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堯舜故事,王安石真正要表達的是讓神宗遠離「小人」。(圖片來源:故國神遊)
宋神宗登基時,大宋已經開國百年。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大宋朝一直遵循著祖宗之成法,謹慎守護著祖宗之基業。不過,宋神宗登基之後,他不甘做一個守成之君,對內他希望一革時弊,對外,他志在開疆拓邊。而大宋也因為神宗時代的到來,開啓了一場前途未卜的百年未有之變局。
宋神宗在登基後一年多的時間裡,一直在訪求治道,探討變革之路。而他求治求變之重點則在理財,在富國,在備邊,在強兵。當時的元老眾臣們多數都是從仁宗朝過來的,仁宗朝時,發生過兩件大事,一件是宋夏戰爭,一件是慶歷新政。這兩件大事對這些元老衆臣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當年宋夏交兵時,朝臣們有主戰的,有主和的,有冒進的,有妥協的,但是經過這二十幾年的時間的沈澱後,他們在邊事問題上越發的趨同一致,頗有些「談兵色變」。此中原因,倒並不見得是一些人想當然的「軟弱」「懦弱」之類,而是出於更多角度的權衡取捨,所以在邊事方面漸達此種共識與態度,並且他們也提出了對宋神宗的期許,希望這位官家「二十年未可言用兵」。
至於慶歷新政,這些元老衆臣們當年也都是親歷者。當時他們就看到,有時候一個看起來很好的制度,真正到了執行階段,到了實操層面的時候,才會發現有種種之前意想不到的,或者即使想到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出現。所以經此一事,老臣們在政治方略上,越發趨近於保守,謹慎。那這就與宋神宗的銳意有爲,積極進取大爲不同。所以,宋神宗雖然躊躇滿志,但是當他放眼朝堂的時候,卻發現找不到一個志同道和的人。而就在這個時侯,王安石走進了宋神宗的視線。
宋神宗登基時,王安石並不在朝中,他還在仁宗朝的時候,就因母親去世,居喪守孝去了。之後,貫穿英宗一朝都沒有再回到朝廷。不過王安石人雖然不在朝中,卻聲名遠播。原因是他在仁宗朝時屢次辭官,宋朝士大夫以名節相尚,王安石辭官的舉動就使他成了淡泊名利,志向高潔的現實典範。
在王安石的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述:「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俾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館閣之職乃是清切之要職,對於這樣的美差,士大夫都是求之不得,王安石卻避之不及。於是王安石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形象立時高大了起來,以至於若是未見過王安石本人,簡直成了人生之恨事。最後,連朝廷也受到了影響,每每想要給王安石委以美差,唯恐他不接受。
還有一段記載,也非常生動:「明年,同修起居注,辭之累日。閤門吏齎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隨而拜之,則避於廁;吏置敕於案而去,又追還之;上章至八九,乃受。」
講的是王安石在仁宗朝時被任命修起居住的經過。任命下來後,王安石「辭之累日」。於是閣門吏,也就是朝廷派來傳話的人,相當於辦事員,拿著任命他修起居注的敕書,上門來摧促他接受任命。王安石還是「拒不受」。這辦事員也很有意思,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他就衝著王安石行禮,反正是禮畢事成。王安石見狀就躲,一個躲一個追。最後王安石居然躲到廁所裡去了。辦事員一看,靈機一動,乾脆把敕書往桌案上一放,走人了,就算交差了事。王安石突然反應過來,從廁所裡狂奔而出,追上辦事員,硬是把敕書塞還給他。事後,他又連續上章八九次,表示辭謝。不過,這次朝廷也是下定了決心,就是不批准,磨了好久,最後王安石才同意去修起居住了。所以聽完這個故事,我們就比較能夠理解,爲什麼「朝廷每欲俾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你要想給王安石加個官,升個職,實在是太累了。
於是神宗即位後,就起用王安石,數月後,又升爲翰林學士兼侍講。不過,宋神宗與王安石的真正見面,則是又過了幾個月之後,熙寧元年的四月,宋神宗詔王安石「越次入對」,君臣二人有了第一次談話。
宋神宗上來直奔主題,問為治之道何以為先。王安石答,擇術為始。這一開局就不大一樣。在王安石之前,宋神宗見過的大臣都是坐而論「道」的,惟有王安石,口不言道,以術爲先。道與術有什麼區別呢,道就是天道人道君道,講的是大道理,而術則是具體的方法。「道」就像太陽,有至高的權威,且昭明而確然。「術」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所以王安石首提「擇術」,雖然他還沒有舉出具體的施設方案,但這個答案已然與衆不同。
接下來,宋神宗又問唐太宗這個皇帝做的如何。問題問的是唐太宗,題中之意是自己的理想,唐太宗是大有爲之君,宋神宗也想做大有爲之君。所以就從唐太宗問起。通常來講,皇帝問了這樣的問題,王安石就應當順著這個問題,對唐太宗加以評品,借此以闡述自己的治國理念。而通過王安石的回答,宋神宗也就知道王安石的想法與自己心中的那個預設答案是相符還是相背的。但是王安石這個人,總是不按套路出牌,他沒有就題作答,而是跑題發揮,完全不談唐太宗,直接拔高到堯舜,讓神宗向堯舜學習。也就是說,王安石的答案,與宋神宗心中的預設答案,既不相符,也不相背,而是超然其上,這一下宋神宗就有點懵了,他不知道王安石是真有此大志向,大期許,還是太迂闊,不著邊兒。所以,君臣二人的第一次談話有點像是一次摸底,神宗想了解王安石是否是那個能夠輔佐自己成爲大有爲之君的賢臣。王安石也想了解神宗是否是那個能夠信任自己讓自己一展抱負的人主。顯然,要達到這樣的一種互信不是一次談話就能解決的。
事實上,宋神宗見到王安石之後,雖然一上來就討論治國之道,但真正行動起來是到了十個月之後的熙寧二年二月。也就是說,在中間十個月的時間裡,其實宋神宗與王安石一直在進行著各種討論,從而增進了解,達成了共識,並最終建立起了信任。特別是熙寧元年十月間的一次談話,很說明問題。
他們第一次見面時,王安石給宋神宗拔高到堯舜,而十月的這次談話中,宋神宗也給王安石拔高了一下,他說「唐太宗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後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意思是說,魏徵,諸葛亮都是不世出之人才,得到他們的輔佐,君主才能大有爲。那麼,你王安石是這樣的人才嗎。結果王安石還是如上次一樣,不接神宗的話,蕩開一筆,直奔堯舜,好像唐太宗,劉備都段位太低,級別不夠。王安石說:陛下誠能為堯,舜,則必有皋、夔、稷、禹來輔佐您。所謂皋、夔、稷、禹都是堯舜時的賢臣。王安石舉此四人,以暗喻自己。又說天下之大,這樣的人才一定是有的,如果沒有,那一定是因爲陛下「擇術未明,推誠未至」——把球又踢了回來,意思是您不用擔心我的能力行不行,您要先問自己在擇術,推誠上是否做到位了。當然從後來的故事看,我們知道,王安石所說的「擇術」就是採用他的新法,「推誠」就是只採用了還不行,還要有一顆「精誠」之心,力排衆議,堅持到底。王安石又說如果「擇術未明,推誠未至」,就算有皋、夔、稷、禹這樣的賢人來輔佐您,也會爲小人所排擠。聽到這兒,神宗不太同意,反問道,要說小人,何世無小人呢,就是堯舜在世,也有四兇這樣的小人啊。
至此,兩人的談話進入到了一種「辯論」,而這正是王安石的特長,雄辯!所以神宗的話難不倒王安石,王安石說:堯舜時是有四兇,但堯舜能辨別君子小人,所以将四兇流放,而堯舜之所以爲堯舜,正是因为他们能夠辨別小人,遠離小人。——其實,這才是王安石真正要表達的,他要借堯舜故事,讓神宗遠離「小人」,而他所謂的「小人」,倒未必真的是道德意義上的小人,而是指向那些政見不同的異議者。因爲王安石已經預知到新法一旦出臺,必然會遇到巨大的反對聲音,特別是經歷了仁宗朝的慶歷新政後,王安石非常清楚如果沒有天子一邊倒的絕對支持,新法很難推行。他需要確定宋神宗對自己的支持度有多少,所以提出「擇術」與「推誠」,可以說,這就是王安石向宋神宗提出的要求,開出的條件。
熙寧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爲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之職。可以說在變法的問題上,宋神宗已經拿出了充份的誠意,而接下來,王安石也要拿出他的經國之術了。正如我們這一集標題所云「神宗求變推誠至 安石經國擇術先」。那麼王安石的經國之術具體有哪些呢,效果又如何呢,這個問題我們下篇再敘。
歡迎關注【故國神遊】頻道
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1f6jjo8dda037NSCoyjEhqYTC1p60c
責任編輯:古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