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酸粥与一袋大米的故事 五台山惊现“扔米事件”惹众怒(图)

作者:陈静 发表:2025-07-03 20: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一袋大米
一袋大米 (图片来源: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一碗酸粥的功德 老妇与佛弟子的因缘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天,他派弟子阿难尊者下山化缘。阿难是佛陀的侍者,修行清净,戒律严谨,常受人敬重。然而,那日他在城中穿街走巷,却竟一整日未得一食,显得有些憔悴。

黄昏时分,阿难走到城郊一处破败的小茅屋前,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蹲在屋前,用破锅煮着一些发酸的陈米粥。阿难走上前去,合掌低头请求道:

“婆婆,弟子今日未得一食,若婆婆愿施一瓢粥,弟子感激不尽,并为婆婆回向功德。”

老妇人一听,惊讶万分,急忙说道:“尊者,我这粥是昨日剩下的酸饭煮的,已发馊了,怎敢供给佛弟子?恐冒大不敬之罪。”

阿难合掌微笑说:“婆婆,布施不在于食物贵贱,贵在心意。若婆婆以诚心施与,即是无量功德。佛曾言,‘一滴水施于渴者,胜过万金施富人。’”

老妇人听罢,眼眶湿润,颤巍巍地舀了一碗酸粥递上。阿难双手接过,诚心受用,并诵咒为老妇回向福报。

当阿难返回精舍后,佛陀已知此事,向众弟子宣说:

“婆婆施一碗酸粥,胜过千金宝藏,因她以至诚之心布施于饥饿之人,其福德将延生百世,今生贫苦,来世必得富贵端正之身。布施之功,在于发心,非在于财物多少。”

一袋子大米被僧人扔出殿外

布施不是炫耀财富,也不在于施予多少,而在于内心的慈悲与诚意。那碗酸粥虽然微不足道,却是老妇人仅有之物,是她的全部,也是她的虔诚。而阿难的接受,更是对她善心的尊重与成就。

下面“五台山扔米事件”,倘若僧人能像阿难那般接纳、感恩,即便是一碗陈米,也是庄严的供养,何至于引发天怒人怨?

近日,一段摄于五台山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发酵,犹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

视频画面中,两位满头白发、神情恭敬的老人,缓缓地将一袋大米恭敬地摆放在寺庙天王殿门前。那是一种再朴素不过的供奉——没有香火纸钱,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一袋沉甸甸的大米。

然而,就在他们转身欲离开时,一名身穿僧袍的僧人突然现身,面无表情地走上前,抬手便将那袋大米粗暴地扔出殿外。

那一刻,不仅是现场的信众惊愕失声,屏幕前的网友也目瞪口呆。这一看似琐碎的插曲,却迅速在舆论场中引爆——因为它触动了信仰与尊严的神经,也撕开了当今宗教场域中种种矛盾的裂缝:人们在这场争论中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是在拷问宗教何以为“宗教”,寺庙何以为“清净之地”。

一袋大米 两种世界观 诚意与傲慢的碰撞

对于那对老人来说,供奉的大米或许来自日积月累的节俭,是他们内心最真挚的敬意凝结。在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信仰中,百姓敬神不靠华丽繁复的供品,而在于一颗“真诚心”。哪怕是一碗粗茶,一盏清水,只要发自内心,天地神佛皆可感知。正如古人所言:“心诚则灵”。这袋米,装的不是粮食,而是敬意,是信仰,是凡人对神圣的寄望与寄讬。

然而,这样一份珍贵的心意,却被一位僧人以粗暴的肢体动作全然否定。那一甩,不仅甩走了一袋米,更像是将信众的诚心践踏在地。而更令人寒心的是,事件后来在网上持续发酵之际,一名自称是涉事僧人徒弟的网友竟跳出来“补刀”——公开发文谴责两位老人,称其供奉的是“自己都不吃的陈米”,语气中充满不屑与讥讽,仿佛信仰的价值只取决于供品的新鲜与否,而非心灵的纯度。

这番言论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让公愤进一步升温。人们开始质疑:这还是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吗?寺庙到底是修行之所,还是权力与冷漠的堡垒?当一袋大米被视为“不配供养”时,是否也暴露出某些宗教场所早已背离了它应有的本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