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曾经的“文革” 你还怀念吗?(图)

发表:2025-05-19 05:1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文革
文革时期的批判会(图片来源:网络)

文革,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大陆发生的政治运动。几十年过去了,当时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某县文革期间的真实记录,虽然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总体的情况相差不大。

“四大武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从1966年起,凡县城到农村(当时体制为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到处见到的是用白纸写上黑字的“大字报”,和大幅白纸黑字的标语贴满了墙头。

批判会:从县领导、各局长、公社领导一直到大队干部,都被划为“当权派”或“走资派”。天天召开批判会,有县城、公社、大队的各级批判会,被批判者站在台上,头上戴着白纸长帽,在帽上写上骂人话语,由各派代表上台揭发批判。

批判以后,就宣布罢免他(她)的职务,然后押送这些“当权派”、“走资派”游街示众。有的就被下放到农村、工厂、农场劳动改造,接受工人、农民的再教育。

阶级斗争:凡是头戴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简称“五类分子”)帽子的人,都是专政对象,经常遭到批判,被监督劳动改造。其日常生活行动受到严格控制,出村要向大队请假,要经常汇报思想。

语录满天下:从县城到乡村的墙上,到处用白灰刷成白壁,用红油漆写上毛语录。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都由大队出钱,用白灰制作成对联、横批,请小学教师用红油漆写上毛语录。从小学到中学读的就是毛语录。文件、信封、信纸上面,第一行印的都是毛语录。

广播:每天早、中、晚三次的广播节目,开头播放《东方红》,结束时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

每天早晨,从县城到小山村,人们按单位、学校、生产队为组织,站在旗杆下,右手举起毛语录本,向毛主席请示(今天我去做啥事情),晚上收工时也站在旗杆下向毛主席汇报一天的工作情况。这种生活方式,叫早请示、晚汇报,坚持了不长时间就停止了。

跳忠字舞:为了表达对领袖的忠诚,有段时间大跳忠字舞。

集体生产:粮食作物都由生产队集体种植,个人的自留地是绝对不允许种植粮食作物的。个人的自留地只能种青菜。马铃薯、地瓜都是粮食作物,也是不允许在个人自留地种植的,一经发现就被宣传队组织人拔掉,还要被游街批斗。

毛主席思想宣传队:当时的国家干部组成工作队,长期吃住在各个大队,与社员一同劳动,领导“抓革命、促生产”。

日常生活凭票供应:粮票、布票、油票、肉票、副食品票、香烟票、肥皂票……很多商品都要凭票供应。

证明条通行全国:出门去外地,一定要带“证明条”,一般都是由街道、大队开具证明。如果公社的证明带在身上,就很派头了。大队的证明一般是这样写的:兹有我大队社员某某某,男(女),现年xx岁,家庭出身贫农,政治清白,现由大队集体安排出外做工,请有关单位、旅社给予提供住宿方便,并给予大力支持。

文化活动:宣传队演革命样板戏和革命节目,到工矿、农村为工人、农民演出。各公社、大队也有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演唱革命歌曲,演出各种舞蹈,由所在地小学老师编导节目。电影只有《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几部,后来就经常放映革命样板戏拍成的电影。

文革前的电影都被视为封资修的电影,是禁演的。

穿着:不管男女老少,只能按国家发给的布票(开头每人每年发3尺布票,后来到1970年增加到每人每年1丈布票),拿到县百货公司或公社所在地的供销社买布。成年人做一件衣服或裤子就要6尺布。做外衣的布料颜色只有蓝、黑两种。衣服式样也只有中山装、青年装、军装。男女普遍穿手工制作的布鞋和解放鞋。穿皮鞋的都是国家干部(拿公家工资的人)。

从乡下进城,年轻人喜欢背个军挎包,是最时尚的。

妇女耕山队:一般的大队都有一个妇女耕山队,由整个大队的女劳力组成,开荒种地,也是记工分。

知识青年农场:县有五四知青场,各公社也有知青场,有宿舍、食堂,吃住、劳动都在场部。高中、初中毕业生,一毕业就安排到各知青场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每月由县知青办发给基本生活费15元补贴。农村户口的毕业生回原籍参加生产队劳动,叫回乡知青。

学习班:那时的学习班,不是纯粹的学习,而是非法拘禁。被通知去学习班的人,有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参加生产队劳动而外出做工搞副业)的人,有教师、干部,以及家庭成分为地主、富农、工商业一类的人群。

一般的学习班都放在边远的大队,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毛语录。经常还要写检查,汇报思想。

开会:那时候人都不敢不去参加开会,因为大队召开群众大会,都是贫下中农参加,也叫革命群众。“五类分子”及其子女是不能参加各种会议的。不能参加会议的人,经常要多负担义务工。没办法,社员还是无奈地积极参加群众会。

县里经常要召开大规模的“四级干部大会”(县、公社、大队、小队四级干部),在机关礼堂开会,在县招待所吃住,吃饭也是定量。

农户的按劳分配:农村的农民叫做“社员”,每天按时出工、收工。每个大队分若干小队(又叫生产队),设小队长,记工员。

社员又分全劳力、半劳力,18岁以下、60岁以上为半劳力。每天晚饭后,大家都要去生产队里记工评分,劳动一天记个圆圈,半天就在圆圈中划条斜杆。

劳动一天,全劳力10分,半劳力就5分。到了年底,由会计为社员核算工分。分配粮食时,除基本口粮外,有工分粮,工分多的,工分粮会多一些。

购物:县城只有一个国营的百货公司,一个城关供销社,一个饮食店。每个公社有一个供销社,以各大队设一个代销店。一般物资都是凭票供应。

城里只有一个理发联社,去理发要先买票排队(理发2角)。

居民户:居民户比农户的地位要高些,子女工作由国家安排(上山下乡插队后也先后回城安排),粮食每月凭粮证到粮站购买(大米成人月/28斤,每斤/1角4分)。

节日时,由食品站发给肉票供应2斤猪肉(猪肉每斤7角4分)。

抽烟:农民一般都是抽土烟丝和“丰产牌”(一包7分),一般通行的“鹭江牌”一包1角3分。县领导一般抽的最好的烟也就是“大前门”4角。县里有的局级领导也有常年抽“鹭江牌”烟的。

农村的尿壶:广大农村,家家户户,每个房间都配备一个陶质尿壶,睡觉后,到了半夜尿急,下床提起尿壶就方便。可是污染了房间,臭不可闻。

吃饭:城乡大部分人都要吃地瓜、米,连居民户到粮站凭粮证买米,也要搭配地瓜。社员家里,用米和地瓜做饭,没有米时就全吃地瓜。

缝补服装也时尚:不管男女,衣肩破了,请制衣师傅补一大块,也感觉挺好。裤子的膝盖和臀部的部位破了,就请制衣师傅贴一块新布在裤里面,用缝纫机钉一圈又一圈,犹如树的年轮,还觉得挺时髦。

照明:当时,全县大部分大队都没有电灯。大队开群众大会或有文艺晚会就用汽灯,汽灯好亮,可以把整个会场照得如同白昼。农民走夜路就点火篾,手电筒还不是人人都有。

农民家里普遍用简易的煤油灯,有灯罩的“泡灯”还算高档灯。

最常用的通讯工具:家里有人出门,一到外地,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先写一封信向家里人报个平安。

年轻人恋爱时写情书,就是靠写信,寄一封平信8分,挂号信2角。

电话当时只一个大队一部电话,那电话是用手摇的。电话打到本公社范围内,可以在大队打;如果打长途,就要去公社邮电代办所打。

电报,有急事要通知在外家人,就去公社邮电代办所发电报,按字计费。

人们最羡慕的单位:在公社所在地,人们最羡慕的单位是供销社。在供销社的工作人员,不但购物方便,而且买货比别人便宜,还可以买到别人买不到的凭证供应的物资。

1981年,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作出彻底否定的权威定性。从那时起,几代领导人都坚定维持了《决议》的结论,党的所有正式文献也都未出现过任何异议。彻底否定“文革”,不仅是全党上下的认识,而且应当说是中国社会整体上相当稳定的共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小野史记阁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