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寺庙。(图片来源:共用领域)
近年来,中国的富人不仅在海外疯狂购买豪宅、土地,如今连日本的寺庙和火葬场也成了投资标的。据日媒报导,因日本宗教法人享有税务优惠,且不设国籍限制,一些中国富人纷纷出手“爆买”寺庙。这股现象,乍看只是跨国资金操作,实则折射出中国社会的三重困境:经济崩坏、信仰缺失与制度失灵。
寺庙为何成为“金融工具”?
在日本的法律体系中,寺庙、神社被视为地方社区的公共机构。为了保护宗教活动及文化传承,宗教法人可享有以下税务优惠:
土地与建筑免缴固定资产税;寺庙传承免缴遗产税;宗教法人身份享有各类税务减免。
关键在于,这些优惠不受国籍限制。而日本少子化、人口老龄化导致许多寺庙后继无人,据文化厅2023年统计,已有 4431个寺庙虽具法人资格却无宗教活动。这些“空壳寺庙”成了中国资金眼中的“避税天堂”。
在寺庙住持铃木辨望的话中透露出忧虑:“有人收购寺庙,并非出于宗教目的,而是为了其他企图。”事实上,这“其他企图”说白了,就是逃税与资产转移。
历史上寺庙的公益
若回望历史,寺庙从来不仅仅是宗教建筑,更是承载公共责任的文化机构。
唐宋时期,佛寺常设义仓,救济饥民;建义学,教育贫子;设医馆,施药治病。寺庙是信仰、慈善与教育的中心。百姓布施,不是为了逃税,而是为了积德行善,求的是精神上的安定。
日本的寺庙
自奈良时代起,寺庙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江户时代,“寺请制度”甚至规定百姓必须向寺庙登记,形成地方社会的组织核心。寺庙的存在,始终与公共生活紧密相连。
然而今天,当中国富人涌向日本寺庙时,他们带来的不是香火,而是资金操作。昔日承担教化与慈善的佛寺,如今在投资客眼中沦为“免税工具箱”。这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更是一种文明的堕落。
信仰真空 寺庙成了富人“财富保险箱”
中共建政以来,宗教遭到全面打压,佛寺被毁,道观被拆,信仰被污名化为“封建迷信”。
即便在今日,中共对宗教仍严格控制,将寺庙变为“爱国宗教基地”,让僧人不仅要学习习近平思想,还要每天升国旗,僧人还要入党宣誓,把一切献给党,是不是很荒谬。
当一个社会失去了真正的信仰,富人就不再把寺庙视为神圣之地,而是把它看作资产配置工具。这正是中国富人“爆买寺庙”的荒谬所在:他们不求心灵安顿,只求财富安放。
佛教讲“因果报应”,讲“布施与功德”。然而,中国的有钱人却把寺庙当成“逃税的庇护所”,这不仅是对佛法的亵渎,更是对自己灵魂的放逐。
经济崩坏下的“润”与逃避
这股寺庙收购潮,也反映出中国经济的衰败。房地产市场崩盘、股市低迷、外资撤离,让富人对中国的未来失去信心。他们选择“润”到海外,不仅是买豪宅,还要买“制度漏洞”来确保财富安全。
在中国,富人随时可能因“共同富裕”口号被割韭菜,或因政权需要而遭查税、没收财产。相比之下,日本的制度透明、法律稳定,让寺庙成为理想的“财富保险箱”。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中国富人宁可把钱交给日本寺庙,也不敢把钱留在中共的制度下。
从寺庙到火葬场 中资渗透的“生死生意”
更令人震惊的是,中资不仅盯上寺庙,还渗透到日本的殡葬行业。据报导,东京主要火葬场中,公营仅有两处,其余几乎都被中资企业垄断。
这意味着,从“生”到“死”,中国资本都在日本社会占据一席之地。对日本而言,这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安全问题。一旦宗教与殡葬这样的重要公共资源被外资控制,地方社会的文化自主性与安全都将受到威胁。
这种情况不禁让人联想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曾严格规范外资在土地与社会资源上的渗透,以保护本国文化。然而今天,却因少子化与经济压力,不得不放松规制,让外资乘虚而入。
金钱代替信仰的时代危机
中国富人爆买日本寺庙的现象,是全球化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
对中国而言,这是信仰的崩坏与体制的不信任。富人不信宗教,也不信中共,他们只信金钱与逃避。
对日本而言,这是制度漏洞的副作用。本意是保护文化,结果却沦为外资逐利的游戏场。
对世界而言,这揭示了金钱如何蚕食信仰、文化与伦理,让寺庙变成冷冰冰的资产,而不是温暖的心灵港湾。
中国古语也曾告诫世人:“积金以遗子孙,不如积德以遗后人。”但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富人选择积累的是“免税资产”,而不是“道德资产”。这样的选择,不会为后代带来福祉,只会留下更深的荒凉。当一个民族的寺庙只剩下“逃税”功能,那就是这个民族最深的悲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