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什么诀窍?我说没有诀窍,就是有个思考过程,也就是脑力劳动过程。(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一篇文章,有标题,有内容,内容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标题是文章的纲,就是用简要的文字,告诉读者你这篇文稿要说什么。不同的文种,文章的内容表达主题的方式、格式会不同。例如写论文,内容中首先要写明论点,然后是论证,最后是结论。写公文,有不同文体,如通知、信函、命令、会议纪要等,其表达内容的方式都有固定格式。现代文章没有古人科考写八股文那样“起、承、转、合”的严格要求。一般叙事文章,表达方式就比较自由,但也要注意其内在的文学逻辑。
有人问我,你是怎样写出一篇博谈文章的,有什么诀窍?我说没有诀窍,就是有个思考过程,也就是脑力劳动过程。一开始因某事发生,引起自己灵感,用自己的认知判断是非,然后就回忆自己经历中相关见闻和知识,理出个头绪,确定主题思想、文章内容,按文学逻辑,用文字记录下来自己的思考结果,就是文章。但我为自己定的写作宗旨是,启迪善念,洪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过去有作家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作家就像一头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如果写博谈,在文章最后,要写明自己对文章中所说事情的观点和心得体会。人们常说看演员的表演,那些非凡的演技,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篇文章中,作者的知识积累,也是有个常年学习和观察体验过程,也就是说,作者渊博的知识是写作的基础。只不过作者作文时的整个思考过程,没有在文章中显现而已。在此,仅以之前我写的关于以枸骨盆景创业的故事一稿举例说明:
一、看新闻生灵感 想写一篇勤劳致富的博文
从中国流亡到美国的富商郭文贵,涉嫌金融欺诈,数额达10亿美元,2023年3月15日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抓捕,但还没有经过法庭审判,尚未定罪。此新闻使我联想往事。郭文贵是下海学经商起步赚钱,曾经在中国勾结政界恶势力,经营房地产发财,由于品德败坏,居心不良,不走正道,到处招摇撞骗,触犯了刑法。他在中国坐过牢,2015年逃出中国大陆,2017年来美国后,为了能在美国得到庇护和继续谋取私利,他又高调举反共大旗,招摇撞骗,在他的追随者中非法集资,从中骗钱,并用骗来的钱,购买私人豪华住宅、名车、游艇等,最终落到此结果,也是作恶多端的现世现报。
二、回忆自己知道的:勤劳、人品正的人有善报
1958年,我在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民族文化宫建筑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休息时,我和时任青年突击队长的李瑞环给大家唱京剧。由于共同的爱好,从此开始我才认识了木匠出身的李瑞环。后来他当了大官,他算是做了一些对人民有利事情的官,例如在他当天津市长时,主持修建天津环城高速公路,在1976年唐山地震时,他领导天津人民抗震救灾等,到他退休后,还主持了京剧音配像工程,这个音配像工程,利用现代音像技术,不仅为后世保留了早期京剧名演员的原唱腔音响,而且还为各流派的青年演员,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艺术才华的舞台。
我在大陆政府机关工作时,有一个同事叫李华民,他为人忠诚老实,聪明好学。十几岁在家乡的国营企业学做木工,当时时兴“以工代干”,他原在地方基层工作,后来被上级领导看中,1978年调到北京和我在一起工作,因为我比他年长几岁,待他如小兄弟。当时对别人的尊称,时髦的叫法,对有行政职称的,直接叫某某长,如称处长、局长、部长。对有技术职称的叫某某工。这称呼来源于民间,因为在工厂,有师徒关系,当时工人也把工程师尊称为师傅,后来普及到社会上,“师傅”一词就成了人们对长辈的时髦尊称。华民和他的夫人陈琪,总是叫我师傅,我说别这样叫,叫我某工就行,他也不改。到我移民美国时,他已经是副局级干部。
三、确定命题
从李华民和李瑞环是木匠出身,这又使我联想到,在中国的平民百姓中,也有人从小学木匠,后来经商,做过房地产生意,但是此人是靠勤劳发家致富的民营企业家。我就把他的经历和我所知道的相关知识,通过思考综合一下,再记录下来,于是就诞生了这篇文稿。
四、从自己已有知识中提炼,向读者介绍枸骨植物形态、功效
枸骨树是原产地在中国的、古老的,在文献中有记载的药用植物。
枸骨是冬青科四季常绿乔、灌木,又名猫儿刺、老虎刺等。枸骨具有四角状或椭圆形,革质有鲜亮光泽的叶,叶子的尖端有硬刺。花序簇生在叶腋内,开淡黄色花,结有光泽的圆珠状果实,4~5月开花,10~12月结果。果实未成熟时为绿色,果实成熟后变为红色。枸骨喜欢在肥沃酸性土壤,阴湿环境生长,但也耐干旱。它的原产地是中国长江的中、下游流域。现在世界各地都有种植。它的繁殖方法是可以播种,也可以扦插。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