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业为何在信任危机的社会繁荣?

作者:予龙 发表:2013-02-22 13: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社科院最近发布了《中国社会心态蓝皮书》,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官民间不信任度扩大”,二是关于“中国社会总体信任度已跌至合格线(60%)以下”。笔者虽然不太明白信用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大概是指社会行为者之间只有不到60%互信程度,超过40%无信任感,但可以肯定,这是个极其可悲的现象,可以说社会的信用危机在加深。

在解读这一报告时,《中国青年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却以“社会信任下降主因是人们风险意识提高”为题,这种本末倒置的观点出现在如此重要的媒体上不禁令人骇然。十多年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告诉我,从来都是信用下降导致风险意识提高和风险管理的强化,而不是风险意识导致信用下降。看来人们对社会缺乏信用这一现象仍有着不同的理解,至少说明对信用课题缺乏探究。

在海外生活十多年,回国后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国内社会信用和信用机制的严重缺失,而诸多社会的不良风气和扭曲的市场都与信用缺失有关。中国远不是一个信用经济和信用社会,人们主要通过现金或“人情”关系获取社会资源,是个不折不扣的现金经济和“人情”社会。人情的商品化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商人们通过人情关系获取特殊的经济利益、金融杠杆及竞争优势。官员们为偿还人情债务而铤而走险,职务信用违约现象暴增。普通民众及消费者只相信可靠的亲友,不信其他的信息来源。人们在为缺失的社会和市场信用支付着高昂的交易成本。

信任是指人们对他人的信用所表现出的接受或欣赏。虽然信用也跟“人情”一样,有着特定的商业价值,而信用本身却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指人的诚信,是人们社会行为道德规范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然而,这一最基本的人性成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却成了成为稀罕之物,人们对一些正常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礼节性或善意的表示,都会投以怀疑的目光,即使雷锋再世,恐也难免遭到非议,说他不怀好意或另有所图,这些现象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悲。

从不断曝光的诸多信用违约事件中,包括“三鹿毒奶粉”、染色馒头、皮革奶、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以及“郭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大量的文凭及论文造假现象,等等,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怕的社会生态在牵引着社会的走向,以致现在谁也不相信谁。更为可怕的是,目前似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扭转这一现状,阻止信用危机的进一步爆发。我们所缺的不仅仅是一个制约人们行为的信用机制,更需要一个道德权威,或能让人们看到希望的精神领袖。十多年前朱镕基总理能够力挽狂澜,重启经济改革,以其雷厉的锋芒,誓言要准备100具棺材,99具给贪官,一具留给自己。这是何等的气魄,在许多人看来,他是个改革家和清官,而在我看来,他更像个道德权威和精神领袖。如今有谁能有此等魄力,重塑中国社会的信用价值观,恢复人们的信心?  

在国外时间呆久了,难免会入乡随俗,回国时会把一些习惯行为带回国内,有时会感到十分的尴尬和无奈。比如,有一次在北京,天黑还下着大雨,我刚下公共汽车,准备过马路时,见到一位妇女拎着多个大包小包,沉甸得都走不动路了,我问是否需要帮忙,她不回答,我就帮她打伞遮雨,走到路中间她几乎摔倒,我问是否可将最不重要的东西让我帮忙拿,她连理都不理,我还是帮她抬了一会儿大包,为她打伞过马路,离别时一句道谢的话都没有。后来朋友告诉我,她的那些东西可能都是偷的,千万别帮她,否则会被看作从犯嫌疑。难道人们都这么想么?

和许多刚回国的人一样,总会对弱者存有同情心,见到乞丐给点钱再正常不过,但自从在深圳市看到的一幕,我就再也不会给钱了。那是一位大肚子的孕妇,手里还抱着一个不足周岁的孩子,挨着垃圾桶掏东西吃,我实在受不了看到此场景,就给了她20元钱,让她到餐馆给孩子买些健康的食物。三个小时过去,我再次路过此地时,那妇女还在原地,掏的食物还跟原来一样,只是手上的孩子换了一个。连乞丐都是假的!

回国前后曾分别在上海和北京购买了一套房子,面积都是120多平米。上海的房子与“正规”的公司签订了装修“合同”,结果“合同”被转卖3次,装修花费超过40万,而装修工头还说是赔本给我做的装修,不断要求加钱。工人们为了报复工头拖欠工资,故意降低工程质量。而北京的房子装修是通过朋友介绍的装修工进行的,仅花费17万,装修质量和标准远胜过上海的房子,而且还保修到今天。说明在中国的商业信用极不靠谱,许多合同形同废纸,而“人情”关系才是利益和质量的保证,更印证了中国是个人情经济的现实。

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当美国的(商业)信用泛滥成灾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信用却在大幅衰竭。两者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关联性呢,难道说中国人的信用也随着“物美价廉”的商品出口到了美国?

答案:有一定的关联性。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和中国的慷慨低价借贷促成了美国的信用和信用消费市场的空前繁荣,以致爆发了2008年信用危机,信用危机显然是因为信用产品过滥过剩造成的。而美国对“中国制造”的需求成就了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促成了中国商人对国家资源的疯狂掠夺和破坏,官方对GDP的狂热追求,以及民间对金钱的盲目崇拜,整个社会物欲横流。为迎合如此快速的增长需求和欲望,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突破信用道义的约束,致使社会信用不断被消耗,并一步步走向枯竭。深受其害的消费者和普通民众,开始逐步建立心理防线,不再愿意为信用违约者买单,时而群起反抗,而大多数人却选择了沉默,这就造成了目前这种官民信任危机和低迷的社会信任度。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更大的危机会在沉默中爆发。那些喜欢鼓吹阴谋论的人,不妨可以把它编成危言耸听的故事,把它想象成美帝国主义的阴谋。

信用是可以量化和沽值的商品。信用不仅本身是个生产价值的产业,同时又像润滑剂助推优质产业和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淘汰伪劣产品和服务。发展信用经济和信用社会不仅可以大大增加GDP的产出,还能使人们安心消费,促进社会和谐。可惜,人们往往只看到实体经济对GDP的贡献,却看不到信用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信用的缺失对商品经济的损害,这是国家发展的一大失策。就像作者在《疯狂的信用》一书中提到的,那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几乎都是因为未能及时建立完善的信用经济和信用社会体系:官员信用违约造成腐败盛行,政府滥印钞票导致货币信用贬值,民间有钱人纷纷逃离污染的环境和分化的社会,造成资本和信用的流失,以致经济长期徘徊不前。

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美国是个极为复杂的社会,几乎容纳了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和人种,但她却没有官方的户口管理制度,也没有个人档案,但她却有一套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机制。这套制度收录了人们的借贷和市场行为,法庭记录,以及人们的信用行为,并根据他们的行为模式计算出信用评分。实际上人们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有很强的关联性,一旦出现造假或违约行为,就会被记录,信息就可能被相关单位获取,影响到当事人的商业和经济利益,包括购房、就业和消费。与商业评级机构一起,构成了无所不在的社会信用网,为社会和商业单位提供客户个人和商业机构信用信息。信用不佳的人和商家迟早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美国看起来是个人情淡漠的社会,但却是个讲信用的社会。人们不能太指望直接通过关系得到利益,但可以通过诚信达到目的。

中国也有一个适应现行经济发展的灰色产业:造假业。无论什么样的发票、证书、文凭和各类商品,只要提供样品,便能很快生产出来,其效率高得惊人,与山寨仿造业一起构成了庞大的灰色产业链,相关广告占据了城市路边广告的半壁江山,从业人员更是遍及各个角落。这一产业的诞生和发展直接受惠于社会信用的丧失,其产出虽然没有被直接计入GDP产值中。但其产量的增加正好与社会信用的锐减相匹配。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