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失火,何以殃及池鱼?(组图)

发表:2016-11-29 04:0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网络图片)

现在人们解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说城门着了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灭火,水用完了,鱼也死了。《百家书》:“宋城门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见,但就取之,喻恶之滋,并中伤良谨也。”比喻无辜受连累。

“殃及池鱼”的典故

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曾受到景公的宠信,权倾一时,家财万贯,还拥有一颗珍贵的宝珠。后来他因犯罪逃亡国外,景公想要那颗宝珠,便派人去问他宝珠的下落,桓随口答说:“我丢到池子里了。”众人便将池水排尽找那颗珠子,但却一无所获,且因为没有水,池子里的鱼都干死了。宋景公为了要找宝珠,排光池水,使池里的鱼受到无辜牵连。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网络图片)

与姓池者有关的典故

然而这一成语最初的出处与一位池姓人物有关。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辨惑》载:“城门失火,祸及池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故云然耳。”一说春秋时宋国有个池仲鱼,住在城门附近。一次城门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鱼被烧死。因池仲鱼的姓和字亦写为“池中鱼”,后人在流传这一事件时,就将名字理解成了“池里的鱼”。有池氏谱牒称,池仲鱼为池氏第四十九世孙。

《檄梁文》的典故

北齐・杜弼《檄梁文》中:“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全后魏文》卷五十四慕容绍宗有〈檄梁文〉,《北齐文》卷五杜弼也有〈檄梁文〉,内容都一样。

南北朝时,北方的东魏有一员大将,叫侯景,坐镇河南,拥有十万军队。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因与大丞相高欢之子高澄不和,背叛东魏,投降西魏。高澄派韩轨讨伐侯景,侯景担心与西魏的联系被切断,又投降南方的梁朝。

梁朝许多大臣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损害和东魏的友好关系;但是八十四岁的梁武帝却相信这是统一国家的预兆,接受侯景投降,封他为河南王。

这年八月,梁武帝派萧渊明率领军队讨伐东魏。九月,萧渊明的军队逼近彭城(今江苏徐州)。十一月,高澄派高岳和慕容绍宗率军救援彭城,派杜弼担任救援大军的军司。慕容绍宗用诱敌之计,引诱萧渊明深入追击,然后以伏兵夹击,活捉萧渊明,梁军伤亡逃走的有几万人。

大胜之后,军司杜弼写了一篇给梁朝的檄文。《全北齐文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横使江、淮士子,荆、杨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雾露之中。”

文中说:“东魏皇帝和大丞相有心平息战争,所以多年和南朝通和。现在侯景生了背逆之心,先投靠西魏,后来又说尽好话投靠梁朝,企图容身。而梁朝君臣竟然幸灾乐祸,忘了道义,连结奸人,断绝了与邻邦的友好关系。侯景这样的卑鄙小人,一有机会还会兴风作浪。怕只怕楚国的猴子逃亡,灾祸延及林中树木,宋国城门失火,连累池中鱼儿遭殃,将来会无辜地使长江淮河流域、荆州扬州一带的官员百姓遭受战争之苦…………”

正如杜弼文中所说的一样,第二年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造成梁朝多年政局动荡,使人民遭受战乱的苦难。

责任编辑:李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