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閉幕:農村貧血與城市充血仍然危機深重

發表:2001-12-16 18:2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北京第九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的結束,標誌著另一個任務的開始,就是持續城市的發展,開創農村的改革。在過去九個五年計畫中,只有第三個提出大力發展農業,但不久文革發生,農村生產受到破壞,經濟情況面臨破產,以後的第四個到第九個五年計畫,只著重工業的發展,商業的開展,到了今次的第十個五年計畫,才提出加快農業改革的需要。

改革開放的首要指標,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質素,但享受到這種成果的,卻主要是沿海的省分與城市的人民,如是造成了城市與農村、沿海與內陸發展的差異,而城市大部分在沿海,內陸多的是農村,因此形成了二元的體制、兩極的矛盾。這點在人大的工作報告,與社科院的研究分析中完全表露出來。

一個正常的國家,城市與農村,本來是互補與共進的:農村供應城市農作物,而城市的新產品又賣給農村,這是分工兼合作,各展所能,各取所需,各有收穫,共創繁榮。但今日中國的農村,未能滿足城市的需要,而城市的新產品,又不能被農村吸納,只有依靠外銷,如是使中國的經濟,不能像過去一樣,有高速增長,譬如每年有百分之八甚至更高的增長,未來幾年如能有百分之七左右的增長,已是不俗的表現。這便是農村貧血、城市充血的症狀!

改革開放初期,在土地承包的基礎上,農村確曾復活過,但不久又停滯不前。過份的伐木,過密的耕種,過多的土地改變用途,使土質惡化,水災旱災頻傳,沙漠面積的增加竟佔全國土地的四分之一,形成沙災;然而法卻禁止農民的遷徙。以寧夏省為例,在某些乾旱地區,每平方公里居然住上過百名農民,比世界的標準,多出十倍以上,生計可想而知;就算在較肥沃的地區,農民除了支付稅費以外,還要繳交各類地方政府的行政費,兩者加起來,往往佔去收入的一半或以上;還有,農村的水電及供應,資訊設備,道路設施,教育質素,文娛活動,普遍不足,加上鄉鎮組織架構臃腫,加重農民負擔。

結果是內陸的農民,流向沿海,湧入城市,遭受非人的待遇,奴隸般的盤剝,被中共誣稱「盲流」,農民在城市人心目中早已被妖魔化了。北京官方舉例說,有六成以上的罪案,是由這些「盲流」所做的,今日中國的黑社會人數,據說已達一百萬。他們從來不提為什麼這些「盲流」鋌而走險。因此,農村的「盲流」,再加上沙災,已衝擊著城市。改革開放所得來的資金,不流向農村,只集中於城市,過多的資金又造成體系的臃腫與生產的過剩,甚至出現投機、炒賣、貪污的情況,而法規監察與經濟管理的系統又未能完全配合,帶來步入市場經濟以後的陣痛,雖然如此,城市人民仍看不起農村同胞。中共的戶口制是造成城鄉歧視的禍根。

這種貧血與充血,是經濟蛻變過程中的兩個極端,亦是毛澤東所謂的人民內部的一種矛盾,一邊是傳統的習俗,封建的文化,與落後的經濟,另一邊是准科學的經營、次現代的文化,與半國際的視野,由於前者是不覺醒的大多數,後者只是稍覺醒的較少數,中國很難在短期內有社會的轉變與政治的改變。

(世界日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