沿着柜台仔细搜寻,但发现所有的包都没有价格。于是,我用英文向并不遥远的几位女郎打招呼,但犹如对牛弹琴,没有回应。出于礼貌,我走到她们聊天的柜台前,再用英文问道“我能看看那个包吗?”那个高个女扫了我一眼,一付茫然的样子,用法语反问道“你在说什么?”出国前,一位去过法国的朋友曾告诫我,法国人以不讲他国语言为荣,即便是英文也不屑一顾。所以,以防不测,要学几句法语。我用结巴法语再说了一遍我的要求(Est-cequejepeuxvoircesacla?)。回答我的却是那一脸轻蔑,和她对同伴嘟喃:“又是个穷开心的主儿”(大略的中文意思)。那个时代,作为一个来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人,这样的被人轻蔑,被人“践踏”,在纽约,伦敦,巴黎,罗马等世界大都会的名牌商店,是不算稀奇的,因为人均GDP才几百美元的中国人,饭都吃不饱,那有花几年GDP来买品牌背包的?我兜里又是只有不到1000欧元,所以徘徊不决。骤然,两位30多岁的中国女士从我身边扫过,风风火火的撞开了路易斯威登的店门,这让我鼓劲,不再犹豫,也伸手推开店门。。。

“先生您好,欢迎光临!”脚未站稳,亲切的问候迎面而来。之所以倍感亲切,因为这问候是“国语”。抬眼望去,一个笑容可掬金发女郎站在店门边,那一脸媚,那一脸笑,那一脸和蔼,那一脸恭维,极象是在迎接“阔佬”。再往里看,好热烈:柜台前都挤得满满。再看仔细点,大多都是熟面孔-和在王府井和外滩见到的一样面孔:中国人。再仔细听听,讲的都是中文。我说我想看看新款包,这位金发女郎看我会几句英文,便直接把我带到了楼上的“贵宾室”。贵宾室也有人满为患的情势,刚才那两个年轻女士正优雅的靠在“贵宾沙发”上,一付底气十足的趾高气扬的神态,在听一位金发女郎用中文推销限量新款包(限量包价格一般都在3000欧元以上,路易斯威登最贵的限量包“贡品拼包”(TRIBUTEPATCHWORK)价格在4万多欧元)。两位很豪迈,且干脆,无须“劝诱”,一人提起三个包下楼付款去了。我估算了一下,她们两人手里的6个包,至少价值2万欧元。我对此感概不已:这几年翻天覆地,中国人真的富裕了,豪迈了,更让唯利是图的,曾傲慢不可一世的跨国公司仰望了。真让人扬眉吐气。但心里也有不解的困惑,因为我在看到豪华时,总难忘在四川凉山一个乡村看到的低矮的草房,衣不裹身的小孩。

不久前和同事聊天,讲起我在巴黎的经历,不想一位愤青同事拍案而起:你那买几个包算什么阔绰,我邻居送女儿纽约读书,150万美金买套公寓,拍现金;还有,你看看这广告“郭德纲领跑圣诞档,最高票价仍旧8800元!”顺手递过了《京华时报》;你知道在XXX(四环里一个庄园式的餐厅)吃顿一般的晚餐多少钱?人均3000,还不点鲍鱼,不点洋酒;再看看这个,顺手递给我另一张报纸:“2月1日,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报告显示,这个春节中国富人在境内外砸下近90亿美元来购买奢侈品,折合人民币高达560亿。”“消费目标为名表、皮具、时装、化妆品和香水。”还有,“纽约地产大亨盖瑞。巴内特在曼哈顿卡内基音乐厅对面新建了一幢能俯瞰中央公园的超级豪华摩天公寓楼One57,房价从600美万起价,据说有8套公寓卖给了来自中国的买家。”所以,你看到的买几个包,算什么有钱?算什么奢侈?

我语塞,有点“井底之蛙”的难堪,但也刺激我“经济学的思维”。有人说国人是“未富先奢”,但这样的少数人极度奢侈的消费现象,可能是另有根源。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个理论叫《心理帐户》理论,简单的讲,这个理论是说:(1)同样是钱,但由于来源不同,在人们心目中价值不一样;(2)人们花钱主要是按自己心理钱的价值来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辛苦赚到的工资,同奖金,“中彩”的钱,收受的礼金,还有各类灰色收入等在人们收入帐户中的心理价值是不能等同的。工资是辛苦赚来的,价值最高,所以通常会有“一分钱被扮成八瓣”花的说法。而“中彩”的钱,“礼金”,“不费力而容易到手的钱”,“意外到手的钱(暴富)”等是天上掉下来的,最不值钱。所以,人们花这类钱是最慷慨的。

心理账户的基本特征有两点,第一是钱在不同帐户间不能完全替代,叫作“非替代性”。这使人们产生“此钱非彼钱”的认知错觉,即工资和“礼金”之类的钱不能互换,从而导致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第二是心理帐户有特定的记账和运算规则,即不只是由交换价值决定,也由“交易价值”决定。交易中的“得与失”,“爽不爽”等“前景理论”中提出的人的决策行为心理,都影响心理帐户的记账和运算规则。即,只要能“高兴”,花“不值钱”的钱是最爽的。

我上面的故事和这个理论,首先对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少数人获得金钱没有经历艰辛,或者说他们手里的钱来得容易,所以才如此挥霍,极度无理奢侈,因为对他们而言“钱不是钱”,“钱不值钱”。如果进而再追问,这些不值钱的钱是哪里来的?这些年我们一天到晚在盯着央行印刷了多少钱,一天到晚都有人在恭维或谩骂央行的货币扩张政策,哭诉通胀,但好像很少有人去追踪2007-2010的4年间发行的22万亿货币的去向。在我们这个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22万亿可不是小数,如果所有的钱都流入1%中国人的手中,他们人均170万,10%的人手中,人均17万,按13亿人均平分,每人1。7万。当央行发行的货币流动入少数人手中,他们当然就会大富大贵。问题是,富豪们是如何将央行发行的货币收入囊中?  对于这个“致富链”我不得而知,我仅仅知道当一张圣诞演出票就能让近4人脱贫一年(一天一美元),而近3%的人口依然赤贫,央行印刷的人民币一定只流入了少数人手中,所以他们才如此奢侈,如此挥霍。

当少数人可以用轻松的方式,无须艰辛将钱-财富收入自己的囊中,并且无理挥霍和奢侈,这无疑说明现行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存在着合理性的问题,再往下追,是现行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合理性的问题。古人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公平激发不满,不公平引发群体事件。如我多次提出的,这种极度不公平的分配,这种极度不公平的分配是内需不振,结构经济调整难调整不能实现的根源。

故事二从公司股价运动看部分出口企业的破产宿命

无论认不认帐,出口的产能过剩都是中国经济的噩梦。最近读篇报道:题目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要准备过冬。不知道是记者傻还是别的缘由,还指望着憋口气又能迎来万紫千红的新春。当石油价格继续在100美元/桶上下晃悠,太阳能光伏产业本是前途无量的新兴产业,但破产却是中国这个行业众多公司的宿命。据彭博的一个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现有的330家太阳能光伏企业,最终能剩下15家左右。

在2011年,许多在美国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巨头已经先后倒地,申请了破产保护,包括Solyndra、EvergreenSolar、BeaconPower和SpectraWatt美国太阳能企业,最近,德国的SolarMillennium和Solon也提交了破产申请。在美国股市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最早是尚德控股,后来先后有十多家相继登录成功,其中既有涉及上游多晶硅生产,也有中下游电池及组件生产商,目前光伏产能超额过剩,大多这些企业面临倒闭的命运。以尚德(STP)为例,2005年12月在美国上市后成为华尔街的“新宠”,股票价格从2006年的18美元一路飙升到2008年初的90美元,结果由于中国太阳能晶片生产过剩,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上升到了54%,产品价格,如太阳能模板的平均价格在两年内也下跌了40%。结果,所有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太阳能公司上季度都出现亏损。尚德(STP)的股价一落千丈,最低时跌到1.7美元,2012年以来随着整个股市暴涨,目前也才4美元。这些公司股价暴跌说明市场预期这些公司的生存难以为继。

而所谓“新兴太阳能产业”还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污染问题。在北京的海高会上,专家指出现在世界上80%的太阳能芯片是在中国生产的,但80%的太阳能芯片是在海外运用的。太阳能芯片生产技术不复杂,哪为什么国外不愿生产太阳能芯片?道理很简单,污染问题太大。我们却是在“高新技术”,“朝阳产业”的光环下污染山河。而牺牲了环境还不讨好,最近美国正考虑中国产太阳能电池“反倾销”,去年中国对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额是150亿美元,虽然“价廉物美”但美国人不领情,要惩罚。

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而10年后的2010年就超过8000兆瓦,产量高达全球的50%,居世界首位。近几年大量资金持续迅速地涌入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据预测,光伏产能在2000兆瓦左右,已经足够2020年的市场需求。过剩6000兆瓦。风能公司也难免困境。国内风电制造业巨头华锐风电科技(集团)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7.3%,净利润减少48.51%,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销售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减少,毛利率下滑。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生产风能设备的《美国超导公司》(AMSC)很长一段时间惨淡经营,但前两年搭上了中国风能投资的快车,股价一路走高,2010年初股价还突破43美元,现在和众多中国太阳能公司为伍成为“垃圾股”(5美元以下)。“高科技”的“新兴产业”都如此悲凉,什么造船,钢材,水泥,纺织,手机,机电等传统行业能风光吗?

过去10多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以40%左右的幅度增长。一个最大的希望是:出口势头旺。但现在中国已经制造了世界上60%以上的钢材,水泥,手机,彩电,鞋,玩具,包箱,。。。即便是100%都归咱们来制造,在现有基础上固定资产投资再增加55%就足以,也就是现在投资增长倒计时一年半。把全球的市场都占有了,以后呢?山再高也有顶,海再深也有底,市场总会有饱和点。过度了,就是经济学的“产能过剩”。

由于疯狂的投资,13亿人的购买力没有增长,国内市场在短时间内到达饱和,结果是产能过剩,于是就要依赖出口。为了刺激出口,政府实行出口退税。因为出口退税率达13%以上,而存款利率近0,只要能出口,拿到退税,可以实现13%的收益。这样,出口退税实际上是引领疯狂投资的一个动因。此外,地方政府首长的GDP政绩,也是拉动盲目投资的主力。尤其是地方政府以资源-土地为诱饵,资本是绝不会拒绝的。雪上加霜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美国的政治压力下不断升值,国内民工工资随着通货膨胀上涨,而一个最新发展,是现在美国等开始拿中国政府参预经济和中国的国企说事。

最近,美国国务院,财政部,贸易代表办公室和其他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们相继对遏制中国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指责中国政府参与经济,危害了“公平竞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不久前在纽约说:美国希望政府在全球商务交往能够实现“竞争中立”,她发出警示说,国有企业进入全球市场“不仅仅为了获利”,也是在代表国家建立并运用其国家力量。美国国务院的最高经济事务官员霍马茨(Rober tHormats)跟着直接点名中国。他在华盛顿对一批美国企业说:““中国模式”造成的贸易扭曲对美国公司不利,对美国就业和竞争力构成了直接威胁”。

上个月在瑞士达沃斯,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称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及其政府的“补贴和扭曲”对中国的贸易伙伴们“非常有害”。而美国总统奥巴马此前在其国情咨文中也表达了这种观点。美国贸易代表去年12月在国会说得更直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正日益可追踪溯源到中国的产业政策上,这些政策以可对贸易造成扭曲的政府行为来提振或保护中国国有企业和国内产业”。

美国正在开辟又一个新的“遏制中国”的战场,而这可能是对中国国企生存和在全球扩张的致命一击。中国的国有企业无处不在且规模庞大,有大额政府补贴以及融资,税收,监管优惠的支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据估计,国企贡献了中国非农业GDP的一半。如果国企的对外贸易和扩张的手脚被捆绑,那么中国的产能过剩危机将加剧。

结果,中国制造业中的很多公司破产可能是宿命,而且由于银行印钱规模的扩大,新的疯狂扩张继续上演,所以,现在一些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的面临的,大概不是2007/08年的什么“抱团过冬”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了。这既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无序发展的恶果,也凸显未来扩张的限制。一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微微萎缩虽然不表明趋势,但却是一个警号。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部分公司破产,外贸面临扩张的限度,是中国经济必然“着陆”的重要根源。

来源:天涯财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