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识别区”:中国能学到什么?

作者:杨子潇 发表:2013-12-02 06:5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3年12月02日讯】经历此次“防空识别区”事件后,中国外交应当至少在三个问题上吸取经验:第一,不要一次性和所有的国家为敌;第二,外交政策要和国家实力相匹配;第三,民意对外交而言是双刃剑。

简要回顾一下“防空识别区”事件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上周六,中国国防部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该识别区范围和日本的“防空识别圈”有很大重合,也包括了钓鱼岛空域。中国国防部要求位于东海识别区的航空器必须向中国有关部门通报飞行计画,并及时准确回答中国的询问。刚一宣布此项决定,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及澳大利亚均表示不同程度的反对。美国,日本和韩国则在最近几日派遣军机进入中国新设立的“防空识别区”范围,未予通报,显示不承认中国“防空识别区”的态度。

“防空识别区”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带头设立的为了防范苏联的空中预警区,到目前为止已有二十多个国家设立。“防空识别区”和领空不一样:一国在领空上有着绝对的主权,对擅闯领空的飞行器有权击落。但“识别区”是领空外的国际空域,一国有权向飞行器要求说明意图,采取监视,跟踪等,但击落则是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最初的动力来源于每次在东海军演,都会遭到日本侦察机频繁的跟踪拍照,尤其是在钓鱼岛争端之后,这几乎成为常态,日本方面划定的“防空识别区”为此提供了管理思路和法理依据。其次,日本将钓鱼岛空域划入“防空识别区”,中国为了显示自身主权存在,也要将这此区域纳入“防空识别区”。最后,中国有一种“你有我也要有”的想法,既然日、韩、台湾和美国都有“防空识别区”,那么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有?

所以,无怪乎中国先是高调宣布“防空识别区”的成立,但是在遭到周边国家一致反对时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中国应该预测到美日会有反应,但没想到反应都如此激烈。美国国务卿克里和国防部长哈格尔齐声反对,还直接派遣军机进入,不管不顾中国此前提出的要提前通报。甚至视作兄弟的台湾,平时关系还算不错的韩国和澳大利亚也都倒向了日美同盟。

问题出在哪里呢?表面上看,是来自于一些技术性的细节,比如就像中国提供的通告没有区分飞行器“有无敌意”。一般按照国际惯例,只有那些显示“敌意”的飞行器——比如笔直飞向中国领空的——需要被监视、追踪。再比如中国要求所有飞行器进行通报,否则将受到“紧急防御措施”,而不是像其他国家保留要求飞行器通报的权力,而不是不加识别扩大到所有飞行器。

但更深层次的看,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一个社会制度截然不同的国家,一个历史上和其他都有对抗的国家,就算经济再发展,政治和军事的沟壑永远无法弥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事情其他国家做属于正常,但是中国一操作就会被世界报以怀疑的目光。其次,中国自己也该好好问问,如果自己要崛起,要吸引其他国家,拿能提供什么优于美国的公共物品?就像这次事件,如果要别的国家不分巨细通报飞行计画,属不属于对国际空域航行自由的限制?如果是,怎么能怪大家都倒向美国一方?

一个崛起国家最忌讳的就是同时多个方向树敌——这本是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拿破仑的滑铁卢之役,就是败在多国联军的联合绞杀之下。俾斯麦在任时为何能建立霸业?就是凭着远交近攻。哪怕像希特勒,都知道先稳住俄国,才敢对西欧动手。纵观中国近几年的外交,有几次都处于和众多国家为敌的境界。一次反卫星试验,激发世界各国批评;南海一次强硬,使得东盟集体欢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直到最近的“防空识别区”,一概如此。

其次,中国在划定“识别区”时,并没有认真准备美国介入的反制措施。本来他国空军通过“识别区”是一种常态,但是中国此前把话说得太满,给人“一定要通报”的观感,到现在就难以收场。制定外交政策的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则即是实力匹配原则——多大的拳头说多大的话,而且要言必行,行必果,否则国家信誉就会遭到损害。比如当年苏联的导弹危机,赫鲁晓夫明明知道以苏联的国力不足以和美国进行全面对抗,仍然要冒险在古巴安装导弹,最后在美国强硬对抗的姿态下将导弹撤回,苏联的国家信誉一落千丈,本人也被批评搞“左倾冒险主义”。美国搞外交有时被批成“一根筋”,但就是“一根筋”,才使其他国家相信美国的宣告不是开玩笑:一场反恐战争,不惜打了十几年,耗费巨资和人力牺牲,最终击毙本拉登。相反,中国之前曾放出风声说南海属于“核心利益”——在当时被认为是予以台湾、西藏及新疆相同的战略地位,后来发现远没有实力完全排除领土争议,又淡化了“核心利益”的表述。

最后,纵观此次民众的反应,最开始提出设立“防空区”时不少人欣喜若狂,之后美日韩军机进入后又变得失望与沮丧,有些人则恨不得马上把外国军机打下来。很多民众根本分不清“领空”和“防空区”的区别,只是从观感上觉得中国硬气了一把;当遭到反制时,又断定中国丢脸了,对中国外交加以指责。其实,设立“防空区”没有显示中国外交有多强硬,遭到反制也没有多丢脸,但发酵的民意,很难以平常心对待此事。此事也启示中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的确,有些外交政策能激励民心;但是外交舞台不比国内,很多时候牌在对手那边,一旦中国外交政策出现些许偏差,就有可能淹没在民意的大海中。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纵览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